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意蕴

2014-04-10 03:26:33王幸平
实事求是 2014年2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

王幸平

(潍坊学院思政部 山东 潍坊 261061)

哲学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意蕴

王幸平

(潍坊学院思政部 山东 潍坊 261061)

人们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克服了以本质主义、主客二分以及实体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在哲学上是对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变革,而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意义才体现了它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统一的社会现实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性以及未来社会的基础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社会意蕴

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体现为在现实的基础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对于旧唯物主义的克服,从而改变了传统哲学“解释世界”,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是“改造世界”。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性,仅仅在认识论意义以及哲学意义上来看待这种唯物主义还不足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因为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他经历了从青年黑格尔派思辨的唯心主义到一般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说明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更反映了他在政治及其革命道路的转变,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在社会意义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性就能从根本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传统哲学的终结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革命意义。

唯物主义经过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三个阶段。在朴素唯物主义中,人们总是把可感的外在的客观事物即一种具体的、实在事物如水、火、土、气等作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它的特点是把物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当作普遍统一的属性。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认识外在世界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所以人们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成果来认识外在世界从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就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坚持了传统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即物质性,这种物质性同样有具体性与实在性。所不同的是,这种物质性不再是直观的具体性与实在性,而是对外界事物本质特性的一种抽象,所以是一种“客观实在性”,它主要体现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即社会的物质性。从古代的世界起源本体论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转变到人类自身所存在和生活的社会世界。由于“否定了一切逻辑本体论”,[1](P360)马克思不再是哲学家而是革命家。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由于囿于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导致他们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而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变革。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变革表现在摒弃了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柏拉图把世界区分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认为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投影。从此现实活世界和理念世界之间的关系就成了西方哲学中一个纠缠不开的话题,怀特海认为两千来的西方哲学史就是对于柏拉图的注脚。西方形而上学经过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以及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对于世界的本源性以及统一性的追求即本体论和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辨性是形而上学两个基本特点。即使西方形而上学经过了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主体论,形而上学的特性并没有变化。尤其是到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创立了绝对精神哲学和庞大的辩证法体系。马克思在批判唯心主义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完成了对于传统形上学的变革。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再是传统哲学关于世界起源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物质观,而是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的活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再把人们的认识区分为非此即彼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是在历史发展以及实践活动过程中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表现它们相互之间的中介性。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物质观是对客观实在性进行科学抽象的哲学范畴,它克服了近代机械唯物论的科学实在性。人们总是在一定意义上把马克思称为科学家,其原因在于:一是近代科学发展推动了现代哲学在认识以及方法论上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达尔文进化论为马克思哲学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恩格斯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贡献和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规律相提并论,这导致人们把马克思的理论作为像达尔文进化学说一样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著作《资本论》,其依据主要是来自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等人的经济理论和大量研究数据。根据马克思理论的这一特点,人们往往把马克思看作科学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上来看,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存在着错误,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做的预言也没有实现。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经济学又被排除在经济学之外。但是以西方“科学”经济学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恰恰是误解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为“马克思本人并不是作为经济学家来写作”,[2](P33)而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它是旨在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理论,不是“纯粹的”经济理论。由于“世界起源意义即本体论上的物质观已经不再具有意义,甚至是近代唯物论科学意义上的物质观也失去了它的价值。”[3]马克思主义反对传统哲学的思辨性以及近代哲学的直观性,这种辩证唯物主义主要体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上,它主要表现为社会现实性、社会发展的实践性以及未来社会实现的基础性,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理论实际上是基于实证思维来看待的。

社会物质性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和出发点,这里的物质不再是具体实体,也不是科学实在,而是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制度,因此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社会意蕴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即现实的生产力。经过了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封建割据和关税垄断,从而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和经济变革。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极大发展,对此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P277)不但如此,资本主义大工业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不再受自然的限制,大工业生产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了不同于外在的自然世界,所以“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5](P88)

其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社会意蕴不但表现为现实生产力,还表现为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给社会和世界带来的变化与进步,但是广大工人阶级的劳动带给他们的并不是财富而是饥饿和贫穷。虽然相比于奴隶和农奴在人身关系上依附于奴隶主和封建领主,劳动工人在人身关系上有着自己的自由和生活资料,但是工人的这种自由只是资本主义进行生产和劳动力交换的自由,资本主义进行商品买卖和资本积累的两个前提是产品原料和劳动力,劳动工人的自由正是资本进行自我增殖和扩张的劳动力条件。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的分析,揭示出资本家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工人阶级的劳动,所以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扩张和占有,历史上的圈地运动与罪恶的奴隶贸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劳动力基础。

资本的不断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就成为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从18世纪初资本主义就开始了殖民征服和掠夺,广大亚非拉等落后国家就被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纳入了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一方面维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国内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的征服与掠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阶级矛盾和对立是私有制社会的共同特点,不同的是在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对于农奴的束缚和剥削是直接和明显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和束缚是被自由和平等的形式所掩盖。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劳动群众在生产关系上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从而失去了自由,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和以前的人类社会一样并没有实现人的真正平等和自由,人类处于史前史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一方面摧毁了宗教事务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又加速了世俗事务的神圣化,即用“人间的上帝”取代了“天国的上帝”继续对人实行统治,这个人间的上帝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在古典经济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的具体特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工人的劳动不但改变了商品的特有属性,更为根本的是创造了商品的一般属性即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但工人生产的产品是商品,而且工人本身也成为商品,成为资本主义进行生产的一部分。但是工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在于他不但创造自己本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为资本家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工人劳动时间越长却越贫穷的秘密所在。工人在劳动中不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自由,也不是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体现和发挥,而是受到产品的束缚,从而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得到的是痛苦与折磨,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而异化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最基本的物质性亦即现实性。

