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杨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论《神雕侠侣》小说与电视、动画的改编
张 杨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神雕侠侣》从小说到电视剧再到动画剧,“情”之表现渐趋明朗,人物性格渐趋单一,文化内涵渐趋消解。从传播学角度入手,可以看到引起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传播主体、媒介与受众的显著差异,导致其美学特征产生差异,进而使作品发生以上诸种变化。虽然这些表象上的变化在改编中是必然且可以理解的,但文学作品的影视、动画改编仍然必须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各自的美学特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神雕侠侣》;小说;电视;动画;改编
《神雕侠侣》于1959年在《明报》创刊号上连载,不仅对《明报》的稳扎稳打功不可没,而且也为金庸小说的江湖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部作品一直深受诸多导演的喜爱,多次被翻拍为影视剧,其中香港“无线”于1995年翻拍的电视剧在大陆的人气居高不下,而日本动画公司与香港无线电视附属公司翡翠动画联合制作的动画版《神雕侠侣》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动画版金庸作品。以这两部作品为代表,可以明显看出由小说到电视剧再到动画片的变化。明显的变化背后,是传播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美学特征的差异。
从小说到电视剧再到动画剧,由文字变为视觉图像,文字所特有的功能被不同程度地消解,由此产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情”之表现渐趋明朗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分别引用了欧阳修的《蝶恋花》和李白的《秋风词》,无论是“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还是“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都使整部小说始终笼罩着的情感氛围显得氤氲潮湿且复杂不定。尤其对郭芙的情感刻画很是委婉曲折,直到大战襄阳之时,在硝烟中她才终明了自己的初心。
电视剧中部分情节的改编增强了情感的力度,如陆展元夫妇与李莫愁的当面冲突,以及郭芙对杨过感情的直接流露等,都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纠结。另外,视觉图像的冲击力一般比文字更加直观,片子开头李莫愁立于悬崖之上,吟
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由爱生恨又无比苦楚的心境通过面部表情及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动画片是典型的“一见钟情”式的开场:杨过被送到终南山,误入古墓,看到小龙女弹琴身姿的第一眼便被吸引,后被小龙女察觉,四目相对,整个世界都静止了。虽然这时的他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之后每次听到琴声,便有种深深的欢喜。
(二)人物性格渐趋单一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主要靠人物性格的发展来推动,因此人物形象饱满有力。杨过从市井小混混到成为大侠,其性格的不同侧面被展示得淋漓尽致:聪明伶俐、敏感偏激、诡计多端、信守承诺……“在这部小说中,杨过的形象由诸多元素组成,而且一直处于流动、发展和变化之中。”[1]
电视剧里杨过的形象基本忠实于原著,把油嘴滑舌的鬼机灵、自私自利的小念头与行侠仗义的真英雄有机结合起来。但在深度上却不及小说:其孤独的内心更是难以通过表象流露,文字的功能在此处显得无可取代。
动画改编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感情的放大与人物的简化。杨过被塑造成一个青少年的榜样:坚强勇敢、明事理、乐于助人。其性格中的一些负面因素被尽可能忽略删减。同时,小龙女由小说中的冰美人变成了温婉可人的女子,在误以为杨过要娶郭芙时,在郭芙面前不能自已,泪如雨下。
(三)文化内涵渐趋消解
“金庸武侠小说包涵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2]文化性作为金庸的标志性特征,尤其体现在武功招式的命名上,如美女拳法的“曹令割鼻” “红玉击鼓” “红拂夜奔”等等。
电视剧虽旨在娱乐,但由于“民族文化基因对当代文化生活的遗传性制约”[3]350,使其有意无意中体现了些许文化性,如其中的侠义精神等。但丰富的文化内涵若通过视觉图像表现也并非易事,庄禅孔孟之道,仅靠对话与动作恐怕也很难淋漓尽致地传递与表达。
动画版分为三部,第一部基本由日本方面制作,后两部由香港方面制作。中日文化差异导致文本内部的传统文化内涵基本消失,日文中本没有“侠”字,只有“英雄”,但是一个“侠”字背后的内涵却比“英雄”要丰富得多。另外,不管是人物造型、画风,还是人物动作均是日化的。后两部虽由香港制作,但基本沿袭了第一部的风格。
“理解电视剧,首先必须理解电视剧的传播方式。”[3]317不同的传播方式会导致同样的故事脚本发生变化。《神雕侠侣》从小说到电视剧再到动画的变化,与其各自的传播特点有很大关系。
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传播研究必须包括以下方面:
谁(Who)?
