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静
( 重庆市工业学校,重庆 400000 )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创新研究
赵秋静
( 重庆市工业学校,重庆 400000 )
以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探究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第一产业(特色农业)的延伸、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渗透(乡村旅游);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第二产业的重组及第二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工业旅游);绿色生态基础之上的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分区”对策。旨在解决以“生态”和“绿色”为背景下的该区域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功能配置最优化的战略构想。
渝东南;产业融合;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对策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包括黔江区和石柱、彭水、酉阳、秀山及武隆县。这几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拥有风景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多彩的民俗文化,发展有“无烟工业”之称的旅游业是该区域绿色崛起的有力途径之一。此外该区域还有诸如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矿业等。可见,第一、二、三产业在本区域内的相互融合在该区内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随着功能区的定位,其“绿色”和“生态”作为所有产业发展的基础,故在其产业延伸、渗透、重组产业融合链条上我们都应重新思考,以避免以“绿色”和“生态”为前提下的产业融合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本文指的产业融合是使现有区域间和产业间资源重新整合配置,或延伸,或渗透,或重组。通过价值链条上的诸多环节产生多层次融合,达到产业间、地域间、技术间、资源间的延伸,互补,互替和重设[2]。下面就以“绿色”和“生态”为前提对该区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些许创新性思考。
(一)第一产业(特色农业)的融合,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
渝东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分布广阔,发展传统农业不甚理想。发展特色农业是结合该区自然资源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带,使其有生态和经济价值,以促进渝东南地区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1.第一产业(特色农业)的延伸
现阶段,渝东南地区的药材、烤烟、畜牧、优质粮油等四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已初步成形,同时也大力培育了蚕桑、蔬菜、水果、茶叶、劳务等特色产业。其产业链条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已开发出一批链条完整的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链条,初步具备了产供销、贸工农一体的发展模式[3]。如秀山县金银花基地面积达5 267hm2,涉及全县31个乡镇、134个村,带动农户5.4万户;依托红星公司试制了金银花露、金银花糖浆、金银花胶囊、金银花酒等深加工产品[4]。
2.第一产业(特色农业)与第三产业(旅游业)的相互渗透(乡村旅游)
新型的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促成了乡村旅游。它将新型农业业态(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转变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农业园区、农产品、手工艺品加工和农家乐,为农民创收,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同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行业的发展,也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的附加效益,实现二者的双赢。
3.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实例构想
根据特色农业中的高山蔬菜基地,设计“外婆家的生态菜园”,以展示旅游者追寻的原生态食材和具有科技性、科普性和观光性的旅游业态。第一,在“外婆家的菜园”内种植具有高山特色的蔬菜,为“外婆家的菜园“延伸品“外婆家菜馆”提供原生态食材。这一功能的实现正好迎合了当今旅游者追寻零污染、低碳化的消费偏好;第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菜园设计把“外婆家的菜园”开发成为旅游者提供认识农业生产,科普农业知识和欣赏田园美景的旅游业态。“外婆家的菜园”和“外婆家菜馆”除本身对旅游者具有较高的观赏学习价值外,也可大力增加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大大提升进驻企业的美誉度。
(二)第二产业的融合,是青山绿水的保障
从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态”处于发展武陵山绿色经济中的首要位置上。这里我们所说的第二产业,是不破坏、不污染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为主的工业。
1.第二产业的重组
矿业曾一度是渝东南各区县的重点产业。但它对环境的破坏却是永久性和不可逆转的。我们应摈弃破坏环境的重工业,转而考虑以中心城镇为集聚辐射点,发展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天燃气管网、火电工程、清洁能源、工业服务等产业。
2.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旅游业)的融合(工业旅游)
特色产业为主的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促成了工业旅游。它将特色工业产品、生产流水线与厂房转变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通过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成品加工、流水线展示,提升工业附加值,实现二者的双赢。
3.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旅游业)融合的实例构想
根据石柱的药业企业。设计“黄连有点甜”项目,主要为旅游者展现黄连栽种、田间管理、加工、提取等环节,满足旅游者“看”的欲望。同时,强化石柱是“黄连之乡”,根蒂地方品牌。首先,在“黄连有点苦”种植基地种植黄连为延伸品“黄连有点甜”提供原生药源。以此让旅游者认识石柱黄连药源的原生性;其次,游客参观黄连的加工和提取车间,让游客了解其制作过程,为游客解惑;最后,在制药车间外设立“黄连有点甜”的现场展示厅和购买场所。在此,为游客展示黄连的性状、显微、理化鉴别。同时,也让游客尝试鉴别与互相交流。
(三)民俗文化与第三产业(旅游业)的融合
渝东南地区境内土家族、苗族村寨众多,其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摆手舞、花鼓、花灯)等民俗活动都根值于此。基于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结合渝东南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既能促进渝东南经济发展,又能有效保护好传统民族文化
1.基于“分区”发展的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
