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4-04-27 02:34赵改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赵改萍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极其关心。目前,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对山东、广州、北京、吉林和辽宁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的调研显示: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84.2%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绝大多数大学生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高校存在信仰虚空现象,但是并不会构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1]。于娟对吉林省大专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同样表明了这一点[2]。杨华、郑卫荣对浙江温州高校313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信仰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自然科学信仰、自我信仰、对“自由”和“真理”的信仰、宗教信仰等,比例分别为26%、30%、24%、7%、13%。明确主张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的大学生大约只占样本调查总数的25%。经过研究认为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3]。

由此看来,学术界对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结果还未形成一致定论。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群体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而另一些则认为,高校大学生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此外,该项研究多是进行综合研究,而对不同性质的高校进行类型化研究屈指可数。因此,本文以山西某师范大学为例,对高师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进行研究,并基于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对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探究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

目前,有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学术界给出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相信和信奉,并作为行动的指南”[4]。也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信仰是与社会理想内在地连结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也常常被称为共产主义信仰,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作为社会理想。”[5]还有学者认为:“从社会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从人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历史发展终极状态的图景的描述和向往。”[6]亦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度信服、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执著的追求,并以此作为自己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7]也有学者给出更详尽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劳动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价值性、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阶段性目标及其终极理想等的由衷的相信与信奉,并以之作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终生奋斗目标。”[8]综合以上定义,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特定的主体因自身的需要而对源自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学说等极度信服,并以此作为自身实践的指导且视之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终极价值取向。它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从世界观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唯物主义史观的相信和信奉。唯物主义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解释的同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因此,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一块重要基石。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也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而一跃成为一种新型的信仰,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等实践活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据。

从政治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相信和信奉,是一种政治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表明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9]可见,共产主义确立的内在依据在于事物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它将真理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从社会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终极关怀与个体终极关怀的统一。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294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两种终极关怀,即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

从根本宗旨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人为本的信仰,具有鲜明的人本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的宗旨的现实要求,是发展经济以改善和增进广大社会成员的生活福利,实现治国安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信仰的认可与赞同[11]。可见,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与其他信仰体系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一切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应有之职责。

从主客体关系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源泉,而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证明和外在表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发展。只有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正内涵,才能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师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我们设计了一份“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问卷”,对山西某大学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2份,回收率达94.9%。其中共青团员居多,占总人数的81.4%,群众占总人数的3.2%,党员占总人数的15.4%。此外,为掌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我们还与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一)高师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况

在关于大学生是否有信仰的调查中发现,63%的学生回答自己有明确的信仰;19.6%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没有信仰,但是想有信仰;有14.3%的学生没有信仰;而3.1%的学生则没想过。在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明确信仰,但也有部分同学还未有自己的信仰。可见,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关于“树立正确的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是否重要?”问题的调查中,76%的学生认为信仰重要,认为信仰不太重要的仅占13%,认为不重要的占8%,没想过的人仅3%。这说明信仰在当代大学生心中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是我们高校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你愿意选择何种信仰?”的回答中,有83.7%的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表明国家主导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心目中仍占据重要位置。另外,还有7.5%的同学选择个人主义,3.3%的同学选择享乐主义,1.5%的同学选择金钱万能,3.6%的同学选择宗教。可见,信仰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也是当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二)高师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选择了解马克思主义,22.8%的大学生选择不完全了解,仅有5.9%的大学生选择不了解。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基本了解马克思主义。究其原因应与这批学生的出生和成长都在改革开放后的环境有关。一方面他们从小在学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使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从而加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一问题中,78.2%的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3.3%的学生认为有些说服力,即将过时;2.3%的学生认为没有说服力,已经过时;还有16.2%的不太理解。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如何?”的调查中,有41%大学生充满信心,52.5%的学生比较有信心,有6.5%的学生信心不大或没信心。从这里可看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现实性,绝大多数同学是持肯定的态度。这也说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导大学生在时代中前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另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在“你是否看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课本除外)?”这一问题中,选择认真系统地读过的大学生仅占7.1%,只偶尔读过的占49.7%,一篇都没有读过的高达43.2%。在“若非必要,你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吗?”这一问题中,有76.7%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只有18.7%的学生选择“会”,还有4.6%的学生选择“说不清”。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很高。这就警示我们,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的阅读教育,尤其应重视大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和对理论的掌握程度。

(三)高师学生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情况

对“你相信共产主义能实现吗?”的问题上,72.8%的学生对我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表示支持,坚信共产主义在遥远的将来定能实现。同时,还有6%的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前途信心不足,存在迷茫困惑的模糊认识,甚至悲观失望。可见,大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还不是很足。

在“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如何看?”的这一问题中,81.2%的学生选择“有信心”,5.7%的学生选择“有所怀疑”,11.1%的学生选择“不清楚”,2%的学生选择“没有信心”。在“您对‘中国梦’的前景看法如何?”这一问题中,83.4%的人认为“中国梦”一定能实现,5.5%的学生选择“有所怀疑”,12.1%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从总体上来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信心比较高。当问到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困难与挫折时,不少大学生表现出一些忧虑和不解。调查中,有22%的同学赞同贫富差距过大,共同富裕不可能实现;64%的同学认为贫富差距并不大,共同富裕能实现;12%的同学处于中立状态,认为贫富差距比较严峻;还有2%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另外,在“对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孰优孰劣?”的问题中,有48%的同学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优越于资本主义道路”,14%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有38%的同学选择中立,认为不管何种道路,只要给人民大众带来福利就是好制度。由此看来,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公平正义还有待提升、贪污腐败尚在治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最主要因素。

