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牧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随着国内收藏热的兴起,玉器因其所蕴藏的文化意义和历史积淀而最早沐浴了文玩市场的春风。当人们在赏玉、玩玉、藏玉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抬高了玉石的市场价格。近20年来,计算玉石的价格已从过去以体积为单位发展到现在以重量—“克”—为单位,可见其上涨幅度之大。
玉石价格的上涨并没有消减玩家对玉器收藏的热情,反而刺激了玉器市场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玉器市场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在原有古玩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二是政府专门为玉器交易而创建。然而在苏州,虽然有一个影响广泛的“苏作”玉器品牌,但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型玉器市场。苏州玉器市场体量小、地域分散,从形成的方式和规模上看,都与其在玉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不相称。苏州玉器市场的形成既没有依托原有古玩市场,也不是完全依靠政府来组织和兴建,除光福“玉器一条街”和东渚的“百匠街”以外,基本上是在自发聚拢的基础上形成的。
苏州有着悠久的琢玉历史,姑且不论已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仅就明清时期而论,当时苏州就是全国几个重要的琢玉中心之一,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到:“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1]清乾隆年间是苏州琢玉的黄金时代,其作品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更得到了钟情于美玉的乾隆皇帝的赏识。
在工艺美术行业中,人们对“某某作”并不陌生,而在“某某作”前冠以地名的则有“京作” “广作”“苏作”等,意思是指某地工匠或具有某地特定的艺术样式、风格的工艺美术作品。其实,以地域来区分某种艺术品制作样式、风格特点的做法并非今人首创,在清人纳兰常安所著的《受宜堂宦游笔记》中就有记载:“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与夫髹漆、装潢、像生、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其曰水盘者,以砂水涤滤,泯其痕迹。凡金银、琉璃、绮、铭、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2]
自明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将苏州工匠制作的家具、竹刻、木雕、牙雕、核雕、玉器等冠以“苏”这一地名。苏州工艺美术品种多样,主要包括刺绣、缂丝、檀香扇、剧装戏具、红木家具、民族乐器、湖笔、玉雕、石雕、砖雕、核雕、竹雕、漆器、金银饰品、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基本涉及了国家确定的11个传统工艺美术大类。在这些工艺美术品中,苏州琢玉因其构思精巧、技艺精湛而独树一帜。近年来,苏州玉器行业无论是从业人员结构、市场规模、琢制工艺,还是艺术创新等都取得了可喜变化。一批“苏作”玉器的佼佼者,如杨曦、蒋喜、俞珽等,以其炉火纯青的工艺、巧夺天工的设计、隽永清逸的立意而提升了苏州玉器的艺术品位,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苏作”玉器的审美意趣。
自纳兰常安使用了“苏作”一词后,它就成了苏州所有工艺美术品的专有名词。“苏作”的本意为“苏州工匠制作”,“苏作”除了具有表明产地的标签功用外,还具有“采用苏州标准的工艺手法和样式制作而成的工艺品”的延伸意。其实,当下苏州玉器行业从业人员中只有十分之二三是“苏州工匠”,其余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他们在苏州从事琢玉工作多年,有的已近20年。从文化认同上看,他们已经逐渐融入苏州玉文化圈,但从文化基因上看,他们因为来源于多地而显得庞杂。尽管如此,外来琢玉工匠仍是苏州玉器市场的主力军。因为他们的融入,悄悄地改变了“苏作”玉器的性质。就目前苏州玉器从业人员结构和其在全国玉器市场的影响和地位看,如果对所琢之玉仍沿用“苏作”一词已经不太合适,而冠以地域名来简称“苏州玉器”则比较妥当,故本文将“苏作”玉器称为“苏玉”。
当代“苏玉”的兴旺倚仗的还是明清之际就已确立的“苏作”玉器这一金字招牌,不过自1860年阊门大火之后,曾经“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的富贵繁华之地的阊门和山塘街,均化为灰烬,数十万苏州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自此苏州工艺美术也随之走向没落,琢玉更是首当其冲。“据一九五○年工商登记,玉雕作坊仅六户、七十一人,年产值七万八千一百元。”[3]52
