陈远宏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2013年,国际金价持续下跌,引发了中国消费者抢购黄金的一浪又一浪热潮,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震撼。这场抢购热潮中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有哪些经济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013年4月12日至15日,国际金价暴跌20%,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在一片唏嘘中,众多中国消费者一改以往追涨杀跌的投资习惯,在暴跌后短短十天内就卷走300吨黄金(约占全球黄金年产量的十分之一),一度引起亚洲的短暂性金荒。在这些中国消费者中,中年妇女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而且出手阔绰,动辄论斤购入。从国内各大城市到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免税港,都能看到中国大妈的抢金身影。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她们无视黄金不断下跌的势头,强力购入大量黄金。这种抢购现象引起了国际媒体的热议,“Dama”也成了用来调侃逆市大量抢购黄金的中国中年女性的英文单词。
据统计,2013年至2014年2月的黄金价格犹如过山车。2013年初,国际金价约为1696美元每盎司;4月12日、15日,金价从1550美元每盎司(大约人民币307元每克)暴跌至1321美元每盎司(大约人民币261元每克),此后不断下跌,最低时达1180美元每盎司。截止到2014年1月1日,国际金价最终收于1202.30美元每盎司。2013年全年金价大跌28%,为1981年以来最大的年度跌幅,黄金12年的牛市似乎已经终结。各大媒体和专家们因而大肆调侃在前期抢购中被深深套牢的“中国大妈”们。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中国黄金消费者强大内需的阻击和市场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黄金价格回升至2014年2月底的1340美元每盎司。在1200美元左右购入或是将成本摊低至1200多美元的中国消费者们获利不菲。一时间,舆论翻转,大妈战胜了华尔街大鳄,成为了新闻中的趣谈。
黄金抢购热潮反映出中国黄金市场的三种需求:第一种是对贵金属饰品的正常消费需求;第二种是对黄金保值、升值作用的需求;第三种是对黄金的投机性需求。这三种需求正是造成黄金抢购热潮的原因所在。下面,作者结合经济学基本原理来简单分析这三种成因。
1.中国消费者对于黄金的消费性需求是这场黄金抢购热潮产生的一个客观原因。自古以来,中国人喜爱存金藏银,并将其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是金子总会发光”,“乱世藏金、盛世藏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贫民百姓,无一不对黄金情有独钟。所以当暴富的中国人遇到暴跌的黄金时,其结果可想而知。
进入2013年,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据统计,中国的黄金人均持有率仅为4.6克,与世界平均水平20克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微观经济学认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是买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该种商品的数量。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但当分析市场如何运行时,有一种因素起着核心作用,即商品的价格。需求定律是指:对于正常商品来讲,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黄金具有“炫耀性商品”和“投机性商品”的特点,而非正常商品。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脱离了金本位的黄金,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正常商品”的属性,自然受到需求定律的影响。而且在这次抢黄金热潮中的中国消费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平时就喜爱黄金作为贵金属饰品的效用,价格降到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时就果断出手,符合正常消费需求的规律。
微观经济学中常用需求曲线来揭示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在其他所有影响买者的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该物品的需求量会发生变动。黄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黄金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如图1,黄金在不同价格PA和PB时,对应的不同需求量是QA和QB。而当这些变量中的一个变动时,需求曲线便会发生移动。这些变量包括: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嗜好,预期,买者的数量,相关物品的价格。具体到本文的案例中来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中国人对黄金的偏爱、国人对金价走势的乐观态度、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等因素,都使得黄金需求曲线D向着D1方向平行移动,因而需求量增加。
图1 黄金作为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
2.在国内的通货膨胀背景下,中国消费者试图通过投资黄金以达到财富保值、升值的目的,这是黄金抢购热潮产生的重要原因。西方经济学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效应,如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货币收入与实际货币收入产生差距,居民实际收入下降,财富不断缩水。近年来,以拉动内需为目的的4万亿和10万亿政策性投资并未创造足够的经济增长点,反而使得国内物价不断上涨。小到葱、姜、蒜、盐等调味品,蔬菜,中药;大到钻石、艺术品、古董、住房,都经历了一波波价格暴涨。老百姓生活负担加重,被迫寻找保值、升值的渠道。虽然黄金与美元已经不再挂钩,但是金本位的思想在中国消费者中还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当缺乏金融专业知识的“中国大妈”们看到金价一轮轮暴跌时,在“财富保值、升值”心理的驱动下,疯狂买入黄金产品。
3.投机性需求是黄金抢购热潮的又一重要原因。交易者通过判断市场价格的走势,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从中获利,这种交易行为被称作投机。在中国,最主要的投机渠道——房地产经历了十几年暴涨后,在社会的广泛诟病声中开始受到政府各项措施的调控,不再是投机的最理想渠道。同时,股市低迷,金融理财产品与服务不完善。在投资渠道匮乏的情况下,连涨12年的黄金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在金价下跌时大量入手黄金,期望在金价回暖之后大赚一笔。
1.酝酿已久的金价暴跌。金价暴跌并非偶然,而是贪婪的华尔街金融大鳄早有预谋。金价从2002年的310.7美元每盎司涨到了2011年的1920美元每盎司,黄金牛市持续12年之久。金融巨鳄们盯上了黄金市场,从2012年底开始放出风声,相继看空未来的黄金走势。众多媒体也随之推波助澜,宣告黄金的12年牛市即将结束。于是便出现了2013年4月金价暴跌的一幕,在2013全年创下国际金价32年来的最大跌幅28%,并以螺旋式的下跌将购买者一次次套牢。由此可见,金价的下行主要是受到了投机因素的影响,而非市场供需关系和各国央行博弈的结果。
