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心态研究综述

2014-04-10 03:26陈宇波欧美强
实事求是 2014年2期
关键词:心态

陈宇波 欧美强

(1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 2攀枝花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心态的塑造。2011年3月,社会心态的培育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反映出我们党和政府对于塑造、培育社会心态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社会心态的研究投以极大的关注,产生了大量的相关论著。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中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以期推动社会心态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一、社会心态的内涵

对于社会心态内涵的认识,学术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俊秀认为,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1]而李霓则指出,社会心态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是指在同样社会环境下生存的社会民众成员对现实社会存在的普遍心理反应、心理感受和心理评价。[2]马广海则认为,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3]孙伟平提出,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态势或倾向,是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并内化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精神状态,是指以社会情绪情感、社会态度、社会风气等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因素。[4]王小卫认为,社会心态是通过社会舆论、话语系统、社会风尚和社会习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整体意识。[5]

社会心态属于较感性的层面,是表层化的情绪特征,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当中。[6](P216)从以上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来看,学者们的研究并非以单维度的视角出现,他们多是从社会心理、行为模式、整体意识等方面作出理解和判断。这反映了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下,社会心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二、社会心态的特点

张莉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的特点概括为:从过去(社会转型初期)的无序向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过去简单的两极性逐渐向复杂的多向性方向发展;从过去的非道德性因素逐渐向道德性方向发展;从过去浮躁的、非理性逐渐向冷静的、理性化方向发展;从过去的不成熟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7]

谢晓娟认为,社会心态具有时代和民族特性与发散性特征,从表现形式上说,往往以情绪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从主体上来说,往往是群体性的社会态度。从形成的角度看,一般来说是自发形成的,可能与社会主流心态相吻合,也可能与社会主流心态相背离,甚至是截然相反,从而与社会主流心态构成矛盾。[8]薛洪则认为,我国社会心态状况具有积极社会心态与消极社会心态交织增长;社会心态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多种多样;社会心态的调控疏导难度不断加大等特点。[9]

冯婷指出,社会心态具有群众性、整体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社会心态一方面不能脱离个体心态而独立存在,它必然镶嵌、渗透并活动于个体心态中;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个体心态的简单集合,不能还原为个体心态,而具有超越于个体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并影响制约着个体心态的走向动态。[10]

孙伟平认为,社会心态具有从众性、模仿性等特点。在一定社会组织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心态往往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往往表现出一种从众或“随大流”情形。特别是当一定组织内存在极具影响力的权威时,权威的意见、态度和感情常常对该组织的成员产生示范和引导作用,为他们所重视和模仿。[4]

总的说来,学者们对于社会心态的特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然而,这些描述更多地侧重于自身研究方向,对于不同领域相互之间的联系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展现不同特点的丰富色彩和鲜明个性。

三、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

对于当前社会心态的表现,王俊秀从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社会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社会支持感、社会尊重与认同、社会信任、社会情绪等方面入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翔实的数据分析对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给予了最真切的回应。[1]然而,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王小卫认为,社会心态呈现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态势。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积极进取与消极懈怠并存;积极参与与消极冷漠并存;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并存;特殊信任度高与普遍信任危机并存。[5]贾书明也着重分析了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的主要表现。如失衡与迷茫;浮躁和盲从;不安全感和怀旧心态;心理矛盾与评判标准的二元化。[11]马广海则透过群体性事件来审视转型期的社会心态。一是由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不公正所导致的失衡心态。二是基于阶层分化的社会冲突意识和对立情绪。三是因政府部门公信力下降而产生的社会信任缺失。[12]马秀恰认为,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有时人会产生出一种弱者心态。这种心态主要表现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内耗;小人勾当;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对人的整个精神状态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13]

