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消极情绪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对策

2014-04-10 11:47郑志婷佟雪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冲突师生关系

郑志婷,佟雪峰

(江苏师范大学 a.教育研究院;b.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教师消极情绪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对策

郑志婷a,佟雪峰b

(江苏师范大学 a.教育研究院;b.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情绪状态对学生、课堂教学乃至师生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愤怒、悲伤、厌恶等消极情绪通过多种行为方式作用于学生,引起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阻碍双方的沟通交流,威胁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所以树立教师正确的观念、提高教师觉察和调控自身情绪的意识及能力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保障。

教师消极情绪;师生关系;心理机制;对策

所谓师生关系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认知、情感、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1]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师生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学生的影响更是全面而深刻。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教师、学生以及交往环境,等等。其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除了思想观念、教学方式外,教师的情绪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教师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相处融洽,互动双方相互信任和尊重,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然而,教师的消极情绪则会恶化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抵抗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学生出现偏激行为,最终将使得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一、教师消极情绪对师生关系的不利影响

在人类交往过程中,情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彭聃龄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具体

情境及对情境的解释或评估、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2]436。“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对刺激环境的认知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个体对刺激情境的判断、评估不同,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符合、满足需要的刺激环境会引起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不符合、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刺激环境会引起个体消极的情绪体验”[2]438。因此,教师的消极情绪就是指由于客观的刺激环境不符合教师的需要或者妨碍教师需要得到满足而使其产生的不快的情绪、情感体验。金忠明等人将情绪分为消极情绪、中性情绪和积极情绪三类,其中消极情绪包括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和羞愧五种主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的实际表现有很多,有微愠、烦躁、急怒、抑郁、忧郁、沮丧、轻视、轻蔑、讽刺等。[3]32在这五种消极情绪中,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并且对师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愤怒、悲伤和厌恶三种消极情绪,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发展并表现出多种次要情绪和社会情绪,这些消极情绪都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趋于疏远,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甚至产生对抗。

(一)愤怒

愤怒作为课堂教学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一般是由外在的强烈刺激引起的,根据其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满、生气、恼怒、激愤、愤怒和暴怒。[4]由于教师个体的目标或愿望受到阻止和限制,导致教师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情绪失控,表现出失去常态、失去理智的言行。在课堂教学遇到突发的“恶性”事件时,教师一般都能凭借自身的教育智慧调控好情绪,尽量不把自己的愤怒情绪在学生面前表达出来,影响课堂教学。但也不乏少数教师由于学生的负效应反馈行为就在班级中轻者大声呵斥、严厉批评、横眉瞪眼;中者讽刺挖苦学生,当众摔砸课本教具;重者言行激烈,甚至对学生实施攻击性行为。

有研究表明,当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生气和恼怒的情绪时,学生会有明显的情绪性扰乱现象,且教师的攻击性情绪表达与学生的不端品行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5]可见,教师在处理教学“恶性”事件时表现出来的生气、恼怒甚至暴怒等消极情绪极易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体验,引起学生的害怕、恐慌,对教师产生恐惧、回避等情感态度,有意识地疏远教师,不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言语暴力”和攻击性行为更会引发师生间的冲突,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行为,使课堂气氛紧张,师生矛盾尖锐,甚至产生对抗。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愤怒、暴怒等过度的情绪反应同样也是导致教师难以塑造良好形象的致命伤。

(二)悲伤

一般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都会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表现出高昂的情绪状态:精神饱满、神采飞扬、激情四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教育,师生情感交流顺畅,关系融洽。然而,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以及教师自身面临的工作和个人问题,使得教师感到无助、灰心、抑郁、悲伤,导致生活缺乏激情,情绪低落,甚至沉溺于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会以压倒性的优势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尤其是“场依存型”学生。金忠明等人认为,悲伤情绪的实际表现包括抑郁、忧郁、自怜、寂寞、沮丧、绝望以及病态的严重抑郁情绪。[3]32教师将这些消极情绪带到教室,会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语言苍白,语调低沉,说话有气无力,讲解含糊不清;表情过于严肃而缺乏活力,显得呆板而僵硬;体态语少,与学生缺乏眼神交流,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气氛沉闷,缺乏活力等,表现出多种由于悲伤情绪得不到适当宣泄和表达而产生的压抑、沮丧和绝望等负面情绪,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激情。教师的消极情绪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疾病和心理障碍,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昏昏欲睡,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甚至讨厌学习、讨厌教师,阻碍师生之间的沟通,形成紧张的师生关系。