2.蜂拥而上的“中国大妈”。在金价螺旋式下跌的同时,“中国大妈”们却一次次蜂拥而上,因而名噪一时,成为2013年的热词,其英文单词“Dama”也常常出现在国外各大媒体上。她们一改往日买涨不买跌的投资习惯,反而越跌越买。一部分人是因为黄金跌破了自己的心理价格,觉得值;而相当一部分则是由于前期在高点买了黄金,需要不断摊低自己的购买成本。
然而,“中国大妈”这个词似乎暗含贬义,令人联想到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豪”和“暴发户”,给人留下“钱多人傻”、盲目投机的印象。进入2014年2月,金价回暖,创近4个月新高。这一次,“中国大妈”似乎战胜了华尔街大鳄,爆出一大冷门。但是,与精明的华尔街巨鳄相比,“中国大妈”们缺乏专业知识和理性分析,不会使用黄金期货、T+D杠杆交易等金融工具,只是盲目追求低价,连投资价值不高的黄金饰品也照单全收。简单粗暴而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使得这种饥渴投资充满风险,很容易被套牢。
3.市场潜力巨大,而消费内需不足。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合9.3万亿美元,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将在2014年成为第二个经济总量上十万亿的国家。大妈们在短短十天内横扫300多吨黄金,就是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有力证明。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经济仍然缺乏增长点,发展动力不足,通胀压力较大。钱多了,人富了,却只能看着自己的财富在不断攀升的CPI中贬值。普通民众担心滞涨的经济会影响自己的财富价值,花钱的时候心里总觉得担忧,买什么都觉得“不值”,缺乏安全感。即使手里有闲钱,也不愿随意消费。
4.投资、理财渠道单一。目前,中国居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产和黄金两个领域。除此之外,几乎别无选择。中国消费者疯狂投资房产和黄金的背后,实际上是对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和财产缩水的恐慌。对传统金融理财产品和正常投资渠道缺乏信任,只能盲目跟风进行投资投机。民众在个人投资理财方面陷入一种选择困境,期待安全、公平的投资渠道。
综上所述,国际金价暴跌释放出中国黄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反映出中小投资者投资渠道单一、投资知识缺乏,也折射出中国经济滞胀、内需不足的严重问题。民众对财富保值、升值充满渴望,却也对投资理财渠道匮乏的现实无可奈何,对未来的经济局势充满困惑。这一现状亟需改善,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1.开拓多种投资渠道,提升理财产品品质。在2014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将允许非国有资本投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七大核心领域。这表明了我国政府打破垄断的决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将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设立金融机构。政府开放过去过度管制的金融行业,为民间资本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让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理财更稳定、安全、公平、规范。实际上,在这方面,互联网金融已经先行一步。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不仅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先驱,也是理财产品的一次革命。它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为草根阶层提供专业、安全、高效的理财服务,满足了中小投资者对于专业化团队管理的需求。这也正是未来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
2.拉动消费,提振内需。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内需的疲软。因此,扩大内需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扩大内需的重点则在于拉动消费。首先,增加普通居民的收入,设法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其次,培养消费热点,鼓励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消费以及电子商务等信息消费。再次,完善消费政策,例如,贯彻实施带薪休假制。最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给予居民安全感,为拉动消费提供保障。
3.提高投资者的专业水平。个人投资者应学习专业的投资理财知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避免盲从、跟风。“中国大妈”一度被深度套牢,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投资理财知识。在这方面,国外对普通民众的投资理财教育走在了前面。英国人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能省下的钱不去省是愚蠢的表现”,同时将学习金融理财知识编入小学的教学大纲中。美国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教授孩子投资技能,分析各种理财产品,并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制定理财目标。德国人则从小让孩子通过做家务赚取零花钱,为孩子开设银行账号,自主理财。我国在这方面还很欠缺,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从孩子抓起,培养全民的投资理财知识。
4.加强金融改革与监管。金融机构应是为百姓服务、为实业服务的,而不是获取垄断利润、投机得利、推高物价的不良商户。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监管,及时洞察和处理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制止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行为,有助于重振传统投资、理财渠道(如股市),保护投资者的权益。通过为中小投资者创建更加高效、安全、健全的金融服务环境来重拾投资者的信心。
细细想来,“中国大妈”其实就是你、我、他,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老百姓。人们渴望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渴望辛苦积攒的财富保值、升值,却苦于没有理想的渠道。也许在不久的明天,将出现多种多样的投资渠道和丰富高效的理财产品,而以“中国大妈”为代表的中小投资者也能够科学、合理地规划,踏踏实实地拿出自己手中的积蓄,获取正当投资收益,共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高效地发展。
[1]黄 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13-618.
[2]曼 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77-79.
[3]杜靖文.“中国大妈”抢金狂潮的现象解读[J].商,20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