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

2014-04-10 14:48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金 晔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梳理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写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具体内容,也必然能够引导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对于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提出后,如何让其引领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学者彭拴莲等从大学生利益诉求的角度指出:“大学生追求什么样利益,与形成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行为动机来源于利益需要,利益需要又受‘三观’支配,其中价值观首当其冲处于支配地位,决定大学生根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多元社会中价值观多元,在多元价值体系中社会必定也必须有一核心主流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力量,实现愿景规划。”[2]她进而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励作用表现在:新环境新任务面前,大学生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实现理想信念,既有差距感又有自信心,不怕生活学习中的任何困难,奋起直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阔学生眼界和思维,提高学生品味,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力和对假恶丑辨别和批判的决心。”[2]

学者刘磊则提出了“功利教育”观点。他指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是因为对其具有价值满足作用,不管这种价值需要是物质利益还是精神信仰,这种价值需要都是功利,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因此,高校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认可并尊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利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这一观点较为新颖,值得纳入考察的视野。

应该说,关于二者如何结合的这些研究成果在理论和方法上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些研究大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两者结合的规律和路径,如果根据这些成果来指导普遍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逻辑与必然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特定的社会存在会产生与之对应的社会意识。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道德信仰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于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学生提出了现实的课题。为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明确反映出这一现状,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得学生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进步性所决定的。理论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突出贡献就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学说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概括,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成为我们立党立国指导思想的根本原因。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获得了进一步解放,他们比其他社会群体更热衷于追求多样化的价值取向。面对多元并存、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多数大学生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主流理想信念;但是,必须看到的是,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非主流思潮正不断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对此,已经有学者表示了深切的忧虑:“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以理性方式系统把握社会思潮,更多的是采取感性和日常生活体验的方式接触社会思潮;各种社会思潮并不以观点的正确性、理论的完整性来吸引大学生,而是以理论观点的新奇性来吸引大学生。”[4]很显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和观点武装学生的头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迷失正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会随着具体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不同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对于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但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生,还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而转化为他们的自觉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理想是个体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文明,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步入近代社会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国势日衰。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历代仁人志士不断奋斗的宏伟目标,而在当代,实现这个理想的主要途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于大学生而言,“民族复兴”这四个字同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必然是激励他们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当代青年应该具有的远大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奋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6]因此,当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这些思潮在大学生中有逐渐蔓延的趋势时,如果“民族复兴”这个理想被遗忘,不但学生的健康成长会受到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带来不利影响。有鉴于此,唯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复兴”这一共同理想,才能使他们既看到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看到这一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

(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则体现了社会发展方向,引领着时代进步潮流。在我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本前提和主要依托,后者是前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动体现和时代缩影,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从古代历史来看,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其动力就在于这两大精神;从近代历史来看,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其动力也在于这两大精神;从今天的国情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然要依靠这两大精神。因此,把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基础

荣辱观是指人们对待荣与辱的根本观点与态度。从个人角度看,荣辱观是个体德性修养的道德基石;从社会层面看,荣辱观是形成社会风气的伦理底线。显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既是国家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我国,2006年第一次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并由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八荣八耻”荣辱观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行为规范问题(尤其是部分学生所暴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淡漠、服务意识缺失、诚信思想缺失等问题),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究竟要以什么为荣、又以什么为耻,并由此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标准。“八荣八耻”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引领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一面旗帜,它使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有了基本规范。有鉴于此,必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和道德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三、启示与对策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从目前的教材体系来看,我国高校本科生使用的最新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专门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专题纳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节的内容之中,该专题从产生背景、主要内容、重要意义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学生能够直接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要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及业务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的提出,距今不足十年,如何将其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仍然是常论常新的课题。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传播者,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就直接关系到它的传播效果。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到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指出的那样:“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多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7]唯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衔接才有了最初的基石。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社团活动之中

大学的社团活动,已成为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学生热衷于参加形式多样、精彩各异的校园社团活动。这些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对于帮助他们发掘潜力、开阔视野,为将来走上社会做了良好的准备。正因为如此,校园社团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传播载体。

校园社团分成很多种,有的社团本身就是以研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政策理论为目的成立的,例如很多高校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等。这些社团的主要活动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并通过报告、演讲等形式在校园内进行传播。此外,校园内的课外科技社团,在进行科研探讨的过程中,能直接践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深刻体会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使命的艰巨性。大学里更多的是文体社团,这种社团成立的目的虽然不具有直接的政治宣传性,但是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其成员普遍可以感知到“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能体会到“何为荣、何为耻”的荣辱观。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有助于他们检验并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道德观念。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利用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在社会实践中,既可以通过参与专业实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体会到“创新”作为这个时代的精神精髓具有怎样的份量;又可以通过对相关行业职业道德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等。

就教育界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学生更为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应是“实地参观”类的活动,比如参观本地区的红色教育基地或现代化的产业基地等。这类社会实践由于形式直观生动,且实践过程中学生精神较为放松、心情较为愉悦,因此颇受学生的欢迎。各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搞些这样的活动。通过这类社会实践,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我们的国情、省情,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美好性和艰巨性,并帮助他们加深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6-10-18).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932451.html.

[2] 彭拴莲,黄春梅,王 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高校思想理论课实效性反思[J].临沂大学学报,2013(3):11-13.

[3] 刘 磊,朱志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双因素影响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53-157.

[4]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与应对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4-7.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2013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64.

[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3.

[7]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08-09-2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380.html.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