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困境探析—基于苏中地区X市的调查研究

2014-04-10 11:10唐开鹏陆亚玲王丹程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困难心理健康家庭

唐开鹏,陆亚玲,王丹程

(扬州市职业大学 a.机械工程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困境探析—基于苏中地区X市的调查研究

唐开鹏a,陆亚玲b,王丹程a

(扬州市职业大学 a.机械工程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与本科院校相比,面临着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就业更为严峻的现实,导致他们成为校园中真正的弱势群体。以X市两所典型高职院校为调查来源,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方面,剖析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困境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拓宽资金来源、完善助学帮扶体系、推进励志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措施,以期更好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高职院校;贫困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一、问卷设计

笔者组织的课题小组选取了江苏省×市有代表性的两所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生存环境、受资助情况等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设计为A、B两套问卷,A卷针对参与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B卷针对普通学生,各发放500份。其中A卷回收471份,其中有效问卷453份;B卷回收446份,其中有效问卷434份,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籍贯、不同家庭条件的在校生。课题小组还对部分问卷调查群体、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进行了访谈,以确保调研结果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为了最大程度保护被调查学生的隐私和自尊,本文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代替所谓“贫困生”。

二、问卷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来源

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有73.7%来自农村,19.7%来自中小城镇。其中84.2%的学生属于非独生子女,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源和江苏苏北地区的生源占调查人数的72%。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情况

调查显示,35.1%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家庭

收入主要来源是纯农业性收入,36.2%为父母务工收入,28.7%为父母经商和其他收入。就家庭年收入而言,19.7%在4万元以上,49.2%在3万~4万元之间,26.7%在2万~3万元之间,4.4%在2万元以下。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人消费情况

调查显示,有8.17%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是300元以下,67.75%是300~500元,24.08%是500元以上。77%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活费用由家庭供应,其余23%的学生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或其他方式来维持日常生活开支。

(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主要压力

调查显示,59%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认为主要压力来自经济方面,17%的学生认为主要压力来自学习方面,24%的学生认为主要压力来自就业和其他方面。通过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交谈了解到,由于家庭无法完全承担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他们不得不通过勤工俭学或其他方式来减轻自身的经济压力,而很多兼职企业超长的工作时间使他们的学习压力进一步增大。

(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

调查显示,10.82%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经常参加如聚餐、素质拓展一类的社交活动;41.06%的学生想参加,但会考虑经济承受能力而选择参与项目;48.12%的学生几乎不参加。35.54%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多朋友”;42.83%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数量很少”的朋友;21.63%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几乎没有朋友。

(六)普通学生心目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调查显示,34.98%的普通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有更强的毅力和独立性”;22.2%的学生认为他们“自卑心理严重,不愿与人交流”;34.19%的学生认为他们“内心比较敏感,对某些问题反应过大”;39.65%的学生认为他们“太过于要强,凡事都爱斤斤计较”。16.82%的普通学生更愿意选择家境较好的人做朋友,33.6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49.54%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情况与友谊无关;但有37.7%的普通学生会把家庭情况作为择偶的重要考虑因素,54.2%的学生表示会考虑家庭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三、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困境

(一)家庭生活环境

从生源地看,由于×市地处江苏苏中地区,该市高职院校中我国中西部地区、江苏苏北地区的学生占申请助学金人数的绝大多数。一方面,这些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家庭主要收入以务农、务工为主,收入结构单一、脆弱,且容易受天灾影响;另一方面,受“多子多福”传统思想影响,上述地区多子女家庭结构仍然很常见,加之受家长教育程度、就读的中小学教育环境等方面影响,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学校环境

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人数及比例上,高职院校大大超过本科院校。以×市某高职院校为例,目前该校在校生14 780人,申请助学金人数3 423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比例达23.16%,这其中还不包含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助学政策的人数,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国家补助的竞争更加激烈。此外,与本科院校相比,用人单位动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聘要求,使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本科院校赢得校友捐助、社会帮扶的能力更是远强于高职院校。教育部办公厅相关文件规定:“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人数不得少于2名,每年应为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宿舍管理员等人员开展相关常识培训。”[1]但受制于编制、经费等原因,不少学校仍然没有达到要求。

