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4-04-10 17:29田虹
关键词:天人合一儒家人类

田虹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大连 116024)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田虹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大连 116024)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伟大的思想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既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通过阐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分析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所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提出儒家“天人合一”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天人合一”;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新战略思想。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内涵的分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在这三方面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从古至今人们始终比较重视的,而人与社会的和谐表面上虽属人类自身问题,但其发展却与自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和谐,自然会给人类以奖励;反之,当人与社会关系处理不当时,人类社会将会对自然产生恶劣的影响,最终必将饱尝大自然的报复。由此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便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体现了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其核心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儒家“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天人合一”中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探索“天人合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并非儒家专有,但却是儒家独特地表述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这种天人关系思想起源于周代,经先秦至明清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深入地对天人关系在理论层面上加以阐述,至西汉董仲书确立了“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传统学说中的核心地位。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为代表。孔子从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出发,提出了“人与天一”的思想。孔子对于“天”本身的理解始于自然界,即“天”本身运行的生生不息使得人世间以及广大宇宙中的万物生灵都变得生机勃勃,并且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他认为这是“天”对万物生灵的“仁爱”。孔子又将自然之“天”转化为具有伦理性“仁爱”的道德之“天”。正是这种“仁爱”,使得万物生灵得以繁衍生息。并且,他认为整个社会能够运转良好的法则也正是这种“仁爱”的体现,尤其是上古时代的社会充分体现了这种“仁爱”,是当代人类社会的典范。他以此表达了对古代社会统治者的尊敬:“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所谓的“天”,在儒家典籍中被赋予多种含义,包括自然之天、命运之天、伦理之天、创造之天、神圣之天等等。从这几种含义来看,无论是自然的生物命运、社会的道德伦理,还是人类的未来发展,都与“天”有

着密切关联。他们把“天”作为道德伦理、人神宇宙的主宰,用天意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为“天”不仅是自然存在的本体,也是道德价值存在的主体。人作为道德的主体而实行的道德规范、行为法则都源于“天”。因此“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孟子提出的人要由“尽心”、“知性”、“知天”,才可“上下与天地同流”。《礼记·中庸》中更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唯天地至诚,故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意为人只有如此至诚,尽己之性,亦尽物之性,才能与天地并称。只要用心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就可以体验到作为价值主体的伦理之“天”,进入“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理想人生境界。简言之,“天人合一”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尊重自然存在的权利,维护自然的平衡;二是发挥人对自然的主动能动性,通过尊重和改造自然,把人与自然统一在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上。

二、“天人合一”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

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其核心是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其中蕴涵着构建“和谐社会”必备的思想理念。

(一)“天人相通”的“和谐社会”思想

我国现阶段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重要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自然规律法则的制约作用。因此,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必须与自然的发展变化保持相对一致性。孔子提出“人与天一”思想,特别强调的就是“天”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合理协调,并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孟子阐述的人与天道是相通的,天人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做到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以此达到人与“天”,即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理念,更体现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二)维护自然平衡的“和谐社会”思想

我国现代化建设与自然环境的优劣息息相关。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离不开自然赋予的土地、阳光、空气等必要条件;而我国工业现正处于在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重大源头。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像一把双刃剑,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维持自然平衡之间既相辅相成,又存在着激烈对抗。因此,人类社会应特别重视生态平衡的保持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儒家十分重视生产的适度发展,孟子最先意识到破坏山林资源有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他从山林被过分采伐所带来的危害得出结论:“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这些观点都被作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理论的重要依据。

(三)“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思想

作为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对现实世界的重要意义,主张把宇宙整体划分为天、地、人三要素,其中人“最为天下贵”。人是宇宙的中心,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天生万物,唯有人贵,物既得为人,是一乐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他不是从天神那里寻求“人道”,而是从人自身来寻求“人道”。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才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不能一味地对自然俯首乞求,而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一方面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改变自然环境,推动社会发展。在天人关系中,人是能动的因素,我们应该把自然看作是人类存在的前提,人自身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人存在的意义远远高于“天”。人类不断强调保护环境,最终还是为了达到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目的,让自然界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

三、“天人合一”的构建和谐社会价值

从“天人合一”思想中,我们看到了儒家传统的普世伦理,清楚地了解到儒家伦理包含的宇宙观。它的自然观念理论中蕴含着当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理论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道德修养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应避免自然价值观的扭曲。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势不可挡,而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也确实存在。人类在利益欲望驱使之下,渴望向大自然汲取最多资源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以至自然环境、资源蕴藏的前景令人堪忧。在当代中国,培养与强化公民生态意识十分必要,教育国人接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道德修养刻不容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应当合理吸取西方近代征服自然的经验,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同时,更应努力避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负面影响,做到发展生

产与生态保持相辅相成。而这些都需要加强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修养,使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于发展生产、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二)打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中庸》开篇即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中庸》看来,“中”乃是天命之性的性体,是万物之本;“和”是性体之用,是万物共由。也就是说,“中和”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境界。

在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诚实信用的人际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际间的冷漠与对立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对自身价值观的迷惘也使人们的道德信念发生动摇。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在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生活中也客观存在不公平现象。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本着“古为今用”的态度,继承和发扬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个人的正能量,使其以平和的心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才能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三)遵循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战后重建工作,各国付出巨大努力使得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过度无序开发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能源短缺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近年来,人们对正确、科学的发展观认识愈发深刻,能够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统一起来,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经济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我们应遵循自然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处理好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结语

千百年来,和谐一直是中国人生活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儒家和谐理念的价值,由儒家“天人合一”传统思想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理论,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资源,其精髓已经成为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极高价值的文明瑰宝。大力弘扬“天人合一”思想,以“天人合一”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9.

[3]刘忠孝,裴丽.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J].学术交流,2008(12):33-36.

[4]杨静.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J].理论界,2009(8):38-39.

[5]任晓丽.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57-61.

【责任编辑 詹 丽】

G641

A

1674-5450(2014)05-0033-03

2014-01-10

田虹,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儒家人类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