在“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否满意?”这一问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25.3%,选择“比较满意”的占49.2%,选择“不满意”的占18.5%,选择“说不清”的占7%。可见,有七成以上学生比较满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前景如何看?”这一问题中,71%的学生选择“非常有信心”,12%的学生选择“比较有信心”,11%的学生选择“没信心”,6%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从总体上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有比较高的信心。但在入党动机的调查中,38.4%的学生选择人生前途,32.8%的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10.2%的学生选择荣誉,18.6%的学生选择为学生服务。由此看,入党动机日益呈现多样性、现实性、功利性的趋势,这与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距甚远,由此凸显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紧迫性。

(四)高师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认知情况

在“如何评价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一问题中,有58.75%的学生认为理论脱离实际,空、套话多,针对性时效性不强;18.7%的学生认为教师水平不高,积极性不强;35%的学生认为与就业毫无关系,浪费时间;23.5%的学生认为自己本身不感兴趣,只是为拿学分和学历而学习。可见,目前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认识,从而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势必深入。

(五)影响高师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因素

“影响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的调查结果显示,44%的学生选择“理论本身的魅力”,39%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34%的学生选择“主流媒体的宣传”,30%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影响”,21%的学生选择“身边信仰者的影响”,7%的学生选择“家庭环境的影响”,3%的学生选择“其他因素”。可见,理论本身的魅力是影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自身实践,学习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尤其重要。

(六)高师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差异性分析

第一,从整体上看,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显著高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党员学生显著高于非党员学生,且二者差异最为明显。在性别、学历、是否学生干部等因素上,无显著差别。

第二,性别因素中,男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女生,即女生有更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集体主义观念,对党的认可度、对政府的满意度更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上,女生虽略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

第三,专业变量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三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见表1-3)。

表1 专业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方向的差异分析(N=332)

表3 专业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行为方向的差异分析(N=332)

以上数据的结果同实际情况吻合。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本身会长时间接触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知识;那么,经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比较高的认同感。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平时接触这方面的信息比较少,积极主动地接触这方面的书籍和同行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情感、行为方面表现出差异。这种结果对我们有很大启示,要想普遍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同,学校的教育非常关键,同时还应该开展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兴趣小组之类,最大限度地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喜爱和认可。

第四,政治面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上有显著差异(见表4-6)。

表4 政治面貌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方向的差异分析(N=332)

表5 政治面貌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方向的差异分析(N=332)

表6 政治面貌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行为方向的差异分析(N=332)

以上数据显示,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和情感维度上党员或预备党员的认识并不优于群众、团员,而党员和预备党员在行为上得分明显高于团员和群众。这就告诉我们,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需要加强他们的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并逐渐使之上升为一种信仰。

三、加强高师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心目中仍占据重要位置,大部分学生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从主流上看也是好的。不容忽视的是在大学生信仰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甚至有的对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认识还很模糊。这样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否则,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千里之堤将毁于腐朽败坏思潮之蚁穴。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前文已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注重理论灌输和知识教育,这就减弱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关系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败。在改革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分析,增强他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性。前文已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者较少,也缺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在苏东巨变以来不断遭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要想真正确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帮助大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人的价值,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此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当然,这种理论分析与透视不仅需要教师与信仰者的循循善诱与现身说教,也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各种形式,如社会调查、原著阅读、课堂辩论等,来激励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得以形成。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前文已述,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课程表现出了被动甚至厌恶的态度,这就告诉我们要想从教学上达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接受,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辩论、情景教学、知识竞赛等,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此激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为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各种实践活动。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认识,就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获取。恩格斯曾说:“……英国人由于国内贫困和道德败坏的现象的迅速加剧,他们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他们起初只是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当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的时候,除政治要求而外,他们又提出了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10]575-576恩格斯提出的这三种途径是各国结合自身实际而实现的,其内涵和侧重也各不同,但相同点则是都渗透了人的种种实践活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其主动地、积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使他们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化与认同。

第二,发挥党团组织的独特作用,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坚守。从调查可知,党员、预备党员比非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要坚定,这应和党团组织开展的教育与活动有紧密关系。所以,高校应紧紧抓住党团组织这一平台,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一核心任务,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并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尤其对那些遭遇挫折与困难的大学生,要耐心劝导,让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受到温暖和关怀,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未来前景的信心。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文化娱乐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暑期下乡、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渗透性与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三,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网上流行的许多大学生的生活状态,“踏着铃声出课堂,宿舍里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衷肠。”[12]可见,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在悄悄地改变着大学生的交流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网络上流行的各种资源、各种思潮,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积极运用网络媒体宣传,为社会传递一种正能量,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育良好的思想氛围。为此,高校可以专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思政课教师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的精品课程、微信、微博等方式,对大学生积极进行网络上的舆论引导,使大学生的心理能健康成长,并能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四,发挥党员的积极作用,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导向风标。大学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是大学生中优秀分子的代表,是大学中非常活跃且具影响力的骨干。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公益活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往往是自身群体中学习的榜样。因此,学生党员的这种示范作用,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会使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不知不觉中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随之改变自己的言行与思想认识,从而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

总之,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指导过程中,各高校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与方法,而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或他校的模式与方法。当然,马克思主义信仰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解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上也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可能会误入歧途。

[1]于海清.对中国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5-28.

[2]于 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D].吉林:长春理工大学,2009:3.

[3]杨 华,郑卫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缘起[J].浙江社会科学,2011(9):149-152.

[4]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1.

[5]周 宏,侯惠勤.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思索[J].高等教育战线,2002(11):47-50.

[6]张秀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J].河海大学学报,2010(3):18 -21.

[7]薄明华.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J].广西社会科学,2009(9):5-9.

[8]徐 俊,刘 魁.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111-11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张成兴.论利益的社会作用及其实践价值[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5):20-23.

[12]张忠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与思考[J].学理论,2011(4):197-199.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