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4]
依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可以看出传播主体、媒介与受众的不同成为《神雕侠侣》小说改编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一)传播主体
小说的传播主体即作家自身,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基本依照自己的创作思路,虽然此后或许会受外界影响而有所修改,但总体上仍属于个人行为。因此读者在阅读时,除了能欣赏杨过与小龙女凄美的爱情故事之外,还可以从中窥探到作家对这个世界的观点与看法。
电视剧的制作集合了多人的智慧,“传播主体可以认为是参与电视剧创作的从剧作家到导演、演员等演职员的艺术家创作团队”[5]23,小说文本在不同的人那里被再解读,多次再解读之后又重新融合成一件新的艺术品—电视剧。若把握了原著的内核,细节上的变动便显得情有可原,如李莫愁与陆展元的当面冲突等,显示的是传播主体对“情”这一主题的高度重视。
动画的创作也是如此,但此剧更带有国际化特征,创作团队囊括了中日两国的艺术家,主体的国际化特征表现得相当明显:从主题曲到语言,从人物造型到画面风格,从武打设计到文化内涵,均带
有明显的日化特征,中国文化传统被逐渐消解。
(二)传播媒介
小说的传播媒介是文字,载体主要是纸张,这就决定了其传播环境多为安静的场所,如图书馆、书房等,阅读行为本身也跟创作行为一样,基本是个人化的。而且“想象空间的预留、隐秘心灵的开掘、情感诉求的渗透等,则是语言艺术的长项,是影视艺术所不及的”[6]。通过小说,可以揣测杨过内心世界的深层孤独,这种孤独感只能透过文字去理解,很难通过影像表现。
“电视剧的媒介,是包括拍摄、录像、剪辑等视觉化过程,无线或者有线的电视媒介的传播过程,还有电视机对信号接受过程等各种中介的集合。”[5]69载体为电视屏幕,动画亦然。“媒介的特质决定电视剧的艺术特征,声画并茂,使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影像的意义。”[5]27这种传播媒介使得电视剧制作不得不考虑文字转化为影像后的得与失,同时由于变成视听结合,接受者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标准也随之有所变化,因此,电视剧的改编也要适应这些变动才能更有吸引力,如娱乐因素的增强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说本身的严肃性。
(三)传播受众对比
小说的受众一般说来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有阅读能力的人群。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认为,“在阅读理解之前,读者对作品的显现方式有定向的期待与预期”①转引自朱志荣:《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页。,《神雕侠侣》为武侠小说,其读者群多为市民及知识分子,因此他们对小说的期待就不仅仅停留在故事上,故事的讲述方法以及故事背后的文化性也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电视剧的受众最为大众化,年龄与受教育程度不是限制因素,再加上其传播环境多为日常的家庭环境,决定了观众对电视剧的心理需求定位在“娱乐”上。电视剧改编时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就造成了小说中倾向高雅的文化内涵不断被解构。
动画片的受众一般为青少年,动画的制作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人物的简化、正邪的势不两立,都是有必要的,这就不难理解杨过为何被塑造成一个坚强勇敢的青少年榜样。
传播方式的不同,导致其美学特征也呈现出差异性,受众对作品的审美期待也相差甚远。以小龙女的出场为例,可以看出文字、影像与动画的异样之美。
(一)文字:想象的丰富
小说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反映作家观念、感情的文体。“中国传统文化的演绎、江湖人士的刻画、中华武功的美学化为武侠小说的基本内涵。”[7]作为武侠小说的《神雕侠侣》,自然也不例外。但更为重要的却是文字为读者所创造的想象空间。小说中小龙女是这样出场的:
杨过抬起头来,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走进一个少女来。那少女披着一袭轻纱般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了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与她目光相对,只觉这少女清丽秀雅,莫可逼视,神色间却是冰冷淡漠,当真是洁若冰雪,也是冷若冰雪,实不知她是喜是怒,是愁是乐,竟不自禁地感到恐怖:“这姑娘是水晶做的,还是个雪人儿?到底是人是鬼,还是神道仙女?”[8]
这里对小龙女的容貌之美只用了两个词—“秀美绝俗” “清丽秀雅”,因此也许一百个读者心中会有一百个小龙女的样子,但都是绝美之人。此外,杨过丰富的内心活动也通过大段文字来展现:从惊艳到“甚感羞愧”,再到“不自禁地感到恐怖”,若是单单由演员来演绎,再高超的演技也很难实现这种丰富性。
(二)影像:声画的交融
毕竟“小说那种建立在想象性阅读基础上的叙事方式对电视剧这种极具直观性和逼真性的传播媒体而言,并不是一种可以随意照搬的模式”[3]481。因此,电视剧在细节之处有所改动。
小龙女出场时首先是全景:两扇厚重的石室门缓缓打开,一袭白衣的小龙女在一团暖色调的光晕中出场,声音随之飘进来;之后是上半身的近景,慢慢走近,但有种飘飘如仙之感;接着是面
部特写:秀美绝俗的容颜;镜头转向杨过,定格在面部特写:震惊的神情。这几分钟的画面中,囊括了全景、近景以及特景,全方位展示了小龙女的形象。