第斯多惠曾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7]教师只有将自己振奋饱满的情绪状态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充满生机的状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厌恶

厌恶情绪通常是由一种令人嫌恶的物质或情

境所引起的,并且会导致个体的拒绝行为,它混合着轻蔑、反感、轻视、排拒、冷漠、讽刺,甚至憎恨、仇视等多种情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厌恶冷漠情绪不仅表现为教师厌恶工作,对职业缺乏兴趣和激情,表现出冷漠、排斥的态度,只管教不管学,上课来下课走,不关心学生的心理,不愿意与学生打交道,对学生不闻不问、不冷不热,漠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对所谓的“差生”的不公平态度。教师对这些学生漠不关心,情感冷漠,缺乏热情,将他们不良的表现归咎于学生,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嫌弃这些学生,讨厌与他们交流,放大他们的不良表现,对他们失去信心和耐心,严重者甚至侮辱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产生憎恨、反抗心理,甚至产生抵触行为,导致学生失去生活的勇气,心智失常,引发厌学、逃学、犯罪等严重后果,造成师生关系的僵化、生硬、冷漠,形成异化。

有研究显示,教师不同的期望水平会导致不同的师生交互作用模式,进而产生所谓的自我预言效应。[7]即教师表现出来的不同情绪态度和行为反应会导致表现好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表现差的学生越来越糟糕,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反应不自觉地强化自身的表现。由此可见,教师对所谓的“差生”表现出来的消极情绪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对教师封锁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会产生“师源性”心理伤害,阻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消极情绪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机制

消极情绪的表达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其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三种:

(一)“你来我往”—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相互接触交往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一定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人际行为模式,它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巩固产生重要影响。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一般规律就是:一方表示的积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积极行为。反之,一方表示的消极行为则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消极行为。”[8]34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雷(M.Leland)运用心理统计方法归纳出八类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其中涉及消极情绪对人际关系影响的有:一方的反抗、怀疑行为会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拒绝反应;一方的攻击、惩罚、不友好行为会导致另一方的敌对、反抗反应;一方的激烈、拒绝、夸大、炫耀行为会导致另一方的不信任、自卑反应等。该研究强调的是一方的刺激必定会引起另一方的若干反应,突出了人际关系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8]340当教师通过言语或者非言语传达自身的消极情绪时,学生会立即感受到教师的不良情绪状态并找寻原因,因为相对于积极情绪,生物本能使我们更容易快捷地觉察到那些消极情绪。教师的消极情绪不仅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而且还会阻碍师生之间的友好沟通,影响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二)“连锁反应”—冲突的五阶段模式

美国学者潘迪(L.R.Pondy)提出冲突五阶段模式理论: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和结果阶段。他认为“冲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冲突双方的认知、情绪和关系都可能发生变化。冲突意味着人际关系平衡的破坏”[9]。

在冲突潜伏阶段,师生双方存在难以兼容的差异,比如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有很大区别,然而双方还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种不兼容。当教师知觉到双方观念、认知上的差异,认识到学生的负效应反馈行为会使教师产生消极情绪,而且明确知道这种差异不能兼容,就进入了冲突知觉阶段。到冲突感受阶段,师生双方已经开始分析由负效应反馈行为引起的消极情绪的性质以及消极情绪可能导致双方之间关系的紧张,并且伴随着一些情绪性的反应,如教师的愤怒和学生的紧张不安等。此时,需要作出选择,是回避还是公开面对冲突,只要教师选择将冲突公开化,冲突就进入了外显阶段,师生双方就会出现由于消极情绪的表达引起的情绪上的对立、言语上的争执,甚至是行为上的对抗,冲突升级,双方关系恶化,矛盾尖锐。最后,由于教师消极情绪的表达,导致课堂气氛紧张,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师生关系异化,最终不可收拾,这就是冲突的结果阶段。

(三)“镜子效应”—对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互动过程中,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回应你,存在着一个行为对等原则,这就是所谓的“镜子效应”。[10]在日常的交往中,学生一般更倾向于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教师以及该教师所授的科目,而对那些对自己表现出

厌恶和不耐烦情绪的教师则会同样表现出讨厌的情绪。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接纳,在表达自身情绪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要信任、接纳学生,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维护自尊心的方式较简单,当自尊受到伤害时,容易产生负向的情绪体验,特别容易走向极端,更不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阻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由此可见,教师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必须时刻注意自身不当的言语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的伤害,更应该时刻警惕各种不恰当的表情、动作等非言语行为的出现。

