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研究

2014-04-10 10:09张婷婷
商洛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有效性管理工作

杨 灏,张婷婷

(西安工业大学 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32)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总体要求,明确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主线。高校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使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有效,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素质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是高校党组织的一项战略任务。考察国内学者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一是综合分析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对策;二是针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某一环节和方面进行研究;三是结合党的现阶段理论热点,对学生进行党的理论政策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学生党员教育的分析对策;四是从学生党建工作的过程入手,对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进行研究。以上研究为进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有力借鉴,但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本文在对经济转型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之上,对现阶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作出评价,分析当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根源,探讨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合理途径。

一、教育管理的有效性评价

在现阶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考量中,必然要回答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问题。首要包含着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这一实践活动结果的有效性评价,即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否培养出了合格的共产党员,是否培养出了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性的评判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便是这一工作结果的有效性,而对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追求,其落脚点也正在于这一工作结果的有效性。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结果的有效性,也应该关注这一结果对党和国家现实需求的满足度,关注这一工作与其结果效用性的确立之间的因果联系。在这一有效性评价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标准予以评判。

(一)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这一工作有效性的最终评判标准。现阶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基本可以实现,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有思想、讲政治、有专长的党员干部,大学生党员已经成为党员发展的“新鲜血液”和“主力军”。但同时应当看到,部分大学生党员思想达不到党的要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化思潮在大学生党员中普遍存在,党性教育未能植根于每个大学生党员心中,对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还不够彻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与党的要求程度还有距离。

(二)教育管理主客观的统一度

在考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时,主客观的统一度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统一。一方面对象主体的培养改造须符合这一工作的主观要求;另一方面对象主体的改造结果须保证其自身主客观的统一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须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党员符合党研究的要求,也要保证学生党员对党的主观认识与其自身的实践活动相统一。考察现阶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可以发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客观未能达到较高的统一度,主要表现在党员入党动机教育效果较差,部分扭曲甚至错误的入党动机未能有效纠正;一些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难以凸显;部分学生党员思想认识与其实践活动脱节,言行表达与其现实行动未能统一。

(三)教育管理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的契合度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目的和内容能否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广泛地接受、践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否真正有效,最终决定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与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是否契合,直接决定着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的——内容系统是否有实现性、有效性。纵观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可以看出,当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已经落后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较之于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速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已明显滞后,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新的科技变革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仍因循旧的思维与模式,与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各要素有较多冲突,致使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实现出现偏差。

从现阶段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评判标准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基本可以实现,但是这一工作在主客观的统一度和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的契合度两方面还有欠缺,说明当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须把握“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需要性”的原则,以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讲求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客观的统一性,并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水平相契合,最终保证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目标的完美实现。

二、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影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组织环节、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这些方面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实现产生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究其根源,主要含摄政治、经济、科技和观念四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的影响

政治方面表现在当前阶段社会生活中总体政治色彩较淡,政治敏感性减退,全民政治意识不强,高校政治教育地位不突出,导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在高校日常工作中重视度不够,政治理论学习质与量两方面均有欠缺,经常被知识性、技术性学习所冲击。

(二)经济方面的影响

经济方面表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西方价值观和自由主义思潮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进一步加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有所抬头。由于受市场利益的驱使,公民社会活动中经济利益的考量比重增加,经济浪潮进一步冲击校园文化,使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三)科技方面的影响

科技方面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造成冲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科技发展成果的利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新媒介、新技术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正面影响十分有限,而教育主体对科技的过分依赖和沉溺导致政治信仰的弱化,进而影响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四)观念方面的影响

观念方面表现在学生党员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工作成效未显,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仍延续旧的理念和方法,重视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未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渗透性教育、隐形教育的观念尚未被真正接受和采纳,教育的传统面具比比皆是。

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碰撞、渗透,给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冲击较大。加之学生党员年龄尚小,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锻炼机会,有些负面影响必然在学生党员的思想中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给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当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面临以下问题。

(一)学习形式单一和内容缺乏针对性

政治理论的学习是党员教育的基本要素和着力点,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学习中由于政治理论难点较多,理解不易,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导致政治理论的学习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较为突出,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知识性的学习,高校教育的政治性不强,总体政治意识较为淡薄,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有所欠缺。据安徽农业大学在对600名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党员反映学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以支部集中学习和民主生活会为主,注重文件、政策的宣讲和传达,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学习效果较差。组织大学生党员进行讨论时往往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理论支撑,讨论无重点、无深度,流于形式,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学生党员的学习浮于表面,单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新颖性、深刻性和先进性,导致学生党员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显,极大地影响党员教育的效果。

(二)再教育机制缺乏持续性

学生党员的教育应该涵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但是现阶段高校在党员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将工作重心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上,在积极分子培养阶段,党组织通过团员推优、专人考察、马列主义培训、党校学习等形式,对其进行层层考察和重点教育,而对预备党员的再教育和培养工作明显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得力[1]。预备党员的转正秉承无错误期满即可转正,对预备党员的培养学习没有更高要求,客观上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成为预备党员就是进了“保险箱”的思想,导致这部分学生“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成为预备党员之后思想松懈、动力不足、纪律散漫、学习下滑,甚至出现个别违纪现象。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大都以党支部为载体开展,考虑到教育教学实际,各高校党支部的建立一般以年级或者专业来划分,这就导致学生党支部过于强调专业或年级的归属,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支部间的沟通交流很少,对党员的教育过分的依赖上级党组织的安排,支部工作缺乏主动性,学生党支部工作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监督体制,学生党员党内民主权利意识淡薄,教育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三)主体地位缺失

