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网络话语权

2014-04-10 19:32谢晓娟石新宇
关键词:话语权舆情

谢晓娟,石新宇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网络舆情与网络话语权

谢晓娟,石新宇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网络舆情是通过网络表达形成的网络意见及其言论。网络舆情既反映了人们参政意识的提高,也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决策咨询。与此同时,网络舆情也对主流话语权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在具体实践中,可从完善法治建设、社会协调合作以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等方面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并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新途径。

网络舆情;话语权;核心价值观

当今媒介化社会里,互联网作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信息载体和技术革命结晶,在各个领域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不仅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更重要的是,网络也已然成为公众意愿诉求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也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无国界和草根性特点,网络话语权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不同的人试图通过网络环境形成自己的话语优势,形成自己的话语权,这些都对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在分析和把握网络舆情的基础上,建构主流话语权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舆情及其带来的话语权问题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舆情”分析纳入国家治理的视野,成为国家治国理政的基础性工作。而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社会公民(网民)对社会事务或社会公共事件的看法、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可以说,随着公民权益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不断地完善与提升,公民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的渠道日益畅通,公民不仅仅通过常规、传统的方法表达个人观点,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手段与途径来体现个人的主观意愿。因此,其一,网络舆情针对的是具体、特定的社会事务或社会公共事件。其二,舆情是看法、观点、态度的总和,同样,网络舆情必然也是看法、观点、态度的总和,但这里强调“总和”,是说网民之间的观点、看法会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产生新的观点,这是由网络的交互性决定的,尤其体现在新闻与事件的评论、跟帖等群内多人讨论,部分网民的情绪甚至会被左右,产生“群情激愤”或者所谓“网络暴民”现象。也正因为如此,在涉及政治方面的问题、群体事件或暴力事件的时候,境外敌对势力会利用网络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说,这是需要政府及时、有效地加以研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的[1]。其三,网络舆情是对现实舆情的映射,是公众关于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总和的结果。网络舆情是由于人们表达和传播舆情的场所由现实环境扩展到互联网空间形成的[2]。

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人们说话的权力,也是通过说话表达诉求的权力以及保障话语有效的机制。“话语蕴含并显现着权力,是由其权势和某一领域的权威所决定的。话语的争夺意味着权力的争夺,话语的拥有意味着对权力的拥有。”[3]“当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带有倾向性的集合意见时,这个意见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权力因素的影响,并且以后继续对权力发挥影响力,只有在这个层面我们才能说具有网络话语权。”[4]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观点的主要渠道。而谁掌握了网络的话语权,谁就会左右和控制社会舆论和社会导向。同时,谁控制了社会舆论,谁也就相应地拥有了话语权。QQ、微博、微信、博客都成为人们表达政治见解和参与社会话题讨论的新工具,网络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些是被扭曲的反映,有些则是直观的反映。理性的反思和思考则很少。

近些年来,社会事件通过网络媒体的发布,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一项报告显示,2011年,全年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热点事件349起,平均每天0.96起[5]。可见,网络舆情是人们表达思想、发表评论、参与社会事务的反映。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维护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监督政府、官员的重要手段。从近几年的情况看,网络反腐成为反腐的重要途径。而一些官员的问题经过网络曝光后就能够得到迅速的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网络舆论反腐的范围。2013年,比较典型的网络反腐案件包括“刘志军案”“雷政富案”“上海法官集体嫖娼案”等,摄于网络舆论的强大压力,一些案件得到迅速的解决和审理。虽然,网络成为反腐的工具,但是,其中这又与人们普遍的杀富济贫以及仇官的心理交织在一起,缺少理性的分析,而且这种感情的宣泄和“广场效应”也容易导致一些案件得不到公正的审理。

第二,网络谣言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网络谣言以一些网络名人(网络大V)制造的谣言最有破坏力。谣言通过网络得以迅速传播和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和混淆视听的作用。以薛蛮子为代表的网络谣言传播者被整治,代表了政府强化网络管理的信心,以及对于网络谣言的危害性的认识及其零容忍的态度。近几年的典型案例包括QQ群里散布谣言引发全国的“抢盐风波”“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滴血食物传播病毒”传言引发恐慌等,这些谣言都制造了社会和经济层面的混乱,甚至威胁了社会的有序和稳定,成为新的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

第三,网络舆情的过度娱乐化和“审丑”现象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网络舆情的过度娱乐化就是把一些严肃的东西娱乐化和炒作化,比如网络上流行的蜗居族、悲催族、啃老族、北漂族、拼爹族、房奴、车奴、二奶族等“新少数民族”,以及甄体、蓝精灵体、琼瑶体、高晓松体等。此外,近些年对凤姐的过度渲染、对郭美美的热捧等网络恶搞现象的出现都颠倒和混淆了主流的审美观,挑战着人们的理性和常识。一些经典故事和一些主流题材也被网络恶搞,造成了人们的价值选择混乱,比如对雷锋、刘胡兰等人物的恶搞和丑化等。

第四,网络流行语所折射的话语权问题。近些年,在网络中出现“史上最—”“给力”“反正我信了”“被某某”等网络流行语。这些网络流行语有的是对现实问题的形象表达,有的则体现了民众参与政治、表达民意的呼声。可以说,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反映网络舆情的晴雨表。

