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芳
(乐山师范学院政治学院四川614004)
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兰芳
(乐山师范学院政治学院四川61400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其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创新功能、传播功能、育人功能而可以较好地弥补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具体从教育环境、教育心理以及教育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
大学生 校园文化 思想道德
长期以来,文化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根深蒂固,旷日持久,随着时代地发展,文化信息快速传播,使得人的各种活动都越来越多的受到它的影响。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个人、一批人、一代人,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人有着特殊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情感喜好,有着异于他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区域内的老师和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将是以后人生中重要的文化积累过程,对于他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新时期加大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无论对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为载体,对其内部活动人群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予以反映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这部分人群活动范围相对独立、知识层次相对较高、思维碰撞相对强烈,是社会文化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它以大学生活为生态系统,以师生活动为主要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大学生活特有的文化状态。广义上讲,高效校园文化包含整个校园内师生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和演变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狭义上讲,仅表示全体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关于生活和社会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是大学生对于课外生活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1]。从有利的一面来看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作用,一是物质文化层面,这个层次的文化是以具体物为载体的文化表现,具体可以为教学楼的设计,游泳馆、图书馆等场所的建设等一切体现某一高效硬件设施所呈现的文化成分;二是文化方式层面,也就是对于校园文化的表达方式,包含生活的、行为的、思维的,与校园文化有关的一种表达手段;三是制度文化层面,这种文化不是自由形成的,但是与校园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制度文化总的某些部分是根据校园文化的特征所制定的,即是对校园文化的约束,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支持;四是精神文化层面,这种文化是高校在漫长的教育过程中慢慢养成和升华的一种文化,包含教学理念、人文精神、历史风貌等各方面,文化的形成与在该校学习、生活过的师生具有直接关系,他们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延续者,是某一高校区别于其它高校的根本所在,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有辨识性和生命力的成分[2]。
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创新功能、传播功能、育人功能。正是因为这些功能的存在,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大学生思想道德来看,学校的教育环境对于道德思想的形成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环境包含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和一切可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其它因素,既包含来自自然环境的因素,也包含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说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的经济观念出现改变,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随之出现变化,他们将知识和将来的工作、事业相结合,以能多挣钱,好发展为目的,出现与以往追求学术进步和追求理论研究相区别的思想变化,体现在道德观上,就是一种物质追求的价值观。在大学校园内,学生的思想道德广泛的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尚学的文化带来的是一种人文气氛和学术气氛,崇商的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商业氛围和拜金氛围,可见,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深远而持久[3]。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第一,从高校物质文化层面来看,高校的房屋建筑风格、楼台水榭、广场花园等都是在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建造出来的,这些建筑风格和设计都是在一定的校园文化的指导下完成的,渗透着校园文化和内涵。无论是古朴的建造,还是现代的楼宇,无论是现代化的课堂,还是老旧的桌椅,这些都代表着一个大学校园的特质,都是学生为之自豪的方面。
第二,从高校制度文化和文化方式层面来看,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到适用全校整体管理的宏观制度,小到规定学生娱乐生活的微观制度,都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认同,是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的一种传递和体现,通过全面的、有组织的制度约束给学生的言论自由、情感表现和认识创新提供了空间与保障。
第三,从校园的精神文化层面来看,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软实力,是体现知识传承功能的场所,它的精神文化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个师生来说都是一种非制度的约束,但是有时则是一种高于制度的行为准则,要求学生能够从心底自觉的以它为标准,以它为自豪,并愿意将其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文化将成为他一生的标志,比如清华学生以“清华人”自称,是一种荣誉,一种伴随一生的文化气息。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普遍联系的、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它根据大学生所掌握的情感、知识、意识和行为等各方面因素,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过程中不断演变,这样的过程是往返的、矛盾的。只有充分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过程和相关要点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4]。
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年轻的知识分子团体,他们拥有现代批判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辨别和分析,对于西方文化和科技有着强烈的向往,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遇到矛盾时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或陷入困惑。曾经出现的“尼采热”、“萨特热”都是对外来思想的盲目崇拜,由此产生了“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对于一段时期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5]。此外,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脉络来看,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可以随着心理的变化产生改变,而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满足大学生的这一部份心理需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全面的、根本的影响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量加入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内容,以此来带动学生爱国、爱校、爱班思想道德的形成,结合我国目前在国际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挑战,定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人优点和弱点的分析,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寄望,通过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来带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文化氛围是高校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取得显著的效果的重要保证,一种宽松的、融洽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创新,能够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和融入。并且,从校园文化所处的特殊位置来看,它对社会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社会文化的发生和发展都起源于校园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但能够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对于社会道德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我国高校教育教学领域历来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但是仅仅是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众所周知,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大都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不厌其烦的说教、推出典型,亦或是较为单一的实践锻炼法、自我修养法以及管理教育法等方法。不可否认,这些传统的方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不过我们仍应正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些方法给人木讷、古板之感,没有亲和力,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并非主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长此以往,可能会激发大学生内心的叛逆感。因为受到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得时尚、前卫,如果在思想道德教育上仍旧采用“老一套”,不但不能让他们欣然接受,反倒会适得其反[6]。所以应当在传统的教育方法基础之上不断地创新、改革,只有如此,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提供适合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以往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往往会采取严厉批评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受到当前大环境的影响,这种观念已经被取而代之,思想教育的目的逐渐转变为激励,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采用更多的创新教育方法,于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运而生。校园文化建设以其特有的方式和魅力影响着大学生,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摈弃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古板,变得亲切、感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校园文化建设打破了过去单一的教育方法,其综合了多种教育方法,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真正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没有明确的批评和教育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心理暗示,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正。这比传统的教育方法更有效果,亦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和认可。不仅如此,校园文化在操作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较为显著,由于其形式多样,能够适应不同性格的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如今网络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的各种负面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通过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抵制上述不良诱惑有积极意义,这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综上,我们能够看到,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对在校大学生产生诸多的积极影响。相较传统的教学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更多样、更灵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这个大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不断地成长和进步。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对各种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不断的创新,以此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提升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载体。
[1]王红,徐海波.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解读[J].肇庆学院学报.2011(06).
[2]梁德学,彭艳萍.初探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1(14).
[3]刘艳.改革开放前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比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4).
[4]陈定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5]杨欣虎,范晓光.校园文化整体性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0(33).
[6]赵明君.谈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湘潮(下半月).2010(09).
G641
A
1009-8534(2014)05-0020-02
2014-07-21
2013年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CJS13-062)阶段成果。
兰芳(1977.3—),女,汉族,四川眉山人,四川乐山师范学院政治学院,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