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路径探索与实践
——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04-10 10:55:47刘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校企素质学院

刘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路径探索与实践
——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刘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办学环境,良好的办学环境需要职业院校在新的形势下创新体制机制。地处非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面对区位劣势和环境限制,如何寻求办学新途径,实现创新和突破,是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普通关注的共同课题。本文通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为同级同类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提供范例和指导。

职业教育;非中心城市;体制机制创新

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是指设立在省会以及国家重要经济战略中心城市以外的高职院校[1]。据统计,这类高职院校其数量约占高职院校总数的70%左右,它们都面临着地域偏狭、经济欠发达、需求不旺、资源匮乏、观念不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难度较大等一系列制约学校建设发展的共同问题。在当前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和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改革浪潮背景下,如何能找到一条发展突破之路?如何变劣势为优势,寻求符合自身发展建设实际的方法途径?已经成为它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虽直属于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却位于四川省二级城市——遂宁市;虽具百年办学历史,但仍属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既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又无行业背景,是典型的非中心、非行业、非属地主管的“三非”学校,是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的典型代表,在发展过程中,学院直面“三非”现状,通过“分析坐标定位置,找准着力点;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等举措,在体制机制、内涵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为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在劣势中发掘优势,在制约中寻求突破”,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体会,范本和案例。

1 分析坐标定位置,找准着力点

如何认识对待“三非”现状,找准着力点,是“三非”院校寻求突破的前提和关键。针对“三非”困境,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仔细分析所处坐标位置,寻找区位优势,一方面,学院虽地处非中心二级城市,却是拥有380万人口的地级市唯一的一所高校,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对高校人才、智力需求迫切,遂宁市政府已将学院纳入“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并郑重承诺“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国家级高水平高职院校”,把学院作为遂宁市打造“西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龙头,进行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学院所在地———遂宁市,是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中心节点,被誉为“成渝后花园”、“桥头堡”、“中转站”,是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绿色城市、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未来10年,遂宁将抢抓机遇,加速建成“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具有遂宁特点的现代产业高地,加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西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西部现代工业物流基地、西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西部现代职业教育基地、国际知名旅游休闲目的地”,交通便捷,区位及产业优势明显。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市经济社会也得到迅猛发展,拥有国家级电子产品检测中心、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以及明星电力、沱牌酒业等7家上市公司。在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及检测、现代物流、绿色食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据此,学院认为,虽地处非中心城市,却具有“唯一高校”、“省市共建”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院把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省市共建作为发展建设的着力点,确立了“立足遂宁,面向川渝,服务全国,建成川东北地区适应社会多层面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基本定位,探索创建了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主动融入地方,开辟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新天地,变劣势为优势,变崎岖为坦途,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认清了方向,找准了位置,找到了路径。

2 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

“三非”高职院校,因非中心城市,校企合作对象少,范围窄;非行业办学,专业与行业融合建设不紧密,专业特色很难形成;非属地主管,与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联系难度大,政策优势不明显。要打破制约“三非”高职院校的发展瓶颈,关键在于找准突破点。突破点在哪里?突破点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校企融合互通发展平台。

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以实施“321工程”为抓手,以形式不同、各具特色的运行管理模式分别组建了“三个学院”、“两个职教集团”和“一个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积极创新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综合类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办学环境。一是以政校行业合作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与船山区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组建了校地行企合作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以校企合作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跨区与四川省资阳市南骏汽车集团等组建了校企合作形式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南骏汽车学院;以遂宁市委市政府领导小组下设董事会形式,联合市内旅游、文化、新闻等行业企业,组建了政行企校、校地合作形式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等“三个学院”。二是以产教联融合,政行企校合作共建董事会形式,与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了遂宁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职教集团”。三是以园院行企合作理事会形式,与遂宁市电子产业园区联合组建了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学院以“321工程”为平台,以遂宁市地方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321工程”体制机制创新效应,通过探索创新多种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整合了“政行企校”多方资源,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企合作、市场运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平台内“政行企校”多方优势资源,变无行业背景为“多元融合,资源共享”,变无区位优势为“凝聚合力,共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为学院发展建设创设了新路径,创辟了新天地,对非中心城市职业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2]。

