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指导

2014-04-10 14:48王新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特色

王新强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以及群众动力论、历史合力论等基本原理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核心,“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包括世界观、方法论,而且还应包括用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概括”[2]。为了将经典历史唯物主义与其近现代影响区别开来,本文将经典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运用的“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概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一、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的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恩格斯在1883年《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3]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由于时代局限性对介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定位,没有作出一个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价值判断。从而,历史唯物主义更多地被用于为阶级斗争提供理论依据,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则处于曲折发展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由邓小平提出、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完善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限制,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分配方式等经济建设理论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这是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它基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走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出现了诸多阶段性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随之不断激化。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等阶段性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技术支持。

两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是正确处理新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继承与发展。正确处理新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4]而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之所以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多次强调,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5];另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6]。之所以要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中国一直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7];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8]。由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所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与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还是由“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重要因素所决定的[10]。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继承与发展,终极旨趣还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的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的时代诠释,是与我国新时期社会本体结构的历史变迁密切联系的。传统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思维范式更多地凸现“革命论”“阶级斗争为纲”等指导思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六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围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理论创新成果;十六大以来,由于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社会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要求党无论在领导方式还是在政治动员方式上,都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但是,由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还存在着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两种经济形态,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上层建筑也必然存在着公有与私有的矛盾与斗争。要有效调控上层建筑领域的矛盾与斗争,就需要从加强执政党建设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两个层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

加强执政党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的重要表现。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了科学界定;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建主线的新要求;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并提出要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党的纯洁性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此看来,以执政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结合新时期党的历史方位、地位的新变化与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而作出的历史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的重要理论建构。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抓好两个“五位一体”建设格局,是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的重要表现。两个“五位一体”建设格局,一个是自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经过十六届六中全会、十八大逐步完善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建设格局;另一个是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建设格局。两个“五位一体”建设格局本身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性指导的必然产物。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在坚持两个“五位一体”建设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政治体制改革的创新性观点。例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等新理念;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所有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实际上都为解决两个“五位一体”建设格局语境下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当然也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的继承与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以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性反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提出并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一元”与“多元”论、提出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方面。

提出并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一元”与“多元”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主要表现。传统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建设主要突出“一元”色彩,一切文化产品与文艺作品均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框架,这种情况不利于激发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力,客观上成了文化建设的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邓小平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文化建设主要围绕着“一元”指导下的“多元”化发展理念而有条不紊地展开,这种情况逐步带来了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提出并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一元”与“多元”论,既是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继承与发展。

提出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逻辑发展过程。先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着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层次十二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都优越于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也合理融入了时代元素与国粹。提出并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次文化理论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继承与发展。

四、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动力论”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创新的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动力论”,突出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动力论”原理展开了和谐社会理论创新[11]。和谐社会理论创新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主体作用。邓小平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江泽民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以及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多次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则带领全党深入展开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要求全党围绕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深入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派出中央巡视组加强指导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12]。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动力论”原理展开和谐社会理论创新的生动写照。

和谐社会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创新对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的“社会冲突论”的一种时代超越。和谐社会理论创新不仅丰富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历史唯物主义学理范式意义。通常来说,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但就历史唯物主义而言,其结构性缺失之一就是缺乏实体性的“社会”要素,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本体论结构的阐释缺乏“社会论”学理范式。尽管历史唯物主义频繁出现“社会结构”这一概念,但其学理性内涵不过是经济结构或经济社会关系的无限放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创新,明确提出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将社会要素与经济、政治和文化要素并列,进一步突出和谐社会建设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这样,中国共产党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动力论”原理形成的和谐社会理论创新就被赋予了学理范式意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动力论”原理形成的和谐社会理论,堪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创新的主要表现。

五、“历史合力论”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理论创新的指导

“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22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运动的后果是不以参与这个运动的其中任何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13],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意志、习惯传统以及无数个体的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合力论”原理展开了一系列中国梦理论创新。邓小平围绕“国家富强”中国梦展开了改革开放理论创新;江泽民围绕“维护统一”中国梦展开了“三个代表”理论创新;胡锦涛围绕“社会和谐”中国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习近平则在国家博物馆发表的简短讲话中指出了中国梦的价值总目标:“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梦与代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梦、欧洲梦必然会存在某些相似的地方。当然,中国梦也有许多独特之处:以美国梦、欧洲梦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核心是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个人主义是美国梦、欧洲梦的思想基础和灵魂;以中国梦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基于集体主义基础之上,其本质是致力于实现社会大众生活富裕、政治平等与民主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梦之所以优越于美国梦、欧洲梦,关键在于中国梦是建立在“历史合力论”基石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而这正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4]同时,“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尊重历史与研究现状的高度统一:尊重历史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与历史唯物主义在立场、观点、方法层面上的一脉相承性;研究现状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均是对于我国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科学解答。这些尊重历史与研究现状高度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现时代影响。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恩格斯致威.桑巴特[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 张雷声.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教学与研究,2009(7).

[3]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2.

[4]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74.

[5] 马克思.无产者和共产党人[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6]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0.

[7]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79.

[8] 胡锦涛.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94.

[9] 马克思.无产者和共产党人[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0] 马克思.资本的积累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11] 臧乃康,林 莉.群众利益的嵌入性分析[J].晋阳学刊,2013(5).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EB/OL].(2012-11-15).www.xinhuanet.com.

[13] 恩格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479.

[14] 马克思.“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15] 马克思.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中医的特色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完美的特色党建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