第五,网络中各种社会思潮的流行和没有任何监管的传播造成了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网络是各种社会思潮泛滥的舞台。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界价值、新左派等都能够在网络中得到阐释、宣传的舞台和机会。由于网络的无国界性质,很多思潮的传播带有国际性的色彩和特点。与此同时,极端的民族主义和非理性的爱国主义等思潮也容易在网络中积聚力量,成为中国奉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主要威胁。

针对网络舆情对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的威胁,我们要从网络监管、社会治理、公民素养等角度提高对网络舆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从而利用网络建构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通过把握网络舆情赢得网络话语权的途径

(一)对于网络舆情的把握,我们要有辩证的分析和思维方式。网络的普及对社会的影响有其积极的因素和促进的作用。

第一,拓展网络参与的渠道。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资源来表达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利益诉求,表明个人对热点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尤其在涉及到国际时事、国家政治议题、干部腐败问题、社会民生等重大的社会公共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以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媒体来获取信息,积极表达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希望以此引发其他人的共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这充分体现出人们参政议政的社会参与意识。事实证明,正是这种积极的参与意识,不断地对司法部门进行施压,往往会对事件发展和走向,起到影响甚至决定作用。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民众通过政治实践活动提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有助于形成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发挥网络舆情的决策功能。随着网络舆情社会效应与日俱增,网络舆情已成为国家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国家职能部门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当前,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开始接触网络,通过网络媒体与民众进行交流,对民众所提出的意见和反映的问题给予重视和肯定,并对相关事情进行调查和处理,对后续事宜进行回复与跟进,保障了民众基本的权利。正因为网络舆情所蕴含的政治功能,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领导人的关注和重视。

第三,发挥网络舆情在公共危机或公共事件处理中的作用。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舆论手段,其爆发力之强、影响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往往一件小事、一则消息、一个谣言通过网络传播和渲染,可以迅速在民众中扩散,引起人们的焦虑和社会的恐慌。但也应该认识到:网络舆情既是一种舆论手段,同时它也是一种处理和应对公共危机或公共事件的途径。当某一公共危机或公共事件成为网络上争论的话题,国家和政府应该积极面对,针对特定问题,与网民积极对话,把握与网民对话、协调的机会,认真听取网民的合理建议与意见,积极回应网民的诉求。同时,国家和政府在研判网民意见的基础上,应迅速找出处理和应对公共危机或公共事件的方法,并反馈给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肯定,这样事情就会向正面方向发展。相反,当某一公共危机或公共事件成为网络上争论的话题,国家和政府消极应对,对待网民的各种质疑置之不理,对网民意见表示不屑,甚至责骂网民,必然会导致事件恶化,极大地影响国家和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可见,正确对待网络舆情,不仅可以有助于突发事件预警、公共危机应对,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国家和政府在民众中得到信任和拥戴,大大提高国家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我们还应提高对网络舆情负面作用的认识,从而尽最大的可能规避网络风险,赢得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

第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及时发布信息披露真实信息,对网络谣言加大打击的力度。网络舆情具有自发的特点,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是跟帖一种观点,形成“网络围观”。针对特殊的具有一定影响的网络事件要加强正面引导,要及时披露和查清事实的真相,使得谣言不攻自破。2014年初的“故宫保安伤人案”因为迎合了一些人对保安的不良印象,导致舆论一边倒地谴责保安,随后“焦点访谈”对事实的报道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其实是黑导游对保安的无理谩骂和人身攻击,事实的澄清也使得很多人从盲目跟帖中反思过来。这一案例说明了及时公布事实真相的重要性。

第二,培育网络意见领袖。网络领袖在网络中拥有很多的粉丝和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网络产生直接影响。这对一些以“怪”“特”“不”为特征的网络领袖而言,我们更需要培育我们自己的能够反映主流价值观、能够理性面对社会问题,而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网络达人,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引导网民理性、合法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

第三,网络治理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要把网络治理纳入社会治理的轨道,通过法治建设和社会协同管理等方式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首先,要健全相应的网络领域的法规和制度,及时应对网络中新问题的出现。网络监管要常态化和制度化,避免一窝蜂和一阵风式的治理方式;其次,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组织网络系统,通过各种社会网络组织的努力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创新形式,赢得网络舆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网络挑战。网络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资源,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克服网络成瘾问题、如何解决对象的虚拟化生存问题、如何破解网络舆论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问题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新课题。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自我培养也十分重要。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致力于健康社会心态的培养。作为一种可传播和可渲染的具有自发性特征的意识,社会心态对社会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一是对个体意识、个体价值、个体行为方式等具有同化的作用;二是对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社会风尚、社会价值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良好的社会心态具有“正能量”的作用,能够引导人们保持理性、客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反之,消极的社会心态具有“负能量”的作用。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社会心态的形成也离不开人们主观的建构。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良好社会心态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价值判断、理论解释、心理抚慰和人文关怀等途径培育健康的良好的社会心理,从而推动良性的正能量的网络舆论的形成。

[1]杨兴坤.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1.

[2]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59.

[3]宋秀娟.基于网络话语权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3):115-118.

[4]谢新洲,李之美.中国互联网公众的话语权感知研究报告[J].学术前沿,2013(6)(下):29-39.

[5]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面对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8.

【责任编辑 赵 颖】

G641

A

1674-5450(2014)04-0010-03

2014-04-05

谢晓娟,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石新宇,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话语权舆情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数字舆情
舆情
舆情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舆情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