3 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

高职院校如何提高质量,创特色铸品牌,在学院看来,这是学院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学院通过以专业建设为引领,夯实“专业、素质、质量”“三元合一”承载点,着力强化内涵建设。

3.1着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造特色专业品牌

依托“321工程”搭建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学院进一步实践并深化了“融入地方、携手行企、合作育人、服务经济、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共育”,加深了校企融合;物流管理专业推行“院港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了企业联系,较好解决了工学矛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确定了“一主线,双参与,三层次,四模块”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与对口行业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零距离就业;数控专业与行企共建“岗位能力导向,工学结合,双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现了引企入校,建成“校中厂”。通过模式创新,四个省级重点专业特色品牌基本形成: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已成为对接行企、服务产业的品牌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成为政校行企融合、市场化运作的省内新兴龙头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成为产教联合、集团化办学的示范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成为校际融通、“一体化”办学的标兵专业。

3.2着力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特色育人团队品牌

学院以突出师资队伍的高职特色、“双师”素质和名师效应为目标,着力打造“双师队伍”、“教学团队”、“青年教师传帮带”、“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名师带头人”等五项“名师工程”,先后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劳动模范等4人,2项科研成果获2012年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19项成果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3着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专业课程品牌

一方面,学院把课程标准制订、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着力规范课程建设标准,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结构,加强教材建设,从而使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职业教育特色更突出,产学研融合更紧密。另一方面,按照“基于任务、基于场景、基于过程”的教材编写思路,根据新的课程建设体系和要求,联合行业企业,编撰形成了体例清晰、内容丰富、理实融合的校企合作编写教材40余部,使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得以深化。

3.4着力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构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素质,特别是人文与科技素质是决定人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害之所在。学院把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和平台建设作为强内涵、创特色、铸品牌的主要承载点,确立了“素养、素质、观念、技能四位一体、融合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响亮地提出了“走素养奠基、素质固本、观念立命、技能安身的人才培养之路”,创具有“特定素养、特殊素质、特新观念、特有技能”的应用创新型特色人才发展建设目标,将全面实施以人文与科技素质训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素质教育作为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先后开展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研究与实践”等一系列国、省和院级重点课题研究,创立了“训育结合,以训为主”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创构了“训育队伍专业化”、“课程建设通识化”、“基地建设现代化”、“活动建设品牌化”的“四化一体”素质训育体系和“学校考核为本位”、“家长考核为辅位”、“第三方考核为主位”的“三位一体”素质考核评价等两大体系,从顶层设计入手,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大规模、大集成、大育人”的新理念,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观念理念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量,以平台建设为基础,通过建设思德、文化、艺术、心理、科学素质、质量检测等6大体系45个平台,构建和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目标方向内容体系问题;从训育方法途径着眼,探索“训育结合,以训为主”的训育模式,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问题;从质量考核方面着力,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训育监控测评体系,制订学生综合素质监控测评标准,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质量效果问题。在“理念设计、系统建设、服务面向、训育手段、质量监测”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目前,学院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日益浓郁,报考率、报到率和就业率连攀新高,充分展示出了综合素质训育的特色和优势,引领推动着学院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4 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

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既是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需要,也是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常常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深入,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没能找准行业企业的兴奋点。企业要发展,人力、智力是关键。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瞄准这个关键,对接行企,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创新了方式手段,凸显了特色和亮点。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手段,破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难题。一方面,学院立足于“理实融合、学做一体、校企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引领下,引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元素,确立了“课程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任务化”、“技能训练标准化”、“实训项目生产化”、“顶岗实习岗位化”、“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六化一体”教学改革理念,使学生毕业与就业上岗实现无缝对接,为企业减省了“导引”、“培训”等诸多环节。另一方面立足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于2013年开始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推行“小学期制”,把传统固有的“三年六学期制”改为“三年八学期制”,使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更灵活、更实效,同时,还在客观上解决了企业阶段性用工难题。