当代“苏玉”是在苏州玉石雕刻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琢玉行业除了依托集体所有制的单位外,别无其他生存空间。苏州玉雕厂的加工生产和经营销售都是在外贸单位统一部署下进行的,“到一九八五年,全厂职工三百九十二人,产值二百四十二点四二万元,自营销售额三百五十点零九万元。”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玉雕厂已发展到四百余职工的规模,加上光福、东渚、八坼等加工点,全市从业人员有五百至五百五十人。”[3]56苏州玉雕在形成国内市场以前,外贸出口订单是其生存的唯一途径。然而,当国内逐渐形成玉器市场的时候,计划经济体制又极大地阻碍了苏州玉器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部分技艺精巧的工匠,不愿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而陆续“大逃亡”,他们离开玉雕厂后开设自己的工作室。自此,旧有经济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2004年1月4日,随着苏州工艺美术行业的改制,苏州玉雕厂也随之转变为私营,除留下少数几位工匠外,绝大部分玉雕师都回家自谋出路。从此“苏玉”进入了群雄逐鹿的市场经济时代。
自谋出路的工匠们各显神通,有的开设了自己的玉石作坊,有的办起了玉石雕刻加工厂,还有的开办了玉石贸易公司。一些原来玉石雕刻厂的工匠,摇身一变成为玉器店老板,他们一边经营,一边招收学徒,在培养玉雕新人的同时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
目前“苏玉”市场主要分布于市区和郊区两大板块,在这两大板块中,市区有五个市场,郊区有三个市场。市区板块主要分布于下列几个区域:一是相王弄、南石皮弄以及相王玉器城;二是园林路、狮林寺巷、齐门路以及皮市街花鸟市场一带;三是观前街粤海广场、玄妙观文化市场、兴福玉器城、大成坊玉器古玩城、观前老凤祥银楼玉器商铺等;四是文庙古玩市场;五是桃花坞、学士街、养育巷等一些分散地段,甚至各社区的菜场里也时常能看到流动玉器摊贩的身影。郊区板块主要分布于下列几个乡镇:一是光福镇工艺一条街、光福玉器城、光福工艺文化城;二是东渚“百匠街”;三是八坼镇等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近几年来形成的玉石原料市场,除了早先的文庙古玩市场和现在相王玉器城二楼的原石交易市场外,莫邪路上新疆人开的“和田白玉楼”也逐渐形成了新的玉料原石市场。
位于市区板块的相王弄玉器市场已兴建十多年。20世纪90年代,相王弄开始零星地出现一些外地来苏寻求发展的玉雕作坊,本世纪初又陆续增加到二十几家作坊。随着外地玉雕师的不断涌入和玉器市场的持续升温,相王弄一带玉器市场逐步形成。虽然这里的店铺都不大,最小的店铺甚至不超过3平方米,但门面租金很高,几乎到了一铺难求的程度。位于十全街与相王弄交会口的“相王玉器城”营业面积达29 000平方米,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玉器和原石经营市场。一楼是经营精品和田玉玉雕商铺,二楼主要是原石市场和玉石加工作坊。相王玉器城一楼分为南北两区,南区设置商铺76个,北区81个,正营业的商铺有120多个,剩下的商铺则处于待租状态或正在进行装修;二楼主要以原石市场和玉器加工为主,除原石交易区外,有商铺65家,其中专门进行玉石加工制作的有22家,以经营为主的商铺31家,另有9家是与相王玉器城签订长期合同的原石商铺。整个玉器城的商铺有222家,出租率达86%。①文中相关数据引自笔者正在撰写的《刀尖上的艺术—苏帮玉器》一书,数据由笔者和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共同调查采集。
紧挨狮子林和拙政园的狮林寺巷、齐门路和皮市街花鸟市场等也散布着若干大大小小的玉器店,园林路上的玉器店更是比肩而立。这里的店面开间都较大,装修也很豪华,从店面空间和装潢布置上可以看出,这里的玉器商店经营范围都较广,比相王弄玉器市场档次高、规模大。
观前街是苏州商业宝地,历来都是商家抢占的商业高地,在粤海广场、玄妙观文化市场、大成坊玉器古玩城、兴福玉器城、观前老凤祥银楼玉器商铺及其他一些黄金珠宝商城中,大大小小的玉器店铺有数百家。
紧靠沧浪亭的文庙古玩市场,除了那些常年开设的固定店铺销售一些真真假假的古玉外,每周六和周日的古玩交易集市给玉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淘宝机会。玉器买卖多了,自然也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户和藏家,玉器经营市场也就自然形成了。在这上百家的文玩古董商铺中,只有二三十家主营玉器,五六家专营当代玉器,而其他不固定的地摊则不计其数。
位于郊区板块的玉器市场主要分布于苏州太湖之滨的光福和东渚两镇。“光福工艺特色街”以玉器经营为主,在这条长380余米的街道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店铺共237家。在光福镇塔山路上还有一个规模庞大的“中国工艺文化城”,这里也聚集了近百家“前店后坊”式的玉器商铺。位于光福北面的东渚镇也有一条“百匠街”,“百匠街”虽然不以玉器经营为主,但在这条街上也开设了数十家玉器商铺,吸引了一些琢玉高手的加入。据不完全统计,仅光福地区玉器从业人员就达8 000余人,如果再算上与玉石相关的从业人员,总人数当已过万。
