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平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设计艺术系,四川 成都 610091)
提升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
——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
陈利平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设计艺术系,四川 成都 61009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增,企业的目光从“学历”到“能力”转变,由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向全能复合型人才转变。近十年来,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人才不断涌现,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文针对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从思想道德品质、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实干和吃苦精神、抗压能力、心态调适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探讨,并提出了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的相关策略。
艺术设计;就业力;提升;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增。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美文化,要求对传统设计有所突破和创新,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目光从“学历”到“能力”转变,由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向全能复合型人才转变。近十年来,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人才不断涌现,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自1994年开设艺术专业以来,本着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紧跟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按照“项目+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众多的艺术设计人才,早年毕业的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骨干和领军人物,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和好评。但在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学生就业力不足,就业竞争力弱的现象。加强和提升学生就业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充分就业已成为学生培养当务之急。
“就业力”(employability)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英国,主要指个人受雇佣的潜能,英国提高学生就业力合作组织(ESECT)将就业力定义为“一个组织使人更好的就业并能使他们成功的胜任所选择的职业的能力,包括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质”。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也是一个学生的综合实力,它的核心包括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大学生就业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应变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其内在结构是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构成的[2];就业力不仅包括基础知识、还包括职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抗压能力、积极的心态等综合能力,不单单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应该是包括保持持续工作、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3]。
综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就是大学生在职场中表现出的职业核心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力应当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想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实干和吃苦精神、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
2.1只重专业技能,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多数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习惯较差,加之学习这类课程较为吃力或者不感兴趣,思想上就容易怱视文化基础课,他们认为相关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不重要,只要能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可以了。在学习新知识上不积极主动,甚至产生自卑、抱怨、厌倦等情绪。然而作为艺术类学生在面对多元的文化层次对艺术的需求时,特别是要把文化精髓融入设计当中时,他们怱略了人的文化心理对人的精神和审美有着全面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创作的领悟和表现,从而遏制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作品向精品发展。在有些需要用文字来表达创作意图时,也很难用艺术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艺术设计学生知识片面,往往在民俗学、心理学、传播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知识普遍存在盲点现象,所以在工作岗位上感到难以完全胜任相关的艺术创作工作,这就遏制了其在工作岗位中晋升的发展空间,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无法顺利实现。
2.2专业基础不牢,就业能力准备不足
对于艺术设计这一学科,如果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那么今后学生们的设计能力会受制约。我们通过对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了解发现,在进入高校前,大部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绘画方面只有几个月速成期,学生们只是感性地认为艺术设计就是绘画。从专业老师处了解到有一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完全具备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不懂设计承载的内涵。对产品的设计仍滞留在模仿或固定设计要求上,缺乏创新思维;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艺术专业学生在能力方面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通过我们的调查访问发现,虽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但艺术设计学生忽视了对各种就业能力的培养,如表达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表现明显欠缺。在实际工作岗位当中,艺术设计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但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事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仍有不知所措的现象。
2.3自我期望较高,心理抗挫能力差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评价较高,自我定位较高。无论在大学生活学习还是步入职场中,许多艺术设计学生往往表现为对工作热情有余,能力不足;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愿做。他们不能正确客观认识自已,不能摆正自已的位置,当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时,他们就开始怀疑自已,从而开始产生厌倦、迷茫、焦虑等情绪,不善于调适、不注重完善自已。面对突发情况,经常措手不及,不知怎么解决。遇有挫折,一些学生表现为心理承受力低,甚至逃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容易在职场中败阵下来,进而阻碍了职场的发展空间。
2.4创新意识不够
艺术是创作,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必须具备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勇于开拓的思维意识,要有构想的灵感,要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它要求艺术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应具备新颖的表现手法、表现方式。
但在现实中,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发展。他们习惯了定势的创作模式,固化的创作理念,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缺乏新颖,作品过于模仿,无独特之处。
3.1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职业精神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企业界人士非常重视的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工作作为事业,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得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6]针对90后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高职院校应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职业指导课程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课外时间通过举办职场成功人士报告会、校友访谈活动、专题讲座报告等,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教师要在课内外都要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并随时督促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学生养成“爱学、乐业、敬业”的好习惯。
3.2夯实基础知识、强化实践与实训
针对高职艺术学生文化知识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调整,使课程建设与市场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主动开设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课,拓宽知识的广度和宽度,要让学生对其知识进行储备。
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高职艺术学生上应加大实训课程,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行“项目+实习+就业”教学模式,并开设实训工作室、校企实训工厂和校企合作基地,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让学生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除了校内教学实践环节,学校还应该带学生走出校园,可以与合作单位进行合作,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找出自已各种能力的欠缺,从而培养且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3.3以第二课堂为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在第二课堂应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交际沟通能力、性格完善、心理素质等。
为了弥补艺术设计专业这方面能力的不足,高职院校要举办各种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自开办的环境艺术专业、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专业和影视动画以来,就把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措施一,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各种专业设计比赛以提升艺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科技文化节每年举办1次,各种比赛每学期可1-2次。艺术节主要包括:专业讲座、作品展示、现场设计、文艺演出等。每个专业围绕一个主题立体展示,要求学生全体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措施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团体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等,提升艺术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和和社会活动能力。艺术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均衡,各个学生在同一方面能力层面上也存在差异,但能力是可以通过一个平台锻炼得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职业生涯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文体活动、才艺展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提升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征文活动、科研论文等活动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创业大赛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工作室由专业教师引领学生研发新产品设计,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开发其创作潜能,通过建立CG协会,让全体学生参与,促进设计理念交流,寻找灵感,从而锻炼创新思维。
措施三,举办各类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游戏等活动,提升艺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职艺术学生在生活学习当中遇有困惑时不敢勇于面对自身存在的缺点,不积极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出现心理问题,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们能辩证看待挫折和困难,理性面对挫折与失败,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即意志坚定、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得到良性发展。
3.4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十分关注职业本身是否符合自身发展需要,但往往忽略了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相匹配。因此,职业指导教师要引导高职艺术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能力倾向、职业兴趣以及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等个人因素,同时必须考虑外界因素,经过综合权衡考虑,从而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已优势的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第一步。高职艺术学生可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和性格测试来进行自我认识,通过参加职业指导课、就业讲座、企业走访、校友访谈等了解行业发展及宏观就业形势,以便尽早确定自已的职业生涯方向及目标,并合理地制定出生涯路线来。
艺术设计专业前景广阔,但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上要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就业质量上出现滑坡现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未来职场空间的生存与晋升发展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即就业力,而就业力的提升取决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围绕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全面培养学生们的专业能力、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责任团队合作精神、实干和吃苦精神、抗压能力、积极的心态、应变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职场上的个人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院设计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与文献:
[1]雷培梁,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6).
[2]蒋红仁.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
[3]金勇.提升西部办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7).
[4]唐新华.逆商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力的和谐成长[J].现代教育管理,2009,(5).
[5]单娟,黄恒学,董青.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
[6]刘文娟,石朝晖.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卢秀峰.提高艺术院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因应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0).
责任编辑:邓荣华
G717
A
1672-2094(2014)06-0130-04
2014-09-15
本文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编号:13y k c02)阶段性研究。
陈利平(1973-),女,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设计艺术系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学生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