二是发挥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职能,面向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职教师资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培养服务,破解行企培训零散、师资不足等难题。

三是对口组建技术服务团队,联合行企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破解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瓶颈。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是企业的又一个兴奋点,但由于“三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技术水平不高,研发能力不强等原因,行业企业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影响到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学院紧紧抓住这个兴奋点,按门类、分专业组建行企技术服务团队,通过立制度、建机制、强措施等多种方式,激励服务团队,对接行企、跟踪趋势,千方百计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高更优的技术服务。

四是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二线工厂”,破解行业企业多向投入,重复浪费的困扰。学院在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践实训功能前提下,积极拓展其使用效能,引进汽车装配和数控加工生产线2条,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把它打造成相关企业的“二线工厂”,集中批量承接企业产品加工业务,切实解决了单个企业购买大宗设备实力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

五是创构体系搭平台,畅通校企合作路径渠道,破解行业企业渠道不通,交流不畅的苦恼。学院依托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着力构建了终身学习教育和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一平台,两体系,四系统”建设,搭建了终身教育与服务平台,推进了终身学习教育和社会服务两大体系建设,建构了与中职高职(含应用型本科)、成人普通、职前职后、学历非学历、行业企业、学校社会教育需求同步、开放式的中高职教育教学内容衔接转换系统、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系统、职业技能考核评审鉴定系统、校企合作办学社会服务体系和平台。通过系统平台,自2012年以来,先后吸引37家行业企业及部分地方政府共同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校企研发合作协议》,为政行企校深度合作发展,为学习型组织和社会建构,为学院全方位现代化高水平服务社会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开创了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

5 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

质量是生命,质量是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质量建设放在首位,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本点,以监控测评体系构建为提升点,着力建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了“内方外圆”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和质量检测平台。学院参照国际I S O9000质量认证模式,广泛吸收容纳行企、社会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了院系两级教学监评督导队伍;先后制订完善了覆盖专业、课程、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分级测试、毕业生质量等教育教学各环节标准150余个;新建信息化教学过程监测系统和质量监控平台各1个,组织编制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人才培养质量检测标准汇编》,以这些定性定量结合、以定量刚性为主的标准作为“内方”的基本构成元素,把质量标准固化下来,作为学院教育教学的根本标准和育人指南,基本形成了“评价有标准,行事有制度,监评有队伍,管理有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把每年4月确定为教学质量月,大力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评比活动,把质量检测活动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加大督导监管力度,把好育人质量关。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把政府、行企、家庭、专业评价公司以定性为主的相应评价指标作为“外圆”的基本要素,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测评,不断丰富完善质量标准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具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3]。

[1]戎辉.论非中心城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9).

[2]刘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院“321”工程建设为例[J].职业时空,2012,(12).

[3]刘进,廖策权.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的特色创新与突破[M].北京:中国教育报,201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novation Route for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Non-center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U Jin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uining Sichuan 629000)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a good study environment, and a good study environment need the innovation in system and mechanis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with the weakness of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non-center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monly concern on how to find a new route to run colleges and how to innovate and make a breakthrough. By analyzing the innovation route and practice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he paper provides examples and guidance for other non-center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on-centered Cities; Innovation Route for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G710

A

1672-2094(2014)06-0118-03

责任编辑:邓荣华

2014-10-10

本文系四川省政府立项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编号:511102009,负责人:王金星教授)和遂宁市横向科研科研课题《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3H S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 进(1968-),男,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科技训育中心副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及职业就业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校企素质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学院掠影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校企合作五反思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