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2014-04-10 13:18怀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老子规律

董 怀 良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59)

《老子》(亦称《道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伟大著作,短短五千言,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伦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堪称一本百科全书。《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思想,其中的妙语箴言,虽然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远影响和启迪。

一、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

“无”既然是一种伟大的力量,那么“无为”也就可以理解为一种伟大的作为。或者说,“无为”并不是对“为”的简单否定,而是必须看到,“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为”。对于“什么都不做”,《道德经》是用“不为”这个概念来表述的。这也就是说,“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为无为”。正因为“无”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所以“为无为”才能达到“无不治”的效果。如果说“无为而治”的“治”指治理、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话,那么,首先必须将其放在哲学范畴中,才能准确地理解管理意义上“无为而治”的内涵。

“无为而治”中的“为”和“治”,可作在国家社会治理或管理中做什么来理解。我们将《道德经》中有关论述的各章内容综合起来可以看到,《道德经》中讲到四种“为”:“无为”、“不得已”而为、善为和胡作非为。以“兵”(指战争)为例:首先,老子反对战争。“有道者不处”,不打仗是“无为”;你不想打仗,敌人打进来怎么办?那就“不得已而用之”,反侵略战争就是不得已而为;再次是“善治”或者说善为,通俗地说,就是属于管理者要做的事一定要做好;最后是胡作非为,将战争当做“乐杀人”,就属于胡作非为。

老子在将“治”分为“无为而治”、“不得已”而治、善治和乱治四种之后,对“治”又有一个总的要求,那就是要治的事情要不断地减少,直至“无事”。如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说,学问要日有所进,学道要不断地减少欲望,减少又减少,直至达到无欲无为的境界。达到了自己可以无为的境界,那么,天下你不用去管,也不会出什么事情,天下的管理就是做得最好了。如果要去管的事情越来越多,那就说明你对天下的管理是失败的。这里说明“无为而治”不是我什么都不做就马上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无为而无不为”、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

(一)“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老子“道”的学说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

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三)老子既反对“以德治国”,又反对“以智治国”

老子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同时,老子也反对兵家的“以力治国”,反对暴力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

(四)无为无所不为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不妄为。“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为”不但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贯穿老子思想的主轴和主导老子思想的方法论。有人提出,老子思想是一种太极思维,的确,“无为”正是这种思维的集中体现。这种思维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能够灵活地、主动地适应各种情况。

(五)有为有所不为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种“为”的结果是百姓遭殃,社会动荡;如“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

二、“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无为而治思想与管理权限

对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一般现代组织而言,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启发我们:第一,管理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无为”就是不要勉强地去干那些悖于自然、悖于规律的事,而是要顺乎自然,遵循规律。“无为”的另一个涵义是不要干预过多。任何管理都不意味着过多的干预,必须留有余地,任其“自化”。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说“圣人”也是不偏爱的,任凭百姓自己去发展。事实证明,那种把管理理解为包办代替而横加干预的做法,其结果都是把事情“管死”。第二,管理要顺乎民心,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管理既然是通过他人去完成任务,那么,这些“他人”就不是单纯的客体,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也是主体;既然是主体,就有主体性,他们的心愿、意向非常重要。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把组织目标同组织成员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协调起来。第三,任何领导和管理都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领导和管理都有它固有的职责,任何领导和管理都不意味着无所不包、无所不为。现代企业的组织制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职权做出严格的规定,每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应尽职尽责,对自己职权范围外的事不应该逾越。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在处理同下属的关系时,也要顺乎自然,要舍得让下属放开手脚去做好他们职权范围内的事,而不应过多干预他们。

(二)无为而治思想与市场经济法则

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市场化,并且以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让“无形的手”来调节,政府不作过多干预,国家仅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流向实行监控和引导,这种政府“无为”与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相一致,也是“道法自然”的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具有独立自主性,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竞争形成市场价格并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在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法则的作用下,求得经济效益与资源合理配置;政府按市场价值、竞争、供求规律,缩小指令性计划,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建立宏观调控体系来引导和发展经济,这正是无为之治精神的折射。

(三)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的最高境界,但一部分人对它却存在误解,认为是“无所作为”,消极避世。其实,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为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去为,顺其自然;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去为,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为而治,就是不要去干扰事物的自然发展,而是要顺其自然。松下幸之助曾经说:“倘使人类以其微小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依照自己所想的肤浅方法去处理事务,违背了天地的自然的道理,其失败与挫折乃是意料中的事。因此,人类虽然应该运用智慧去行事,但仍然需要遵照超越人类智慧的伟大的天地自然法则与道德去经营,才是获得成功的保证。”松下电器公司的企业精神有一条叫顺应同化,意思就是公司发展壮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想人为改变社会发展趋势是不会成功的。

企业管理中要遵循的客观规律有很多,如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故其价值与行为取向不能逆社会而动;新产品开发也有规律,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商品化的新产品,其间有规律可循,不能违背;关于人性的自然规律,在管理职工的时候要符合人性的自然,不能强行压制或逆之而动。此外,还有价值规律、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等。因此,现代企业对于哪些事“当为”,哪些事“不当为”,要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社会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生产和运营的规律,脚踏实地地从事那些利益在社会、利益在公众的正当的事业。也就是说,企业“当为”和“不当为”的依据,应当是社会和公众利益,凡是对社会、公众利益有损害的,即使自己做得到,也是不可为、不当为的。

21 世纪是市场经济时代,国家的崛起有赖于企业的崛起,企业的崛起有赖于管理的崛起。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之路,需要诸多企业的管理实践者和广大学者共同努力。

[1]老子[M].梁海明,译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2]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陈久霖.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N].光明日报,2003-11-04.

[6]李明珠.道家的超越智慧[N].光明日报,2002-04-02.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老子规律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巧解规律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