徐丹以微博中的公众表达与社会心态的互动分析为题,认为当下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微博平台为公民的意见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社会心态的引导提出了严峻考验。公众的社会心态表现为,反应更加深层化;形态更加复杂化;冲突双向发展;失衡不断放大。[14]傅金珍对当今社会心态失衡的表现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因焦虑心理而引发的失意、迷茫、怨气、谩骂心态。二是因非理性情绪滋生、蔓延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异向行为。三是浮躁、急功近利心理而引发的不适应感、不耐烦、紧绷心态。四是因归属感、稳定感和公平感迷茫而引发和蔓延的弱势心态。[15]

夏学銮指出,在当下中国,社会心态受到市场交易法则的消极影响,多表现为它的负面形态。为此,有八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研究、引导、化解。主要表现为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16]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郑权认为,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充足的智力支持,也更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健康的社会心态。这种健康和谐的心态应包括:尊重平等;客观公正;诚信友爱;大度宽容;谦虚乐观;淡泊节制;自强不息。[17]

四、影响社会心态的因素

邱吉等人认为,社会心态有其特有的发生发展规律。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之中,个人心态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并随着社会事务变化而不断滋生、衍化、嬗变。社会心态是个体无数力量相互交错、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和处理社会心态,既要密切关注个体的深层动机和愿望要求,又要密切关注个人动机和愿望所形成的“集合”和“力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社会心态。否则,便可能导致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偏颇结论。[18]

孙伟平认为,影响社会心态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以及主体自身的因素等,都对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变化具有不尽相同的影响和作用。[4]

社会心态的一切丰富呈现与革故鼎新,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是生产力不断变化和一切社会关系不停顿地调整的结果。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必然导致相应的社会心态。不同的社会组织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利益和需要不同,组织原则和行为规范不同,这些都必然反映到其成员的社会心态上来。[4]

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心态具有引导、定向、升华的作用。在当今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都在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对人们的社会心态施加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清除消极影响,把社会心态中所反映的积极内容,逐步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使之对社会发生明确、自觉的引导、促进作用。人是文化的动物,而一定的文化一旦形成传统,成为影响、制约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并积淀在每一代人的心理深层之中,从而时时刻刻、有意无意地对人们的心态产生影响。[4]

社会是由具体的历史的人来组成的,社会生活是靠人们自己的活动来实现的。而生活实践中的人即社会主体自身也是由各种自然的、社会的因素构成的实体,他们以一定的社会角色积极地、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客体。因此,社会主体自身的状况如生理因素、知识和经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会对社会心态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人们的需要、欲望、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也可能或潜或显、或深或浅地左右、影响人们的社会心态。[4]

对于社会不良心态产生的原因,赵芳认为,这是由于忽视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指导作用;全球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制度的缺失;道德信仰危机出现;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19]邱吉等人则认为社会负向心态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主要是: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会激化和恶化社会心态;城市化所导致的较大规模人群流动,会造成混乱心态;人的需求层次的非线性波动,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焦虑心态;丑恶现象和腐败行为的存在,引发了人们的抵触心态;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新型媒体的快速传播,在民间衍生出了浓重的“嘻哈”文化和“解构”心态。[18]

五、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途径

李霓认为,从执政党的角度,将社会心态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体建设的完整架构,将社会心态建设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目标之一,需要做到民生是万事之首,公正是民心所向,文化建设是引领,自我和谐是追求,积极构建社会成员诉求表达的渠道,促进社会困难群体形成自尊自信、奋发有为、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2]马向真认为,和谐心态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或者说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面反映与建构,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微观层面的心态建设主要指社会个体的和谐心态建设。实现个体的自我和谐,首先要认识与接纳自己,确保自我认识现实而客观,这是形成良好自我的一个基础。还要学会调节自我,克服自我同一性危机,健全人格。中观层面的心态建设主要指群体的心态和谐。要注重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和理顺,重点要建立起公正、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谐心态的宏观建设强调的重点在于国家宏观的调控与政府决策。包含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加强制度保障和促进社会公正。[20]

