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峰
(1.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2.保山学院 马列部,云南 保山 678000)
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
姜国峰1、2
(1.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2.保山学院 马列部,云南 保山 6780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引发的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逐步增多,尤其是心理危机现象表现较为突出。大学生心理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发展是在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通过涨落使远离平稳态的系统从一个不稳定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状态,从而形成有序的心理系统。通过将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引入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对学生心理的预防及干预机制进行研究,以期用一种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解读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的心理现象。
耗散结构理论;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非线性的系统是远离平衡态和开放的,这种远离平衡态和开放的系统通过与外界物质产生互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换取来的物质和能量促使系统内部发生参量变化,系统态势发生转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我们称之为“耗散结构[1]30-34”。由此得知,耗散结构理论成立有四个必备条件,即系统必须保持开放状态,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因为涨落而导致的无序状态出现。社会竞争激烈、不适应大学环境、情感问题、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一系列原因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在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以这四个基本条件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
1.保证学生的心理系统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系统
人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即开放的系统是有利于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2]33-35。所以,在考虑到系统内部的熵增的同时,还要考虑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熵交换,系统可以从环境中获得负熵(积极的信息),也可以获得正熵(消极的信息)。例如,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应后,依赖于实际操作,最终产生符合本体特征的行为。这种符合本体特征行为的产生依靠的就是信息的不断输入,打破原有行为主体原有的平衡态,最终达到有序输出的效果。当然,在心理系统开放的过程中,要注意系统从外界输入信息的性质,如果输入的是那些“腐朽的东西,诲淫诲盗的精神鸦片”等正熵流,必然会导致心理系统的无序甚至是退化。因此,在不断促进大学生心理系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预防的同时,还要通过疏导、加工、过滤等形式来阻止或减少正熵性质的物质、信息和能流,以避免心理系统沦为混乱无序的状态,导致心理失调。
2.必须保持学生心理系统远离平衡态
热力学告诉我们,系统只有不断地输入新的信息,才能打破原有固守的状态,进而重新组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即便是在外部看来是出于近似于平衡态,并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互动,也不是理论意义上的有序结构产生的基础。因为这种近似于平衡态最终还是要回到平衡态状态的,不能对产生新的有序结构提供有价性的多元物质和能量,这就是所谓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种提法进一步说明了唯物主义中的发展、变化观点,也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变化和发展提供原初论点。因为在人的整个心理系统中,心理的物质本体——大脑,必须与外界事物始终处于不一致甚至对立状态,才能使人的心理始终处于非平衡状态,才能促使人们不断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最终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3]23-25。
3.要保持心理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意志、认知和性格等多种要素影响,对人的心理活动起评价、体验、强化和控制的作用。个人在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对自己的行为和周遭环境作一个符合个体表征的认定,并决定是否有必要接受来自外界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是否将自己本体的信息、物质和能力向外释放。这种逻辑思路恰恰说明了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对于外界提供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是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和能力的。而且个体心理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状态,必须运用合理的方式,找到这些要素之间的结合点,促使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并形成合力,实现心理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的变化。
4.要保持心理系统的涨落
心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众多子系统运动状态不断改变,整个系统的状态也不断改变。因此,必然存在着涨落现象[4]77-79。实际上,一个系统不可能长期处于恒定状态,总有这样那样的物质和能量的摄入,引起涨落,最终导致系统的无序,而系统的无序亦不是永恒的,必然在遇到了某种物质和能量后,迫使内部系统与这种新的物质和能量相互激荡、对冲,最终实现融合,也就实现了新的有序。
1.系统开放是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的场所域
耗散结构理论成立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任何系统都必须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才能促使系统不断的与外界互动,促成系统结构的有序变化。通过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得知,决定心理系统从外界摄入正熵还是负熵的条件有两个,即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监控结构。在一个和谐、友好、健康、融洽的环境中,外部环境能从心理系统中提取正熵,而心理系统同时也从外部环境中摄入负熵,这时,心理系统熵增降低、混乱程度降低、序参量增加,心理系统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5]56。
大学生的心理作为一个有序、无序变化不定的系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与外界进行着信息——熵流的交换。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如何,一个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熵流正负多少,负熵代表正向能量,正熵代表负。所以,在应尽可能帮助大学生本体摄入足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和促进心理危机干预的负熵,减少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正熵的摄入。例如:可以引导学生经常关注外界信息,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交活动,常读书报、广交朋友等保持系统开放的状态来进行心理调适。营造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发展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负熵;通过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鉴别信息的水平和能力,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自身也应该努力争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对人不苛求、不嫉妒人,主动关怀并帮助他人、营造互助互利的氛围,善于利用并乐于接受他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等。保持学生心理系统的开放状态,让学生真正体验“参与”“反馈”的教育理念,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实现与大学生的心理特性相联系。
