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2014-04-10 21:21赖发新
关键词:范式以人为本政治

赖发新

“范式”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parade Gina”,最初用在语言学中,原意是指“表示词形的变化规则”,引申为“模式”、“模型”、“范例”等意思。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对“范式”一词的运用兴起于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对其进行的复杂运用。库恩并没有对“范式”进行一个定论式的界定,库恩给“范式”下的第一个定义是:“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是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学界一般认为,库恩的范式概念包含一个学术共同体共享的范畴、研究传统、理论框架和价值取向等。范式概念的引入有助于梳理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有史以来的规律和轨迹,发现问题,并解决之,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的发展提供路径。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必要性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弊端

第一,过分突出社会价值。以“社会本位”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工具,强化受教育者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和淡化了其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个体性价值。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属于人的发展的条件性因素,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根本是人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的发展史,人发展史归根到底就是个体发展的历史。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它丰富内涵的,它不仅包括了政治教育,还包含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仅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工具,更是一种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活动。

第二,理论和实践落后于实际。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虽然宏观上涵盖范围广,但是每一部分的教育内容都是比较粗线条的、空泛的,针对性比较弱。当这些内容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往往不能与当今“90”后一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发展诉求产生交集,在不少时候甚至还脱离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不能将社会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化、形式化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的僵化。在“社会本位”范式的桎梏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往往采取一刀切、一锅煮,重共性轻个性,为了讲道理而讲道理,为了教育而教育,没有从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没有围绕切实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思想、心理等问题而展开。

第三,以片面的知识去分解整体和谐的人。人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统一,是在精神统摄、整合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可是,以“社会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却站在人的工具价值的立场上,不从受教育者本体出发,把整体的人分割成碎片,使人沦为“物”的地位。

人作为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人,是在对象性的实践中展现其生命的,在这些对象性活动中结成的关系共同维系人的生存,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共同表现出人的生存图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就不能把人仅仅视为政治动物、经济动物,而应该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尊重生命的完整与和谐。

2.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人很难改变环境,但环境却可以轻易地改变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命题,尽管它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解中曾经提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的经济成分、人们的就业方式、社会组织的形式、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等都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与翻天覆地的社会发展,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身处社会变革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状况和价值理念必然与以往相比呈现更为复杂的特征。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社会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已经呈现出对现实问题回应乏力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该何去何从,就成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说:“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的这一论断,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也使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在认识论和价值论上有了新的理解。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念。《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意见》成为全面部署和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理念的核心。“以人为本”适应于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要求,已然成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破除片面的“社会本位”范式,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成效提升,获取持久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内涵

本文所讲的“以人为本”指向的主要是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个体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概念。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把“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以现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是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构建在“人”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就是要求我们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急功近利,跟着社会形势跑,随着政策要求变,时而重其政治形势,时而重其经济功能,时而重其文化功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目中无人”的教育。杨叔子先生曾经说过:“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材……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贯穿于各“人”的立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科学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根本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人”决不是一个完全可以依靠外在力量便设计成某种必然的东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突出对“人”的重视,凸显育人的目的,真正做到用“人”方式去培养大学生。

2.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归宿。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把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注人、尊重人,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和勇于追求的实践科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沿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道路前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通过以某种学说式观点去规范、统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当作“产品”来设计。传播知识,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这是十分危险的。”这也是为什么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会陷入理论困境和实践尴尬的重要原因。“其实,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发展应包括人的发展和社会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同等重要的,它们之间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这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超越过去那种政治本位和经济主义的模式。

从古希腊的“七艺课程”、“博雅教育”到近代的绅士教育,直至当代的通才教育,其渊源一脉相承。这种培养高贵的、有教养的、无所不能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精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立国先立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3.面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社会正在深刻转型和变革,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个人情感等在当今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上需要得到关怀和帮助。“人的存在是为了有意义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生活之中,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落到实处,渗透于点滴,贯穿于日常。思想问题根源于实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以生活为基点”的价值理念,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把学生所思、所想、所盼、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要从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其所惑,解其所难,解其所需,注重实效,由声望型向实效型转变。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有效路劲

“以人为本”范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是个渐进过程,要通过集体奋斗,由量的积累逐步达到质的飞越。笔者认为,当前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有效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应从价值理念开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上坚持“以人文本”。实际上,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人的发展上,而非其他。的确,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中心,而不能纯粹为政治或经济服务,它不应该汲汲于功利回报。

形式发生变化,观念也要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好人的思想问题,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特定的社会身份出发,把握客观规律,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理念。

2.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加强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等工作,关注大学生的深层感受和发展诉求,可以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优质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近年来,李启铭案、周一超案、南京市800多名大学生违法“传销”事件、药家鑫案等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2013年,又相继爆发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宿舍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宿舍杀人案,使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同龄阶段的其他群体,总体而言,大学生有10% ~2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5%左右。《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九成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

如何预防、解决大学生的违法犯罪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俨然成为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构建“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然做好“望闻问切”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中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做到见微知著,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坚持未雨绸缪。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李忠华(2006)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塔型模式。这种模式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在内的“三体”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一要素”,这6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因素相应地以字母 E、F、G、S1、S2、3代表。在开放式环境包围下,塔型模式中受教育者作为整个模式的最终指向和目的,处于“塔尖”;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充当整个塔型模式的“材料”和“底座”;教育者作为要素的制定者和教育过程的实施者,成为塔型模式的内部“枢纽”和“支柱”,从而构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

作为要素的制定者和教育过程的实施者的教育者,是这个塔型模式的内部“枢纽”和“支柱”,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塔型模式中已经被一览无遗的呈现出来了。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提供智力支持。

探索“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与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这一新的发展动态,要增强“人本”范式的建构意识,加大对“人本”范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题实效。

[1]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2]褚凤英,张宜美.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J].探索,2006,(3).

[3]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范式以人为本政治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