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福建 福州 350001)
政治
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主体意蕴
周前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福建 福州 350001)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主体的角度而言,就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自信,反对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坚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坚持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反对照抄别国发展道路或模式;坚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反对任何割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企图。只有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及党与人民的血肉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有动力之源、信心之本、活力之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主体意蕴
十八大以来,学界掀起了研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热潮,内容涵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内涵,增强自信的原因、依据和意义,以及如何增强自信等方面,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人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都是十分有益的。然而,任何一种理论及其实践都是人表达自己利益和诉求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对它的研究必然要追问其背后的主体因素:谁创造的?依靠谁?体现和为了谁的利益?这意味着如果忽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背后的主体意涵,是很难把握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部意义的。因此有必要从主体的角度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论内涵,把这种自信转化为对其创造主体的信心和信任——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自信、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自信。惟其如此,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党和人民长期不懈奋斗所取得的成果,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首先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自信。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始终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相继取得了革命、改造、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把一个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强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了一条科学和现实的途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这是中国人民从近现代史中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和切身感受,也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的缘由。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自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首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力量的确信、对自己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肯定、对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积极评价,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决心和信心。这种信心使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己的信仰和选择不动摇,又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和实践,能够依据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建国初期,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以毛泽东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展现了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毛泽东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苦困难,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并说:“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1](P554)这一掷地有声的宣言就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自信的表达。正是凭着这种自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后来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真正走出了苏联模式,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样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指引中国人民21世纪奋斗的旗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抓紧战略机遇期,适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历史水平。这样,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不断接力,历经革命、改造、建设和改革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懈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到今天已经基本成熟。这是共产党对自身自信的最根本因素和底气所在。
二是中国人民对共产党的自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当然的领导者。众所周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的目标。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尽管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有些人还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却都失败了。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前途、依靠力量等问题,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最终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在此基础上,我们党郑重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勾画了清晰的蓝图。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P16)而这种自信对中国人民而言,首先是坚信中国共产党谋划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其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者、规划者、鼓动者的地位是在人民的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巩固的。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直到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通过成功地领导中国的革命、改造、建设和改革,用铁的事实向全国人民证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无比正确的,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划者、引领者、鼓动者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次,中国共产党才是人民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者和维护者。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本质上就是实现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因为无论就其本质和核心,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还是依靠力量而言,都是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能否得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实现为轴心而展开的。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和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这些原则的典型表述。最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创造力、人民性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创新理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3](P143)中国人民相信党、服从党的领导,愿意跟党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根本保障。可见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信心,就是坚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中国共产党指引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句话,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的指导,避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条新的现代化道路,需要勇气,更需要信心。“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4][P3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力和领导力的产物,也是其勇气和信心的证明。
当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相信党的领导及其指引的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为此,要反对妖魔化和虚无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图谋,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坚持“两个互不否定”;需要在实践中反对全盘西化的图谋,反对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冲击和干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建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基本制度,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僵化思想,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既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5](P104)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依赖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而且从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人民群众追求民族复兴和个人幸福的不懈奋斗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说,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来源于人民群众,属于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这决定了人民群众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主体、利益主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需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中,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始终坚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为了人民。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的体现,更是对中华民族未来光明前途的期许和确信。“一个民族要树立自身的民族自信心,还必须拥有对于本民族进一步生存和发展能力以及光辉前景的确信。”[6]这种确信和信心使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创造了中华民族崛起中的辉煌,也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民族自信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极其丰富的优秀思想,显示出卓越的民族智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起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绩,为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解决好自身发展中的一切问题,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根据民族特点创立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再次,中华民族具有无穷的创造力,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即使是近代中国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国人民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困境。最后,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造的民族。佛教在中国被儒家迅速同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迅速中国化,都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屹立不倒的秘密之所在。因此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民族传统的继承和肯定,也是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不竭力量之源。正是看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中国共产党才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和领导者。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来看,对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信心也有充分的依据。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7](P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自己幸福生活的过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就是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勇于改革创新的创造力,充分相信人民克服、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国人的事要自己干,相信自己。”[8](P525)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做法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从安徽小岗村开始的包产到户演变而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改革开放,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形成全方位的开发格局,从公有制一统天下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正如邓小平所言:“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4][P382]再次,人民群众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制度完善和道路形成。邓小平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9](P323)这话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最后,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人民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生命力植根于人民,也只有依靠人民、服务于人民才能获得自己存在的依据、发展的源泉、成功的保证。因此,坚持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自信,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民族特点选择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应有之意。
当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相信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其中最核心的要求是坚持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民族特点的发展道路。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学习别国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解决中国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反对外来干涉,尤其要反对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反对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坚持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和在实践中寻找建设现代化的方式和途径。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现实也要求我们在坚持独立自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同时,也要充分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走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对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党群关系的好坏始终是决定中国共产党命运的关键问题,也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核心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0]这话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更是中国人民的事业。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休戚与共的命运的写照,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关系的确认。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利用每一分钟争取最大多数群众”。[8](P525)如果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反过来,离开了人民群众,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因素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团结奋进的旗帜。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11](P3)这种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关系决定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不断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9](PP218~219]另一方面,近代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的人民群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如果说没有人民群众的中国共产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没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则只是一盘散沙,其创造力和智慧无从表现和发挥。因此,对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自信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应有之义。
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首先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共产党并不谋求自己的私利,它所谋求的只是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全民族的利益,劳苦大众的利益。”[8](681)“共产党决不将自己的观点束缚于一阶级与一时的利益上面,而是十分热情地关心全国全民族的利害,并且关心其永久的利害。”[8](P658)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先锋队,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其次,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表现在它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先进理论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其三,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把自己定位为人民的政党。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如果不向群众学习,而是自作聪明地从脑子里想出一套东西,或生硬地从历史经验与外国经验中搬运一套东西,来启发群众和指导群众,那一定是无用的。毛泽东也认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12](P115)因此,虚心向群众学习,在领导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始终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其不断取得成功的法宝。
同样,中国人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蹂躏、欺凌、掠夺把中国社会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发展,也不可能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这期间,虽然中华民族不屈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奋起反抗,其先进分子也一直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发展道路孜孜以求,但由于缺乏先进政党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回应历史提出的紧迫课题,最终都没有取得真正有效的成果。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指导中国先进分子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才得以改变,获得真正的独立自主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近代以来的奋斗历史告诉人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13]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了实践基础。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及其关系的自信。只有实现了这一转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有主体基础、活力之源、信心之基、力量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成为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实践主题而顺利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早日实现。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 秦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历史和现实依据[J].党建,2013(01).
[7]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 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R].人民日报,2013-01-06.
[11]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全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孙力.三个自信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篇章[J].探索与争鸣,2012(12).
责任编辑:哈丽云
D614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