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梅,白旭光,邸 峰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的战略性任务,内容涵盖多、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关乎高校“四大使命”的高质量践行,更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1]。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占据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442所,本科院校1145所,其中部属院校132所,其余大部分为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学科建设的层次、特色和优势尤为关键。
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如早期的“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后期的“985特色工程”,都着眼于学科建设发展而实施。进入“十二五”以来,从国家层面,开始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的质量和水平倍受关注。
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各级政府举办的高校,管理体制上隶属地方各级政府,其影响力和辐射面主要是所处省份及周边区域。太原理工大学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市,由隶属煤炭部的山西矿业学院和隶属山西省的太原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于1997年7月正式挂牌,是20世纪末期高校合并办学的典范;同年,该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山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以出煤闻名天下,具有“乌金之乡”的美誉。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太原理工大学合并组建以来,特别是经历国家“211工程”十余年的重点建设,充分考虑山西作为煤炭经济大省和重要能源基地的定位,在学科建设中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学科体系进行战略性谋划布局,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区域行业发展优势,紧紧围绕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的“七大产业”,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本科专业由“211工程”建设初期的27个增加到现在的7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2个增加到1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个增加到4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1个增加到11个,几大强势学科基本覆盖了山西主要的工业领域。
实践证明,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方工科院校,必须在承认由于区域差异性而造成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凝练特色,推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距离全球顶尖高校和一流学府仍存在巨大差距,值得思考和探究。下面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进行分析。
作为地方“211工程”大学,该校学科建设层次在地方高校体系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该校作为工科类院校,学科建设的结构与区域经济建设唇齿相依、相互促进[2],但差距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虽然该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但真正能够跻身于国内学术前沿的学科较少,能够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以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脱颖而出的学科也不多。根据教育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该校所有参评的学科中仅有2个进入了前30%,仅有4个得分超过70分。但没有一个学科能够进入前20%排名的事实,充分说明该校顶尖学科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亟待进一步加强。
学科方向是彰显学科水平与特色、提升学科影响力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学科布局又与学科的发展方向休戚相关,二者共同对学科实力的提升产生支撑性作用[3]。
“211工程”建设的实践证明,学科发展的方向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形成相互支撑态势。目前,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科分布涉及煤炭、电力、新型材料、煤化工、冶金、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但存在的亟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是,这些学科瞄准七大产业核心问题研发关键技术和成果的力度、深度、能力和成果均有欠缺;学科在学校相关学院的布局不尽合理,如有的学院涉及若干学科领域,而部分学科则又分布在若干个学院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力量、降低了成效,影响着学科整体优势的发挥。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科间的必要交叉和渗透成为主流趋势[4]。高度重视和深入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应当成为包括中西部地方高校在内的高等教育的共识。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地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开放程度不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缺乏深度、广度,加之工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紧密,教师和科研人员普遍热衷于见效快、效益好的横向研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科交叉的探索与实践,对已经显现的交叉点缺乏深度催化。从顶层设计来讲,交叉学科发展的保障机制欠缺,是中西部地方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的短板。
在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中西部地方工科院校学科体系中,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明显,集中表现为:工科应用技术方面,基础研究较差,学科前沿研究有欠缺,基础研究较薄弱;理科学科刚刚迈入发展阶段,人文社科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特色。全校尚无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更没有能够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领域。
同时,学术队伍的建设层次仍然偏低,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目前的学科带头人层次、学术梯队建设还难以完全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距离高水平大学则存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双重瓶颈。此外,学科创新能力不强、学科交叉融合不充分、协作意识差、学科间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部分学科硬件建设较落后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和阻碍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学科建设怎么抓?对于“985工程”高校以及“985特色工程”高校而言,可能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会有一定优势。但中西部地方高校、特别是工科类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必须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入手。学校层面做好规划、凝练特色、优化结构,具体学科尊重规律、统筹兼顾、增强竞争力,实现学科体系、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崇高使命,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积极的贡献、展现作用和地位[5]。
伴随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部分地方工科院校纷纷改名甚至转型,大有向综合型大学迈进的势头。笔者认为,学科建设应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不可搞“大而全”,更不可盲目“一锅烩”,要强调优势、突出特色。对于中西部地方工科院校而言,无论是整体发展还是学科建设,都必须明确主动服务、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定位。要结合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因校制宜、科学规划、注重特色、凝练方向,进一步突出传统学科优势,促进交叉学科渗透、融合,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实现学科前沿新的突破。
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全局利益和整体发展。既是学术问题,又是管理课题。要重视学科发展的方向,抓住学科带头人这个关键,夯实学科基地建设这一基础,提升学科管理水平,实现学科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双赢。
作为高校来讲,首先要理顺体制、加强领导。建议学校层面设立学科建设委员会,领导全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对学科规划、资源配置、平台共享等负总责。其次要理顺机制,深入研究和科学厘清学科与学院、学科与学科间的关系,促进共识,减少“摩擦”,增强合力。还要充分发挥首席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创新和完善学科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效激励,形成竞争,促进实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此外,还要大力倡导科研道德,遵循学术规范,强化学术道德约束机制,努力营造适度的学术竞争压力和宽松的科学研究氛围。
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经济欠发达,但地域辽阔、潜力巨大,蕴藏着无限生机。国家层面,从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到当前的“两个百年梦”,中西部地区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中西部地方工科院校一定要抢抓机遇,勇于创新,以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效支撑和特色服务,提升自身实力和学科建设水平。
进入“十二五”以来,山西公布了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内容涵盖焦炭、煤炭、电力、新型材料、食品、煤化工、冶金、装备制造业等八个方面。随后,在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山西又按照工业新型化“七条路径”提出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行业,培育壮大新型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6]。作为山西唯一的“211工程”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科体系与“八大产业”和“七条路径”均紧密对接。这既是宝贵机遇,更谓严峻挑战。地方工科类院校应以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为目标,进一步突出学科原有特色,并力争在若干方向上实现新突破、形成新亮点;鼓励相关学科开展纵深性研究,提高创新实力和水平,研发创新成果和技术,支撑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增强学科间成员在科学研究上的团结协作精神,使科研项目主持人在结构和数量上更趋合理,促进学术梯队的加速形成,推动学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学科平台,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根本保证[7]。中西部地方工科院校,若想在部属重点工科院校独占鳌头的强劲形势下占得一席之地,必须充分突出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紧密、息息相关的优势,全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对相关专业的特色化建设,以特色创造优势,以优势造就人才,加大专业认证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优秀创新人才。
当前,国家层面对中西部高校的倾斜性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的启动实施,充分表明了国家下大力气解决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设施和办学条件滞后问题的巨大决心。这是国家整体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中西部地区高校实现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中西部地方工科院校学科建设实现大发展、取得新成效,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陆 军,宋筱平,陆叔云.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4.
[2] 张文栋.地方“211工程”大学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0-11-2(3).
[3] 刘瑞军,刘文丛.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54-155.
[4] 梁传杰.学科建设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3-13.
[5] 游建军,王成瑞,谢 华,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及其在西部的有效推进[J].高等教育研究,2014(1):46-49.
[6] 张文栋.太原理工大学“十一五”期间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2):4-5.
[7] 朱 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23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