在长期的经营发展中,“苏玉”自然形成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市场,它们在市场定位、经营品种、销售模式和人员结构上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形成了相互倚重、互为补充的格局。
相王弄玉器市场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上海、安徽、河南、湖南、福建、山东和新疆等地,很少有苏州本地人在此经营。据2013年8月31日的统计可知,在二楼原石交易市场,出售原石的新疆人达到1 300多人,95%以上是持有河南省暂住证的新疆人,汉族人所占比例不足1%,其余的则是持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身份证的卖家。这里主要以自制和来料加工为主,销售对象主要针对来此采购的外地和本地商家,批零兼营,营销方式灵活。因为销售主体并非终端客户,故要为拿货的商家留有足够的利差空间,因此价格相对要实惠。价格决定品质,在市场定位上,相王弄的玉器产品以低端为主,兼顾中端。
“苏玉”以琢制“软玉”(莫氏硬度6.2~5,以新疆和田玉为代表)为主,鲜有琢制翡翠玛瑙等其他“硬玉”的。然而,“苏玉”行业这一惯例在相王弄玉器市场则被打破,即只要市场需求,什么原材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加工制作者。相王弄玉器市场的经营状况是国内玉器市场的晴雨表,与前几年高达95%的出租率相比,2013年“相王玉器城”店面出租率仅为86%,下降了9个百分点,这是受国内经济大环境影响所致。
在园林路一带玉器市场上经营的,绝大多数是已经小有成就的人,他们中有一部分是本地人,另有一部分是从相王弄走出来的“新苏州玉雕师”中的佼佼者。他们大都以“玉雕工作室”的名义,打的是玉雕师个人的品牌。位于齐门路上的“杨曦南石坊”就是这一玉器市场的代表,这里的产品多以小件为主,山水、仕女、花鸟、人物、鸟兽等题材应有尽有,构思精巧,匠心独运。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洗礼,现在的玉雕师都有了品牌意识,凡是以“工作室”名义创制的作品,一般皆精工细作。因此,园林路一带的玉器工艺样式成了“苏玉”的风向标,而好的样式品种一经面世,很快便会在其他玉器市场出现效仿者。到这里来淘宝的顾客以玩家和藏家为主,他们对玉石品质、做工立意都有较高的要求,有些买家就是冲着名家的牌子、带着收藏的目的而来。
观前商圈中的玉器商铺,其层次参差不齐,经营的品种庞杂多样,有“软玉”也有“硬玉”,还有水晶玛瑙、珊瑚珍珠等。商户以苏州本地人为主,也有一些来自全国其他地方的店家。他们自己并不生产玉器,所销售的玉器一般都是从相王弄或其他玉器市场购得;高档一些的店铺,则自己采购原料,请设计师设计后再找工艺精湛的玉工琢制。
文庙是苏州玉器交易时间最久的市场,当收藏刚刚进入百姓生活中的时候,文庙便有了古玩交易市场。这里以地摊交易的方式为主,每到周六和周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玩商家和爱好者齐聚文庙。地摊上的文玩品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品质也良莠不齐,交易最多的还是玉石原料。最早在苏州玉器市场上活跃的一批外地从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文庙古玩市场开始起步的。
位于市郊板块的光福和东渚市场,其经营的方式与相王弄和园林路相同,基本是自产自销,但是在经营的品种上则与上述两个市场完全不同。市区板块的玉器以挂件和手把件为主,原料以和田白玉为主,而郊区板块则以薄胎器皿件和仿古件为主,采用的多是新疆碧玉。
光福和东渚是“苏玉”的重要产地,早在20世纪中后期,这里就是苏州玉雕厂的主要外包加工点。至20世纪90年代,光福迂里、山墩、邓尉和府巷等逐渐变成了琢玉专业村,数百家玉器作坊分布其间。初期从业人员皆来自光福本地和苏州其他城区。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外地玉雕师也汇集到这里,他们通过师傅带徒弟和老乡带老乡的方式,很快在光福和东渚一带发展起来。如今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地玉雕师。
“苏玉”市场究竟有多大?的确很难准确统计,这是因为玉器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且绝大部分的交易都没有发票,故工商部门也无法统计和监管。结合市场调查和采访,笔者粗略估计,目前在苏州从事琢玉工艺生产的人已达4万多(包括设计、琢制、打磨等不同环节),而与之配套的原石采购运输、毛料加工切割、机器设备生产、产品经营销售以及陈设包装的人,不会少于10万。全市各种大小玉器店铺大约有3 000家。据2011年9月30日《茂名晚报》报道,苏州玉器年经济总量已超过30亿元人民币,而据业内资深人士透露,每年包括原石交易在内的整个苏州玉器行业交易额,已突破百亿元大关,每年的净产值至少有30亿元人民币。
[1] 宋应星.天工开物[M].管巧灵,谭属春,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2:398.
[2] 张澄国,胡韵荪.苏州民间手工艺术[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17.
[3] 朱栋霖.苏州文艺评论—2008[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