此处的背景音乐来自《音乐画廊系列—飞天》,属于佛教音乐,音调基本在高音区,乐感通脱透彻,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形象非常符合。这些视听因素的结合使得其“具有声画可融性、时空自由性、形象逼真性、表现综合性等审美特征”[9],这是文字所不及的。
(三)动画:变形的神似
“动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假定性的艺术,它的特点是不追求画面的逼真性,主要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以达成审美目的或实现某种意念的传达。”[10]因此,人物形象被符号化,只保留了其性格中的主要因子。
动画依然从杨过的视角出发:先是一袭红裙及淡紫色绫缎映入眼帘,之后镜头由下往上,短暂的脸部侧面展示后,画面定格在手抚古琴上。同时,杨过三次面部表情的特写也很重要:第一次是震惊,第二次是紧张,第三次是回过神后的怔住,这些夸张的表情变化是一个少年在见到如此美丽的少女之后的正常反应。这里的小龙女在形象上与原著相差很多,不再一袭白衣,不再清丽脱俗,而是温柔可人,这不仅仅是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动画本身的艺术特点也决定了人物形象的变形。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武侠文化的美学特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武侠名著的改编一直深受观众喜爱,但当武侠小说“进入剧作家的视野后,势必受到当下的意识和现时话语的观照,并因消费群的审美心态而被重塑。”[11]因此,《神雕侠侣》从小说到电视剧、动画片,传播方式的不同导致各自的亮点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是必然且可以理解的。因此,影视改编的标准不能以是否完全符合原著来确定,而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学风格,使其臻于成熟。
[1] 陈墨.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6.
[2]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校(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2.
[3] 曲春景.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 拉斯韦尔 哈罗德.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35.
[5] 潘可武.镜界:电视剧的视觉传播[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6] 汤哲声.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创作[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5):165-169.
[7] 汤哲声.边缘耀眼:中国通俗小说60年[J].文艺争鸣,2011(9):59-83.
[8] 金庸.神雕侠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52.
[9] 曾耀农.现代影视美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3.
[10] 马建中,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赏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4.
[11] 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0.
(责任编辑:石 娟)
Adaptation of The Condor Heroes for TV and Animation
ZHANG Yang
(School of Humanit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Adaptation of The Condor Heroes for TV and animation experiences clearer expression in emotion, less distinct personalit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we fnd that the changes are due to different mode of transmission.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ubject, media and audience lead to aesthetic differences. The changes are understandable in adapted works. In order to create excellent works, the adaptation for flm, TV and animation should maintain its original aesthetic feature.
The Condor Heroes;novel;TV plays;animation;adaptation
I206.7
A
1008-7931(2014)06-0035-04
2014-06-27
张 杨(1991—),女,河南叶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