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是以原生态民俗文化为载体,让旅游者在游览美丽风景的过程中体验当地民风民俗,以达到“入乡随俗”的共乐,共享状态。但是,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重中之重在于生态。如果大量旅游者都前来感受“入乡随俗”,势必原住居民的生活环境会大受影响,原生的民风民俗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基于此,渝东南生态区可尝试以“分区”的途径,来发展民俗文化游。“分区”即把该旅游大区分为展示区、同化区和保护区。同化区和保护区的原生性需要展示区在经济上提供动力支持;保护区则肩负着民风民俗的原生传承,通过发展绿色产业为展示区和同化区提供绿色资源支撑。
(1)展示区的集中呈现
展示区是传统民俗文化产品的集中缩影和载体。它能够在短时间和相对集中的区域空间内让游客知晓和感受这一区域的民俗文化。它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会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民风民俗,并能产生较直接的经济效益。缺点则是传统民俗文化在展示区里容易受到市场化影响,进而发生改变。如“印象武隆”,它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让我们感受到了“峡江号子”、“哭嫁”、“火锅文化”等民俗文化,但也不可否认的是,某些民俗文化也在舞台化的表演需要中其原生性与秉真性大打折扣。
(2)同化区的秉真融入
同化区是原住居民完全保留自己的民俗文化,并在该区域内形成了住宿、购物等产业链条。旅游者在同化区内能够感受到原生的民族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制作等。同化区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发展旅游业,民族文化能够得到全面的保护,同时也能通过同化性吸引游客前来,直接创造经济收益。其缺点在于:过多的游客涌入将会对该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及原住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如龚滩古镇,现今保留了150余堵别具一格的封火墙、200多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50多座形态各异的吊脚楼、其土家摆手舞、马马灯、哭嫁、孟兰节放河灯、元宵闹花灯也一同在旅游发展中被很好地传承和保护,游客在此能很真切地感受到古镇原貌及民俗文化[5]。但每逢节假日、黄金周,小镇的静谧随着游人的接踵而至而发生变化。
(3)保护区的共融发展
保护区,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原生民族文化资源,其商业性开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此区域内,提高原住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才能为展示区和同化区提供绿色支持体系,才能共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分区”的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融合实例
目前,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内聚集苗族和土家族,其民族民俗文化保存完好。但各区县在民族民俗文化展示中各自为政,不够精和细,其展示区、同化区、保护区无序且混同。各区县应资源联合,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以旅游集散中心黔江区和武隆县作为民俗文化展示区的示范区域,可开发实景舞台剧、旅游线路中穿插民俗活动的旅游产品等进行展示,以助推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再以区域内各景区为依托,设立同化区。如秀山边城、龚滩古镇、仙女山度假小镇等即可成为观光旅游产品也可成为借助各区域内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出深度休闲型旅游产品。在区域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的基础上,各景区景点可结合地域特点,进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营销。区域内民俗文化旅游的展示区、同化区和保护区的设立,并不是简单地以行政区划来划分,它应整合区域资源,以品牌营销和产品营销为手段,以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执行。
[1]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域的意见[Z].渝委发〔2013〕14号.
[2]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效应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4):70-73.
[3]杨双.渝东南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7):17~18.
[4]袁昌定,黎莉莉.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6).
[5]黄葵,李庆.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渝东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3):198-199.
(责任编辑:张东生)
Innovation Research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in Southeast Chongq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ZHAO Qiu-jing
( Chongqing City Industrial School, Chongqing 400000, China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zone in Southeast Chongqing from the industry perspective.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opics: the fusion of extension of the first industry,permeability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green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cond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fusion of the second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and green ecological based on folk culture tourism "partition" countermeasures. The purpose is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and "green"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gional maximum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functional configuration optimization in the area.
southeast area of Chongqing;industry fusion;rural tourism;industrial tourism;countermeasures
2014-09-17
赵秋静(1982-),女,重庆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旅行社与景区经营管理。
F062.2
A
1671-4385(2014)06-0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