再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社会意蕴的本质在于它是改造社会现实的活动,是对于“生存论”与“实践论”等思辨哲学的超越。马克思社会物质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决定了人们的意识观念即物质决定意识,但是物质决定意识并不意味着从属于社会现实。因为意识取决于现实的物质,但是意识并不是耽于社会现实,而是对于现实的改造,这就是意识的能动性。从这一点来说,注重现实对于意识的先在性和决定性,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因为马克思更注重意识对于现实和物质基础的能动性和改造,它体现在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人的实践性和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是一种对社会的变革,因而“仅仅看到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优先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逻辑本身就要求不断地客观改变现存历史。”[1](P45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用现实的实践活动克服了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的精神哲学到现实唯物主义的转变是受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布鲁诺·鲍威尔宗教批判思想的影响。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之一,他创立了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世界的发展经过了存有到本质最后到绝对精神三个阶段。黑格尔为了解决近代哲学以来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分裂,把世界统一于绝对精神。但是他的精神哲学受到了费尔巴哈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物质,而是物质决定意识,人不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存在。费尔巴哈把人看作一种感性存在,并把哲学奠基在现实基础上的观点影响了马克思。布鲁诺·鲍威尔对于宗教的批判则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宗教观念。鲍威尔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人本质的异化和反映,上帝越是完美,人越是残缺。人对上帝的崇拜,实质上是对人类自己的崇拜。费尔巴哈和鲍威尔对于哲学和宗教的批判指出了精神的虚幻性对于人们的统治,他们关注人的现实性,但是这种现实性是一种直观实体性存在,而不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精神的虚幻性与现实性中,施蒂纳表现得最为激进,他反对虚幻性,主张人的现实性。但是他把人的现实生活作为人的真实性,否认人的理性和价值,最终走向了虚无主义。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现实性不是屈从于现实,而是在坚持人的价值性和理想性进行对现实的改造,费尔巴哈、布鲁诺以及施蒂纳的批判虽然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却并没有指出改变这种异化与变革的途径。马克思把这一历史使命赋予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剥削和压迫的无产阶级。哲学一旦成为群众的革命理论就会成为物质的力量,因此马克思把无产阶级作为哲学实现自身的物质武器。唯物主义社会现实决定和形成的人们的意识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相反恰恰是意识的主体性和革命性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目的,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把共产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条件和现实的超越,最终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就在于它改变了哲学存在的方式和任务,把哲学转变为分析现实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内在方法,哲学的任务就是改造社会的革命活动,它的物质力量就是无产阶级。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实践论”或“生存论”,恰恰是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以前旧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回溯现象其实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本质,也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

最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意蕴在目的上是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性。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性是注重现实生产对政治组织结构和人们的文化意识观念决定作用,因而只是从生产力的发展上认同了国家制度。这种观点会导致两种后果:其一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屈从于现实社会制度,只是以生产水平为依据考察现实制度。这主要表现在第二国际时期,以考茨基、普列汉夫诺等人为主要代表的经济决定论。其二是认为国家上层建筑可以改变,但是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民主和改革,在民主和权力变革之前首先要发展生产,从而否认革命的可能性,这就是渐进式的改良主义。第二国际时期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革命,而是主张需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要求后才能实行社会主义。虽然马克思唯物主义中的物质决定意识,但是并不是对现实的认同,而是对于现实的批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对于现实的批判和超越,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实质上就是未来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人的本质和自由真正的实现就是对于现在的超越,这种超越不是宗教式的幻想,而是建立在未来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

资本主义社会割裂了人类无限与有限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现代化大工业的分工和生产,把人们限制在专门的职业中,形成了“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导致人类的一种片面性存在。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现实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始终是处在由必然王国通向未来自由王国途中。在必然王国中,人的存在既受着物质条件和生产分工的限制和约束,同时也受着社会关系的制约。而在未来的自由王国中,人的存在摆脱了外在物质条件的限制,也不再受社会关系的束缚,“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而不只限于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家。作为对于现实的超越和通向无限未来的共产主义,其实正包含在现实之中,它是一种现实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实践和革命活动。共产主义虽然作为未来的社会制度,但它不是像生物的自然成长那样自然发展和形成。作为未来必然实现的社会制度,它需要现实的革命和斗争。它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斗争,这是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赋予的责任,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赋予它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于人不会仅仅停留在现实的基地上,而是有着对于未来理想的追求。自然界的生物只是耽于现实的存在而无法超越,它与周围的世界是直接统一的。而人是一种能动存在,它不断地认识并改变世界,从而完成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最终达到和周围的世界统一,所以人类和周围的世界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马克思说:“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6](P202)共产主义就是未来社会对于现实的超越,也是一种人类意义和价值在未来的澄明和敞开,还是人类自由和本质的无限开启过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可感的,也不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物,而是人类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永无止境的运动。“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4](P87)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和价值的存在者,也需要一种意义的世界,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类在通向未来世界道路上意义与价值的展开。

[1]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 Peter Singer.Marx: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3] 刘森林.唯物主义的层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0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责任编辑:哈丽云

A81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2.01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3:00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教学与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23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