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其救助对策探究

2014-04-10 10:55:47徐善玉邓荣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救助大学生

徐善玉,邓荣华,赵 耀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其救助对策探究

徐善玉,邓荣华,赵 耀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本文阐述了高校贫困生问题产生的背景分析、高校贫困生问题表现、现行求助制度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从受助对象的角度;从外部的条件着手,即国家、社会和高校

高校贫困生问题;高校;救助;对策

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在校大学生中,有学费、衣食之忧的贫困大学生有近百万人,其中,特困生占30%。中国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重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有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已接近50%[1]。面对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我们该如何解决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观点。

1 高校贫困生问题产生的背景分析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之所以说它特殊就在于:一是它的对象是一群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身心还不成熟的大学生,二是它的地点在传播知识的大学校园里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我们首先分析它产生的背景。

1.1高校贫困生问题与社会贫困问题是紧密相联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包含着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同时,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括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同样,高校贫困生问题也是与我们国家社会贫困这一普遍性的社会背景是不可分割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中西部差距很大,并且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大量农村的贫困人口,为此,国家投入了相当大的物力和人力进行扶贫,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得近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有所减少,但是农村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最近几年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贫困群体那即是城市贫困群体。随着我们国家的体制转轨,下岗失业问题变得突出了,随着下岗失业的增多,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贫困群体,城市贫困问题也逐渐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潮。这样在原先的农村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的贫困群体,使得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的数量有所增加,大量贫困人口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带来他们子女上学的困难。

1.2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伴随着高校收费制度改革而变得突出

国家教委从1994年决定对全国37所高校实行并轨统一收费标准,并于1997年在全国本科院校实行全面的并轨,统一实行收费制度,上大学需要自筹经费了。各地学费收取的标准不一,一般是不超过一年一个学生的培养成本的25%,学生每年的费用在6000-10000元间,2000年学费价格又上调。据北京一所普通大学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学费、住宿费及各种其他的费用共需交7000-8000元[2]。这笔费用对于有钱的人家来说不是很大,但是对于那些贫困山区和生活在城市底层的贫困群体来说却是一个天文数字。

2 高校贫困生问题表现

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表现在生活上的贫困,经济上的贫困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将高校的贫困生问题简单地归纳了一下,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心理贫困问题

高校贫困生大都处在一个身心遂渐成熟的时期,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因此面对校园里那些同年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除了羡慕外别无选择,他们也曾经想过拥有这些,但是现实的落差使得他们常常在这些人面前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一旦产生,他们往往习惯于将自己和外界封闭起来,时时有一种莫名的烦躁感和孤独感,这种心理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另一个方面,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他们也和同龄的大学生一样渴望和异性交往,渴望罗曼蒂克的爱情生活,但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得他们既渴望爱情但是又羞于和异性交往,这种压抑常常使他们觉得苦恼,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困扰在这些贫困生身上。并且随着国家从以前的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的转变,这些贫困群体还要承受着比一般的同龄群体更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使得他们常常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他们有理想但是总觉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竟是那样的远,这样,他们往往急躁不安但又无处倾诉而郁闷在心中。

2.2贫困失足问题

近几年来有关大学生犯罪的案件报道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犯罪与自己经济上的贫困紧密联系的。现代的大学生是一个思想前卫敢于尝试的群体,他们本来是一个接受知识和学习的黄金时期,但是面对贫困和那些校园有钱子弟生活的诱惑,来自心底深处的自卑感使他们不惜铤而走险。沧浪区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最近连续审查起诉了三起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案件,被告人均为在校大学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且家庭都较贫困,犯罪动机很简单,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困难。有的为了钱丧失了自己的人格,背离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有的女大学生晚上出去卖淫,全国到底有多少贫困女大学生走了这条道路是很难统计的;一些女大学生为了钱走上了“三陪”之路,还有的只要客人给钱她们就可以满足客人提出的各种非分的要求;还有的女大学生为了钱竟然乐于做别人的情人等等。所有这些已经不仅仅是贫困问题,而是超出伦理和法律的问题,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有必要反思。

2.3学业荒废问题

大学生本来是求知的最佳时机,大学里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这些本来是大学生学习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经济上的贫困使得其中有一部分人不安于现状,他们要急着改变目前的贫困状况走上兼职打工的道路,一开始他们还按照学校正常的时间上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花在外面的时间逐渐多了,而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甚至,经常旷课,往往一学期下来有几门功课不及格,这样学习成绩的落后更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有的干脆中途退学,有的即使没有退学但是等到毕业时却不能顺利地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

2.4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获得信息和完善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的人际关系交往内容十分丰富,有着比较开放的交往系统,而且交往的愿望比较强烈,交往的方式很随和。根据马斯洛的五需要理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并且人的各种需要之间是有着层次顺序的,总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得到满足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这样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呈现出自身的独特的特征:交往面窄,主动性差,尽管他们很迫切和别人交往,但是自身的处境使得他们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对于大学校园的一些团体活动缺乏参与的热情,这种被动局面不利于他们全面成长。