2.远离平衡态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刺激域
远离平衡态,是大学生心理系统保持积极的前提。任何一个系统要保持源源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就必须远离平衡态。心理系统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一个人才能保持激情和动力,人生的态度才是积极和乐观的,人生理想才是明确和向上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系统一直处于平衡态状态,没有外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摄入,感受不到正能量,自然,所有的目标、态度都是虚无的。为此,要通过外界干扰,帮助和大学生的心理系统始终处于非平衡状态。可以为其设定学习和生活目标,引导学生客观对待社会发展变化中所出现的一切个人和群体现象,善于定位自己,并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奋斗目标,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而实现。
3.子系统协作是稳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内生域
大学生心理系统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子系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动。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时候,要注重整体观的运用,找到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失调的关键点,并善于观察这些关键要素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以便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和策略。为此,要本着心理学上的整体观,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拓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多维度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降低自我认同感,有效缓解焦虑状态、减轻抑郁水平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董妍、俞国良认为,自我概念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应该具备以“真实自我”的面目示人,有适度的自信,不矫揉造作[6]45,对自我有客观清楚的认知与评估,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愉悦他人)。可以通过树立大学生典型代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的情景体验,教化、感动大学生,不断促使其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生活选择能力和信心,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是非辩论、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促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分清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增强警觉意识,遇到威胁时能够冷静对待,处变不惊;通过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学习氛围,促使大学生心理系统不断接受带有负熵性质的信息,促成本体积极的心理调适,稳定心理结构。
4.涨落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态势的强化域
当大学生心理系统处于某种临界状态时,一个微小的涨落都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系统性质,出现“突变”。据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的系统处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时,不会产生任何新的有序结构,只有系统远离平衡态才能产生新的有序的组织结构。对于大学生心理系统而言,当其心理系统处于临界状态时,意味着大量的负熵性质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涌入,对大学生原有的心理系统必然造成巨大冲击,如果不能有效疏导,会对大学生心理系统造成冲击而出现涨落,甚至巨涨落,心理系统出现严重不稳定。为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过程中,依据影响大学生心理系统的子系统状态和类型,利用诸如情感体验和表达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自主地吸收外界新的信息,促使原有的心理意识和心理状态发生动摇,从而期待形成新的心理认知,并促成这种新的心理认知占据大脑的主要地位,促成耗散结构理论中“涨落”条件的实现。一旦实现“涨落”条件,就意味着大学生心理临界状态被逾越,新的有序心理结构和组织初步形成,大学生心理系统积极正向的变化目的初步实现。
总之,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过程中,应该以耗散结构理论为依据,让大学生在心理系统开放的状态下,不断摄入积极信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并予以及时疏导,使大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促使大学生产生思考,最终形成有序的心理系统。
[1]管晓刚.耗散结构论的科学与哲学意义[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4):30-34.
[2]李金勇.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J].青年文学家,2009(3):33-35.
[3]张恒忠.从耗散结构理论看教师压力及其解决策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5(4):23-25.
[4]赵守盈,刘旭华.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心理失调与调适[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4):77-79.
[5]照日格图.耗散结构论及生命演化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1):56.
[6]段晓静.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广泛应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8):45.
Mental Explore Mechanisms for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under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JIANG Guo-feng1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2.Marxism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 of Baoshan college,Baoshan 678000,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also gradually growing;especially the phenomen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s more prominent.Mental is an open system,its development is ongoing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matter and energy exchange,and by fluctuations in the system away from the steady-state transition from an unstable state to a new state,thus forming an orderly psychological system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ructure Prigogine's theory of dissipative introd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risis issues of student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research,with a range from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as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psychological crisis;crisis intervention
G448
A
1672-9617(2014)01-0024-03
(责任编辑 伊人凤)
2013-09-18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2013Y046);保山学院科研基金项目(12B022KY)
姜国峰(1980-),男,黑龙江勃利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