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贤明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课堂是学生吸收知识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怎样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认真听课,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为例,浅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喜爱度”的方法。
所谓先下手为强,就是先发制人,先于别人行动,可以取得优势。这里要说的意思是,教师先下手,就取得主动和优势,而学生自然真心受教。
先下手为强的意思是,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就这节课所要讲授的核心内容,针对性地设想几个学生感兴趣的或者容易产生质疑的或者叛逆思维的问题,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工作,在上课前针对即将讲授的内容进行设问,甚至反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要针对问题本身来定方案。如果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可以抛砖引玉,待课堂尾声进行小结时,回答课前的问题。如果是学生质疑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叛逆思维的问题,那么就应该当即明确回答,给予学生正面而清晰的答案。这一招式的应用,需要教师学会预设前提,还需要教师对预设的问题有所把握。对有些敏感的、不明确的、没把握的问题,就应该避免和绕行,切不可拿到课堂上人云亦云。
例如:在第一次上课时,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介绍,笔者预设了几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是教条主义?”笔者事先准备好了答案,然后在课前导入时,就引入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还有共鸣。笔者准备的答案:什么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也叫本本主义,它的表现是把书本、理论当成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原理和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和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哪些同学能回答一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什么?如果连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如何教条呢?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同学就会知道,马克思经常在他的著作里说他的学说是行动的指南,不是教条。为什么他说不是教条,而我们读后就变成教条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没有读通,不会读。我们能责备马克思吗?我们对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著作没有读,或读了没有懂,不会用,读成了教条,应该从我们自己身上找责任,而不是反过来诬赖马克思主义是教条主义。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这门课就是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真正学懂能用,纠正我们自身教条主义的错误。这么一问一答,很多学生就豁然开朗,也有学生心有不服,但是都会转入对课程的关注,都想知道老师讲的是不是对的。
课前的问题假设,可以缩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就不会总感觉教师总是高高在上,脱离学生的实际想法和实际问题,也让学生对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代学生接触的事物太多太多,有很多的知识、现象、理论等很难让学生感兴趣。偶尔有学生冷冷地告诉笔者:“老师,我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笔者会信心十足地告诉他:“没关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首先需要你的态度!”虽然学生面无表情,但是,笔者知道这样一句话已经对他造成了影响。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没有兴趣怎么办,可以培养。培养兴趣的一个有效方式是“移情作用”。古人常说:“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当人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对其相应的事物感兴趣。所以,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首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入手,对形式的兴趣进而慢慢转化为对内容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把马克思主义融入游戏中,如知识竞答、知识接龙、特定场景再现等,让同学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培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但是,一时半会兴趣是培养不了的,怎么办。可以用“动机”。
动机一:课堂表现加分。课堂表现加分是个比较低级但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专家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在某一事物二十分钟,因此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很难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保持集中状态。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单提问的方式,把部分学生分散了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来。而这个课堂的随机提问,要得到学生的参与和配合,笔者的体会是:第一,要以课堂表现分的形式作为期末总评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二,课堂随机提问的问题要简单明了,最好是客观类型的问题;第三,不论学生是否回答正确,都应认可和鼓励,以期待学生下次有更好的表现。
动机二:寓教于乐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有一个特殊性,就是与时事政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我们党和国家当今的方针政策进行教学,而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现之一,就是能用课堂学来的知识,分析和思考当今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结合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一部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以下方式:一种是知识竞答,预先给出知识范围,让学生做准备,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答。例如,如何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问题。笔者事先布置学生学习党的十八大有关文献,课堂知识竞答的题目大多是围绕教材与十八大精神相契合的题目,以此既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又鼓励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得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紧密结合。