3 现行救助制度的缺陷

随着高校收费制和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扩大,国家和高校纷纷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尽管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面对庞大的贫困群体,这些只是杯水车薪,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3.1重物质救助轻精神救助

目前高校的救助主要是针对贫困学生的物质援助而较少地涉入到精神救助,事实上,贫困大学生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在也是很突出的,只不过前者以一种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而后者却深藏在贫困者的内心世界,事实上这种精神贫困带来的危害要远远大于物质方面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物质上的贫困加上他们常常将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事实上他们并不想这样做,只不过是出于自卑而这样,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处在一种极矛盾的状态之中。

3.2救助标准模糊程序繁琐

当前的各种救助措施的标准不是很明确,缺乏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指标体系,这使得有的贫困生不能得到救助而一些非贫困生却得到救助的不公平的情况发生。烦琐的程序使得那些想得到救助的贫困生望而生畏,并且很多的救助需要凭关系才能弄到救助的指标,真是这样,一些非贫困生凭借关系弄到指标,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贫困救助的便利,这使得原本的救助措施本末倒置,没有很好的发挥它救助贫困生的功效。

3.3救助的非均衡性

现行的救助措施是很不均衡的,具体表现就是那些表现在交际之间的不均衡。银行考虑到借贷的风险在发放货款的时候比较慎重,一般将货款倾向于那些重点大学的学生。而部属院校的贫困生获得救济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一般的普通院校。不均衡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表现在救济对象上。有的贫困生由于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很多单位、个人都纷纷向其抛来援助之手,一下子从贫困的队伍中摆脱出来了,相反的那些没有受到社会关注的对象连基本的救助都没有。

4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对策探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贫困生问题比一般的贫困问题更重要。这些贫困生一毕业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就是力量的今天,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我们社会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因此,帮助这些贫困生圆满的完成学业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在这里从两个大的方面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4.1从受助对象的角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同样的道理,要想取得理想的救助效果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贫困生内部的潜能。贫困生应该树立起自强自立的观念,比如可以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做一些兼职、家教之类的事情,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他们的生活缓解一下压力;另外,作为贫困生应该拥有良好的对待贫困问题的心态,生活上不要和身边的人攀比,正确地对待贫困问题,

4.2从外部的条件着手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在我们挖掘高校贫困生内部潜能的基础上,我们也要为他们创造一个便利的条件,帮他们顺利地度过难关。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国家、高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4.2.1国家

从国家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应该对现行的救助措施加大力度,缩小交际之间的差距,特别是要对那些普通院校的贫困生引起重视,在财政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加大面向贫困大学生的专向拨款,完善当前的助学贷款制度,确保全国各地高校的贫困生都能够享受国家的助学贷款。同时,国家应该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鼓励私人、企业介入到扶贫的队伍中去,比如通过减税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对贫困生进行援助。另外,国家也可以举办一些项目扶贫,通过这种方式更能够有效地避免资金无序的状态,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4.2.2社会

高校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高等学校、国家的问题,它同样也是一个全社会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要加强社会的支持网络,发展整个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贫困生问题。其一,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各界献爱心,鼓励私人捐款,这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关键是我们要人们加以正确的引导,我们的传媒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对那些献爱心的人我们要加以宣传;其二,社会上的民间机构也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成立一些扶贫机构;再次就是要鼓励我们的企业多多关注高校的贫困生问题。企业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其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也可以和学生签订定向合同,这样对贫困学生对企业都是一件好事。

4.2.3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解决贫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高校应该在自己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提供各种救助措施,完善现有的各项措施,比如奖学金制度、减免学费、提供助学岗位等。

其二,在注重物质扶贫的基础上,注重精神扶贫。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贫困生的个人心理档案,据调查资料表明,贫困生是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的,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在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基础上鼓励贫困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贫困,把扶贫和扶志结合起来。

其三,确保学校学费收入的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004年12月,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研究提出“要确保高校学费收入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措施[4],但是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不能够做到这一点。

其四,要完善学分制改革。目前,在全国许多重点大学都已经纷纷在实行学分制,这样那些学有余力的贫困生就能提前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且节约了一大批的经费,对于一般的贫困生则可以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而不必担心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学业。其实实行学分制也是适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的,在美国,大多的高校都采用弹性学制,很多学生是一面上学一面工作,有的可能在两至三年内就能取得学士学位,有的可能要5年至6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些就为那些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解除了后顾之忧,这点我们国内的高校有必要借鉴。

总之,高校贫困问题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贫困生问题才能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单靠政府的财力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很难有满意的结果。

[1]http://xian.elong.com/news/10cal/news-5664.html.

[2]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

[3]周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在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4-12-20.

责任编辑:邓荣华

G649.2

A

1672-2094(2014)06-0020-04

2014-10-23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小康社会与高职学生民主法治意识教育研究》(编号:13S A004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徐善玉(1973-),男,山东莒县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邓荣华(1964-),女,四川南部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

赵 耀(1969-),女,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与人事管理。

猜你喜欢
贫困生救助大学生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4
水下救助抢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水下救助抢险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