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莹,陈鸿瑶
(1.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1450;2.东北师范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直接纠错反馈对学习者函电语法准确性的研究
陈鸿莹1,陈鸿瑶2
(1.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1450;2.东北师范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为求证直接纠错反馈能否提高学习者外贸函电写作的语法准确性,在某大专院校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实验研究。被试分为接受直接纠错反馈组与未接受纠错反馈组。经过一学期的写作教学,被试共完成五篇信函写作。研究表明:本次实验中直接纠错反馈未能有效提高学习者外贸函电的语法准确性。
直接纠错反馈;语法准确性;外贸函电写作
纠错反馈也被称为语言形式反馈、负反馈或语法纠错,以指出(或改正)作文中的语法、词汇、标点符号等表层语言错误为目的。[1]按照在指出错误的同时是否给出正确形式,分为直接纠错反馈和间接纠错反馈,前者在标识出学生错误的同时还给出正确答案,后者仅指出错误的位置、数量或类型。
国内二语写作教学中,直接纠错反馈比较普遍,然而教师纠正过的语法错误仍反复出现,不禁让人质疑这种反馈方式的有效性。本次研究的目的即在于:通过在接受直接纠错反馈组与未接受组间进行比较,验证国内二语写作教师常用的反馈方式是否如人所愿,真的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语法准确性;如若不能,我们该如何看待直接纠错反馈及纠错反馈。
(一)关于纠错反馈的研究
国外二语写作反馈领域,研究的重点在纠错反馈的有效性上,研究数量众多,普遍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至今仍无定论。以两个影响较大的实验为例。Bitchener等人的实验设计比较严谨,只对动词过去时、介词及定冠词的使用三类错误进行纠错。当对三类语法错误不加区分而笼统地进行比较时,纠错反馈对二语学习者语法准确性的提高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作用。[2]另一位学者Chandler也曾做“过相似研究”,[3]结论是实验组(接受纠错反馈组)的语法准确性提高明显优于控制组。[3]上述两项研究在对实验组纠错反馈形式选择上存在诸多不同,因而结果各异。正如Ferris指出
的,已有的各项研究由于设计思路、所处环境不同,彼此间不具有可比性,还不足以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对于纠错反馈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4]
(二)关于直接纠错反馈的研究
对于纠错反馈是否有效这一议题难以达成共识,而且实验设计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对实验组具体怎样反馈,有些研究者将视角定位于比较哪种纠错反馈更好。此类研究中,在直接纠错反馈与间接纠错反馈间的比较占了多数。
有的研究者倾向于间接纠错反馈, 因为这种反馈能够引起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思考,从长期来看有益于语言习得。推崇直接纠错反馈的研究者则认为,由于教师提供了正确的语言形式,便于学习者快速地验证自己对目标语的假设,将正确形式内化,而避免了再次猜测。而Ferris和Robert认为直接纠错反馈对于程度较低的二语学习者效果可能更好。[5]国内相关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结论比较一致,都认为纠错反馈有效,间接纠错反馈效果好于直接纠错反馈。
综观国内外多年来针对纠错反馈的研究,可以发现实验设计日趋复杂了。实验组别更多,纠错的范围更加明确。实验设计的严谨固然重要,但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寻找最好的反馈方式,忽视了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方法这一现实,实验的根本目的应该立足于教学实践并为之服务。任何的实验都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和误差,变量越多可控性越差。本次实验决定删繁就简,只在两组间比较,验证国内教师普通采用的直接纠错反馈是否有助于语法准确性的提高。
(一)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对象是广州某高职院校二年级应用英语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一班参加实验的人数为35人,二班为40人。实验前两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相当,不存在显著差异,受现实条件所限被试均为女生。两个班级由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授课,授课教师即研究者本人。
(二)实验程序
实验实施时间为一个学期(16个教学周),被试共完成五篇外贸函电的写作。授课教师本人为学生信函作出书面反馈,并由另一位教师审核,以便发现有无误改或漏改之处。之后,统计出每封信函的字数和错误的数量以便数据采集。
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本研究不在班级内分组,而是将两个班级作为两组被试(一班为A组,二班为B组)。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课堂上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外贸函电的写作,两个班级的写作任务完全相同,只在教师反馈方式上有区别。A组为实验组,教师采用直接纠错反馈,即划出错误的位置并给出正确的语言形式,同时用汉语注明错误原因。B组为控制组,教师不指出任何语法错误。在信函末尾,教师对两组信函结构和内容均给出评语,并给出总体评分。评改后将信函发回,在A组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十分钟时间仔细阅读教师给予的反馈信息,不理解的地方可请教师当面讲解。
(三)纠错范围及语法准确率测量方法
语法错误的分类及属性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领域,此处不便赘述。已有的共识为:无论采用何种分类及如何定义各种语法错误,全部作文的评改由同一评分者进行是最重要的。Ferris和Robert在实验中将语法错误分为五类,包括动词错误、名词词尾错误、冠词错误、词汇错误(包括选词和词形错误,介词使用错误属于此类)及句子结构错误。[5]本次实验沿用了这一分类方式。Ferris认为句子结构错误属于“不能处理”类,教师的纠错反馈不利于这类错误的改正,只能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而自行纠正。[6]因而计算错误数量时没有包括句子结构错误。
语法错误率的计算公式采用了Chandler的方法,即(错误数量/信函字数)×100。[3]学期末,教师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将两组学生第一次与第五次写作错误率进行比较。通过数据比较分析,以便发现哪一组语法准确率提高更快,或者说哪一组的语法错误率下降比较明显,进而得出直接纠错反馈是否有效。
(四)统计方法
数据采集完成后,将实验组和控制组第一次与第五次写作中的错误率输入到统计软件(SPSS17.0)中,采用T检验比较实验前后实验组和控制组语法错误率的差异,实验组和控制组写作错误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统计方法采用双侧检验,当P<0.05,认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实验结果
在第一次写作中实验组与控制组间语法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0.0410±0.0196 vs 0.0395±0.0193,p=0.739),提示两组在学期初语法错误率水平相近;在第五次写作中实验组与控制组间语法错误率仍无显著性差异(0.0419±0.0230 vs 0.0377±0.0244,p=0.437),提示经一个学期的分组实验后,两组学生的语法错误率仍无差异。本次实验表明,直接纠错反
馈对学生函电写作语法错误无显著影响。
考虑到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人数不足10人,样本量较小;有的实验仅安排两次写作任务,反馈次数少,实验时间短,难以体现反馈的长期效果等,本次实验在设计上有效避免了上述不足。每次写作后,教师都尽快完成评改以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一个班级的写作需要教师一整天时间来进行反馈。实验结果却显示出教师耗时费力的工作几乎没有效果,这的确值得反思。故笔者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一)无论采用了何种反馈方式,学习者的态度与动机不容忽视