沈杰强调,应从制度安排、工作机制和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努力创造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环境条件因素。一是着力解决可能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二是完善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三是塑造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刚性机制与柔性机制。四是在社会多个层面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机制。五是通过社会文化创新,营造感受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21]

王俊秀则基于对目前社会心态特点的分析和存在问题的判断,提出了社会政策层面的建议。强调民生工作既要满足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视其社会性需求;建立制度层面的社会信任机制,摆脱社会信任困境;保障中低社会阶层的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用社会公平淡化阶层意识;关注社会情绪,消解负向情绪,积聚情感正能量;从建立共享的价值观开始,逐步建立社会共识。[1]

刘艳萍特别从增强民众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认同这个方面入手,提出建构和谐社会心态并不是要回到改革开放之前整个社会心态的高度统一,而是指在社会各阶层社会心理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社会的价值认同。而增强社会认同的关键是实现社会利益的重新整合。没有社会利益的有效整合,就没有社会心理的有效整合,没有社会心理的有效整合,又何谈社会共识与社会认同的建构。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使普通民众在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自身利益的极大满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和谐社会心态的构建。[22]

邱吉等人认为,应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心理疏导为基点,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一方面,在社会(组织)调节上进行宏观调节。要健全制度生成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调节社会心态;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党心赢得民心;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社会心态调节网络。另一方面,提升个人修养,注重个体自我心态调节。加强心理认知调节,确立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加强心理情感调节,确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心理品性调节,确立开放包容的乐观心态。[18]

六、结语

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里,可以说,社会心态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观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心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和构建途径等几个方面。总体而言,这些学术成果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框架。对如何进一步就社会心态作出自己更简明扼要的提炼,如何进一步探究其内在逻辑关系,如何进一步发挥和谐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有关社会心态的研究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一是在研究对象方面。例如,社会心态的概念是否可以运用多学科知识而加以提炼;社会心态的特征是否可以不囿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而加以拓展;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是否可以不限于对不良心态的着重研究,而对其正面表现也加以积极关注等等。二是在研究方法方面,应重视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多采用社会学、心理学中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可以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方法以及系统研究的方法等等。三是加强比较研究,可以对社会心态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例如,可以对西方国家社会心态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认真反思和总结,从中吸取鲜活经验,为我所用。

[1]王俊秀.关注社会情绪,促进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2012~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J].民主与科学,2013(01).

[2]李霓.从执政党执政视角直面社会心态建设[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5).

[3]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2008(10).

[4]孙伟平.论影响社会心态的诸因素[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5]王小卫.从当前中国社会心态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J].社科纵横,2012(08).

[6]沈杰.现代化起飞阶段的中国——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张莉.略论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J].理论导刊,2012(06).

[8]谢晓娟.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良好社会心态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1).

[9]薛洪.重视将社会心态的培育纳入社会建设的视野[J].唯实·现代管理,2012(01).

[10]冯婷.核心价值观建设与社会心态调适[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05).

[11]贾书明.论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的有效疏导[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

[12]马广海.从群体性事件看转型期社会心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13]马秀恰.和谐社会弱者心态及其调适[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14]徐丹.微博中的公众表达与社会心态的互动分析[J].东南传播,2012(05).

[15]傅金珍.社会心态失衡与治理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11).

[16]夏学銮.微博中的公众表达与社会心态的互动分析[J].金融博览,2011(06).

[17]郑权.和谐心态是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06).

[18]邱吉,孙树平,周怀红.当前社会心态的考察分析与实践引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2).

[19]赵芳.当前不良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1).

[20]马向真.和谐心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础[J].学术交流,2007(09).

[21]沈杰.当前时期我国的社会心态[J].北京观察,2008(02).

[22]刘艳萍.从社会心态变化看民众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认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猜你喜欢
心态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0”心态,“1”状态
好心态帮您度过手术期
余男:女主角就是一种心态
偏科首先偏的是心态
还是“看掐架”心态
真正的挑战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