这三个方面密切联系,共同成为教师消极情绪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心理机制。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一种心理关系,一方的行为刺激必然会引起另一方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师生双方分别作为交往过程中的刺激方和反应方必然也遵循着这种行为模式。当人与人之间由于各种差异而产生潜在的冲突时,双方在认知、情绪和关系方面会发生动态的变化,随着变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作出的不同选择,双方在冲突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这种行为表现对冲突双方之间的关系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显然师生双方的冲突一旦公开,达到外显阶段,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将会受到影响;而人际关系的“镜子效应”使得互动双方的交往更加对等,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会成为学生对待教师方式的基准。因此,与教师的性格特征、专业知识等相比,教师消极情绪的表达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则更为严重而深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教师调控消极情绪、调动积极情绪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改善教师消极情绪以优化师生关系的对策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是高情绪工作者,他们的情绪表现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有“向师性”,他们渴望与教师的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饱满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情绪。因此,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必须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帮助教师调控消极情绪,充分调动积极情绪,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学校良好环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自我的修养、正确的观念、良好的心态,这些都是提高觉察和调控自身情绪的能力。

(一)加强自身的修养

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其次,教师作为师生交往行为过程中的刺激方,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反思,以增加对自身情绪的认识和了解,尽量避免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出现攻击、惩罚、怀疑、言语激烈等反应,必须明白自身的消极情绪对师生关系的不利影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主动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言语或者非言语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消极情绪,还要加强自身的忍耐力和自控力。此外,教师这一职业的长期性也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和情绪素养。

(二)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传统观念,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权威—遵从”的不对等关系,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信任和接纳他们,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同时,教师还必须正确看待名利、荣誉、金钱,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加强对自身和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不把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对学生多一点爱和宽容,少一点苛求和指责,要用宽容的心态来理解和关怀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同样接纳和信任自己。

(三)提高觉察和调控情绪的能力

教师要有效调节自身的消极情绪,首先,必须提高对自己和学生情绪的觉察能力,要能够辨识

双方的情绪情感状态,知道双方的偏好、优缺点、价值观以及信念等,了解怎么样可以尽量避免师生双方由于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其次,教师还必须提高对自身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的调控,有效排除自己的消极情绪,提升自己的积极情绪,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并且能够根据特定的目标,按照特定的情绪表达规则,限制、夸大、缩小、中立,甚至是掩饰自己感受到的情绪,尽可能避免将师生之间的冲突公开化,以减少情绪上的对立和言语行为上的对抗,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时刻注意自己情绪表达的方式,警惕各种不恰当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出现,尽量回避双方的冲突,努力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向亲人朋友倾诉,寻求专业帮助以及运动宣泄等自我调适的途径和手段,合理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恰当呈现,有效调节,摆脱干扰,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1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会影响师生之间的相互认知、情感的交流以及互动,威胁师生关系,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当然,并非教师表现出来的所有消极情绪都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呈现出生气、愤怒和厌烦情绪,会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抑或是变相激励学生,若被学生领悟,刺激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反而会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1] 肖世民.教育过程中人际交往结构初探[J].唐都学刊,1996(1):83-87.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樊艳萍.调节中学教师课堂不良情绪的路径选择[J].学理论,2011(11):344-345.

[5] LEWIS R.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student responsibility:the students’ view[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1(17):307-319.

[6]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7.

[7] BROPHY J E. Research on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nd teacher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3,75(5):631-666.

[8]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0.

[9]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0.

[10] 章立早.班主任工作中的若干心理效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0):13-14.

[11]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12.

(责任编辑:宋现山)

The Effects of Teachers’ Negative Emotion 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ENG Zhi-tinga, TONG Xue-fengb
(a.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b.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As the leader of classroom teaching, a teacher’s emotional state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tudent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negative emotion such as anger, sadness and disgust act on students through a variety of behavior patterns, which will cause the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students, hinde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threaten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foundation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of successfu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herefore, it is the necessary guarantee for teachers to set up a right concept and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capacity to detect and control their own emotions so as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ers’ negative emotion;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psychological mechanism;countermeasures

G625.6

A

1008-7931(2014)05-0093-05

2014-08-12

郑志婷(1991—),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佟雪峰(1967—),男,江苏徐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冲突师生关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静心
测试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Clear Your Mental Space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