另一种是记录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描述社会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甚至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再现社会生活场景”,鼓励学生就这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课后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反复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维习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动机三:“课题申报—考核”方式。笔者用“课题申报—考核”方式,改变以往课程实践论文的形式。通过这两年对学生课程实践论文的跟踪和访谈,笔者发觉学生对课程实践论文比较茫然,有的根本不懂论文写作格式,有的论文没有中心和主题,也有的学生对课程论文态度不屑甚至反感,所以抄袭现象严重,没有真正达到课程实践论文的效果和目的。“课题申报—考核”方式,就是模拟教师科研课题申报的形式来进行。笔者制定出《课题申报通知》,明确规定了课题申请书写作的注意事项,另外附有申请书。申请书的格式参照一般教学科研的课题申报格式,还附有课题指南。课题指南是针对本课程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笔者自己设计的15—20个题目,供学生选择。课题指南只规定研究范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学生申请时要自行设计具体题目。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申报课题,但是要求没有申报课题的学生必须成为别人课题中的成员,否则期末将没有课程实践分数。这就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题中来。主持课题申报的学生,需要提交课题申报书。另外没有主持课题,而是参与课题的学生,必须根据课题申报中的研究范围和方向来撰写课题成果(论文),成果由课题申报人统一收齐,然后做结题。提交课题申报书的课题主持人,可以免课题论文,但是必须根据课题成员的研究成果提交课题总结。“课题申报—考核”的程序是:学期初,笔者下发申报通知,对学生具体讲解申报课题的注意事项,说明课题申报截止时间(第九周);然后笔者利用一周时间,认真批改学生的课题申报,重点对课题申请表里所陈述课题研究目标、内容、重难点、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等做出指导,然后再发给课题申报人进行修改。定稿后的课题申请表将给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课题组成员用四到五周的时间,撰写课题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和课题总结由课题申报人统一收齐在期末课程结束之前上交。这样一个“课题申报—考核”方式,既让学生有机会分工合作,又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真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通过课题的形式,也让学生体会到研究内容的实用价值。
“课题申报—考核”方式有一个很好的动机,即对于做得好的课题,课题组成员期末可以免考,也就是无需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这门课程的总评分,可以根据平时课堂表现、出勤率以及课题完成情况来给予分数。这个鼓励的方式,成为许多学生积极完成“课题申报—考核”的“动机”,既得到了课程实践分数,还获得了期末免笔试的“特权”,在期末各科考试紧张的情况下,免试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另外,作为教师,笔者一直在想办法对学生真正用心做的课题加以指导和修改,形成有意义的研究报告,争取能得到相关部门的资助和奖励,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和鼓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代替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应该变“理论—考试”模式为“理论—实践”模式。教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切实与实践相结合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那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实践的环节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实践,那就可以通过分享别人的实践来达到认识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中讲述具体原理和意义的时候,应该多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而不是再次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中去总结。例如,在讲到矛盾的特殊性时,启发我们对待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实例来讲解,而不是再次引用毛泽东、邓小平等伟大人物是如何评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课堂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辩论赛、视频、文学作品欣赏等等。
辩论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地安排相关原理运用的课堂辩论。例如,在上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笔者就组织过一场课堂辩论,内容为: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原理,辩论人应该先成家而后立业,还是先立业而后成家。通过一场激烈的课堂辩论,最后让学生总结辩论心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生活中很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应该一分为二看问题,而人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种课堂实践形式,效果很好。
视频。可以收集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视频,布置学生课后观看,并在课堂中阐述观后感。如《青年马克思》《货币战争》《大国崛起》等等。
实践活动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力量。学校有许多资源可以利用,利用好这些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例如,笔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团委有定期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这些都能给予学生最切身的感受。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此类活动。这个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以别样的学习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深入青年学生的心。再如,现在许多高校出现了“爱心宿舍”。“爱心宿舍”主要是为校内学生提供简易急救的便捷服务。笔者参观过爱心宿舍,在爱心宿舍的外墙壁,悬挂的白板上填写着值班人员姓名及联系方式、求助人员的留言,宿舍内悬挂急救包、急救手册、急救包使用登记表等。爱心宿舍为同学处理一些小伤口、负责管理该宿舍楼的急救箱、急救灯箱以及“爱心”信箱平台、接收爱心物资、传播基础安全知识等,为同学带来便利。笔者觉得这样一种形式,隐性地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温暖着每一个学生,也教育引导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此为例,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当下课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教师依然满怀激情,学生依然意犹未尽,这足以说明这堂课的效果和学生喜欢的程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师生的共同探索和努力。换位思考,往往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