反馈有无效果的关键并不是教师采用了什么方法,而是学习者愿意接受及能够从中主动地获取信息。一些针对学习者态度所做的研究显示,学习者渴望得到教师的反馈,直接纠错反馈更受学生欢迎,因为它给出了正确形式。这种倾向可以理解,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在学生心目中有权威性,学生信任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本次实验中,接受直接纠错反馈组的学生的确会在安排的时间内阅读被修改过的语法错误,但几乎没有学生质疑。一方面,可能是学生不加分辨地接受了教师反馈;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没有仔细思考,未认识到教师反馈的意图。无论何种心理,都表明这种反馈方式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实验结果也显示出反馈信息没有被有效吸收。如何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对待反馈应该引起重视。
(二)有选择性纠错值得研究
教师在解答学生对错误的疑问时发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很快点头表示同意;另一种是,无论怎样解释都不明白,特别是句子结构错误。在课堂练习中也发现,学生在选择介词时经常出错。哪类错误适合纠错并能得到修正,哪类只能伴随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自行消失,确实值得研究,但这绝非是短期内能够用实验证明的,这也有赖于二语习得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如何看待直接纠错反馈、纠错反馈和写作反馈
如果在此得出直接纠错反馈无效这样的结论,转而选择间接纠错反馈或者另外一种纠错反馈,那可能就落入了同其他研究者一样的误区,迷失在关于纠错反馈是否有效及各种纠错反馈形式孰优孰劣的比较中,而忽视了反馈的本质和目的,割裂了反馈与写作教学的关系。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视角和评价标准来看待写作反馈?反馈应该成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部分,反馈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应该贯穿于写作教学之中,学生既是反馈的对象也是反馈的参与者。评分量规(rubric)、检查表(checklist)、同伴互评等方法的有效性已逐渐得到认可,但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到二语写作教学中去。本次实验后,笔者已经开始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引入教学中。比如,写作任务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量规完成自评,然后修改,最后的成稿交给教师反馈,目前课堂反映还不错。不可否认反馈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写作能力的提高,发现和指出错误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只有端正态度,把反馈有效地融入写作教学之中,才能够发挥纠错反馈的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语法准确性上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的语法准确率没有明显提高,结论是直接纠错反馈不能有效提高学习者函电写作的语法准确率。本实验受被试性别(都为女性)及写作体裁(商务函电)限制,作出直接纠错反馈完全无效的结论未免草率。但本次实验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是有普遍性的。任何形式的写作反馈都有其合理性,比较各种反馈形式的优劣,不如将研究的重心回归到写作教学课堂之中,探讨如何在反馈中促进教学。教师作为最终的实践者,应在不断引入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反思如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并成为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1] 郭翠红,秦晓晴.国外二语学习者作文书面反馈研究—研究的视角及对大学英语作文评改的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5):59-63.
[2] BITCHENER J,STUART Y,DENISE C.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on ESL student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5,14(3):191-205.
[3] CHANDLER J. The effcacy of various kinds of error feedback for improvement in the accuracy and fuency of L2 student writing[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3,12(3):267-296.
[4] FERRIS D R. The “grammar correction” debate in L2 writing:where are we,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and what do we do in the meantime…?)[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4,13(1):49-62.
[5] FERRIS D R,ROBERT S B.Error feedback in L2 writing classes: how explicit does it need to be?[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1,10(3):161-184.
[6] 朱晔,王敏.二语写作中的反馈研究:形式、明晰度及具体效果[J].现代外语,2005,28(2):170-180.
(责任编辑:施建平)
The Effcacy of Direct CF for Students’ Grammatical Accuracy in Foreign Business Writing Class
CHEN Hong-ying1, CHEN Hong-yao2
(1.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 Dept.,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1450, China;2. College of Overseas Education, North 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This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among sophomore English majors in a junior college of China to testify whether direct corrective feedback can improve their grammatical accuracy in subsequent business writing task.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direct CF and control group didn’t get any corrective feedback from the teacher. The experiment extended for one semester and fve letters were written. Which it shows direct CF cannot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grammatical accuracy in foreign business letter writing class.
direct corrective feedback;grammatical accuracy;foreign business letter writing
H315
A
1008-7931(2014)06-0105-03
2014-10-12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72)
陈鸿莹(1978—),女,吉林四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写作教学;陈鸿瑶(1976—),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