(三)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一切向前看”变成了“一切向钱看”,过分地追逐经济效益导致对社会公平、对弱势群体关注度的下降,盲目攀比、炫耀、“拼爹”的现象在大学的“象牙塔”里也开始出现。此外,近年来物价水平的增长给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小觑,以×市某高职院校实施的助学金标准为例,一等助学金为4 000元/年,二等为3 000元/年,三等为2 000元/年,每年分10个月下发,平均月补助额在200~400元不等。而从2010—2012年三年的CPI增长3.3%、5.4%、2.6%的速度来看,不断飙升的物价使助学金的实际帮扶作用越来越小。

(四)个人因素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巨大反差时,往往引起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强烈的振荡,有些人开始不断怀疑自

己,否定自己。甚至对社会和他人产生认知偏差,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2]长期的压抑、紧张、焦虑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认知事物,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固定的偏执思维模式及强迫思想。[3]而产生心理问题时,仅有8.48%的学生选择接受心理咨询或团体辅导。心理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得以解决,也加剧了其心理困境的恶化。

四、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扶持高职院校拓宽资金来源

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科学发展的高度去认识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加大财政资助经费投入,确保相关资助资金能第一时间到达最需要帮扶的高校人群。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和慈善人士投身捐资助学、合作办学,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可在高校设立命名各种奖、助学金,进一步拓宽资助资金来源。高职院校也要进一步公开、透明资助资金分配原则与方案,在一定范围内做好公示,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个人,管理好、分配好、使用好资助资金,促进资助资金的合理配置与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完善高职院校助学帮扶和心理辅导体系

在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尽早对其开展教育和辅导。[4]积极营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健康的娱乐中有所收获,陶冶身心,预防不良心理问题的滋生。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优势,大力推广面向企业的勤工助学。调查发现,勤工助学仍是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改善生活的主要途径。×市某高职院校目前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每学期约能提供200~300个工作岗位,对比3 000多人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数量显得杯水车薪。而社会企业面对大学生的临时兼职普遍存在薪水低、工作状况不稳定、维权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单位甚至存在诈骗、恶意扣薪等违法行为。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与企业联系密切的特点,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让他们在广泛而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中完善自我认知。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学生专业特点,面向合作企业定向输出专业相似或对口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建立完善的审核、维权的制度,保证参加勤工助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励志教育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除了经济贫困所带来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自我评价过低、意志薄弱、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为了实现他们“心理脱困”,应不断推进励志教育,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高职院校应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激励学和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科学提升自我,帮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使学生从“被成长”的受动状态中产生积极寻求自我超越的主动精神动力,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极易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对自我认知形成偏差,甚至形成一再否定自我的恶性循环,即由“经济贫困”向“心理贫困”转变。[5]“自卑敏感、爱斤斤计较”等不良心理是阻碍他们与身边同学正常交往的最大障碍。因此,需要加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其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恋爱观、择业观;提高其情绪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教学的重点应以认知辅导、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辅导和恋爱辅导等实用心理学类课程为主。[6]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把心中的困惑与朋友、师长分享,积极乐观地处理生活中的难题。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1-2-23).http:// news.xinhuanet.com/edu/2011-03/10/c_121171703.htm.

[2] 余彬,陈新宇.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才智,2012(6):103.

[3] 刘浩宇.安徽省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24-125.

[4] 刘宝玲,范莉莉,朱伟.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分析[J].浙江医学教育,2010,9(2):4-10.

[5] 毕鹤霞.从“经济贫困”向“心理贫困”—基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调查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5):62-67.

[6] 周燕琴,王思.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7):183-184.

(责任编辑:施建平)

An Analysis of Financially-diffcul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NG Kai-penga, LU Ya-lingb, WANG Dan-chenga
(a.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b.School of Marxism,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225009,China)

Students from families with fnancial diffculti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worse social acceptance and lower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sychology of students from financially difficult families in terms of families, colleges and individuals. It proposes to improve aid system, implement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and popularize psychological health knowledge to help them out of diffculties.

vocational colleges;fnancially-diffcult student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psychological health

G718.5

A

1008-7931(2014)06-0115-03

2014-03-01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1462013Y)

唐开鹏(1984—),男,江苏响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陆亚玲(1965—),女,江苏姜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丹程(1992—),男,浙江长兴人,研究方向:机械制造。

猜你喜欢
困难心理健康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心理健康
困难我不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