随着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不少学生对党的认识不够深入,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物质社会的影响,对自身作为党员主体地位的认识存在偏差[2],错误的认为入党能带来利益或方便,扭曲了入党本应有的崇高信仰——坚信共产主义。一些大学生在入党前表现非常积极,尽心竭力为班集体和同学服务,特别是在党组织面前表现的尤为突出。但是入党后,甚至还是预备党员时,就经常不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会,觉得党课培训枯燥乏味,完成组织下达的任务都要一催再催。少数党员缺乏党员意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入党组织队伍后,思想松懈、政治觉悟不高,不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自身在纪律、学习、工作方面的表现放松了要求,未能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模范作用。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化,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不少学生在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3]。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尤其是不能将成材动机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振兴联系起来,一味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党的培养目标有明显差距。

四、教育管理有效性的途径

现阶段存在于学生党员教育中的这些问题具有深层次原因,只有深度剖析、全面考虑,才能更进一步加深认识,提出对策。一方面要讲求方法,把握规律,紧扣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目的,根据新情况,不断改革教育手段和方式,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另一方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必须紧扣时代主题,适应新时期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做到党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促进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提高。

(一)教育管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在进行学生党员教育的同时,必须结合高校实际,注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对党员的教育要涵盖党员培养的各个阶段,不断提高党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如:苏州大学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通过举行党内辩论赛、知识竞赛、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结合当前时政热点和学习实践活动重点,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加深对党的现阶段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平湖市用“微故事”讲党性,用党员“微故事”传播正能量。该市广陈镇各基层党组织每月会结合党员教育活动开展党员“微故事”交流点评,党员之间互相介绍交流,会后,再将党员“微故事”在党务公示栏上公示,并上传至党组织微博。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励故事中的人、写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更能让党更贴近群众,真切感受着党就在身边。

(二)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管理的推动作用

突出实践锻炼环节,丰富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活动载体。采取邀请老革命、老干部、模范党员作报告的形式,让广大学生党员与先进模范面对面交流学习,接受活生生的模范教育。通过参观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战史馆、革命烈士陵园等活动,让他们走近党史、了解党史、亲身感受党的发展历程中的艰难困苦,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通过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形式,整合校内外党建教育资源,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党员投身社会实践[4],从而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系学生第三党支部与西安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联系,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弘扬中国梦,我们在行动”地铁志愿者服务活动,该活动自开展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累计义务服务5000小时以上,使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党员深入社会,真切体验社会生活,体察民情,了解国情,拉近了与党、国家及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三)以新媒介和新技术促进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新媒介、新技术的发展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以互联网技术为表征的新技术革命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载体及方向[5],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微博、微信、飞信等新的通讯媒介在大学生中应用广泛。因此应该以校园网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信息、新媒介,建立健全党建教育网站,设置“红色网络”站点并由专人管理,通过“党建之家”“党员社区”“党建BBS”等形式,大力推进网络党建工作,使之成为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阵地。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建立党建QQ群、党员朋友圈等网络小环境,积极开展党组织与党员网上互动,为大学生党员提供一个可以互动交流和倾诉请教的途径,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次尝试将主题为“中国梦·青春的选择”的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在其官方微博、“联小络”微信平台发布相关事迹,校内外网络中反响热烈,网络浏览量超过2.2万人次。

(四)再教育与管理工作链条的完整性

党员教育和党性培养应该贯穿于一名合格党员的一生,必须覆盖党员发展和培养的各个阶段,然而现实工作中,普遍存在党员教育管理重心前移,重视党员发展而忽略入党后的再教育。针对当前党员发展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链条。

首先须从思想和工作中切实重视入党后的党员再教育工作,认识到党员教育和党性锤炼是一个合格党员终其一生所应该从事的事业,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几次党课和民主生活会就能解决的问题,高校在制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纲领性文件和指导原则时,应对这一环节从理论高度予以重视;其次必须使入党后的再教育工作制度化,按照各个高校实际,结合当代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制定合理完善的入党再教育工作制度,做到思想上重视、有组织原则、有制度保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党员入党再教育的长期性;再次必须完善预备党员退出机制,对于在预备考察期表现不好、接受教育不积极、党性培养不合格的预备党员,要取消资格,重新考察培养;最后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确定为预备党员的学生建立档案,指定专人负责,对考察期内的教育培养工作和预备党员的实际表现,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做到对党员发展工作严格监督,积极纠偏,合理改进,促使党员发展工作有序、高效运行,保证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链条的完整性。

[1]林佩云.发挥大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6-37.

[2]王 荣,李斌雄.论学生党员教育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14-17.

[3]张瑜.“90后”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现状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2):46.

[4]黄家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J].前言,2013(20):32.

[5]李 敏.多元、互动、沟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走向[J].前言,2013(20):22.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有效性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