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评论
2014:经济体制改革关键词
本刊评论员
印度1950年建国,中国是1949年。建国之后,两国都受原苏联经济模式影响较深,都有过战争和动乱的历史。如果从动乱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来看,中国可能还更大一些。印度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转型市场经济。中国则被西方世界认为是“专制”的非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中国2001年12月11日起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但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等至今仍然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多少掺杂有意识形态偏见和对他们自身利益的保护。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人均GDP是29.2美元,印度56美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两倍。1991年印度开始由混合所有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是在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国际环境看,印度比中国好。至少印度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买到的技术和装备,中国买不到。
2013年,印度的人均GDP为1592美元,中国是6629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印度是1.8万亿美元,增速为5.3%,中国是8.3万亿美元,增速为7.7%。至于基础设施和社会建设,两国差距巨大,目前没有可比性。
每个国家都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中印都是大国,历史和现实中的一些发展节点又是那么的相似。提及印度,是要在比较的过程中,拿我们自己说事。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就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现在看来,尽管市场和计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与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挂钩,但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的确上升不到那么高的层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完全印证了邓小平的话,也使得我们党和政府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坚定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非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表述,其重要意义在于我们既认识到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认识到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单一地强调市场或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总是难以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在一些要素市场。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市场和政府都有失灵的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取长补短,共同发挥作用,使资源配置尽可能地达到最优。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就是我们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灵活配置资源的结果。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进入新世纪,我们的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当下最为急迫的问题,还是要让“看得见的手”回归本位,去管那些应该管理而且可以管好的事情;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让“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但关键是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政府和市场总是希望各自目标的最大化,不会自动处理好相互关系。近年来,政府监管不到位和干预过多,使得一些要素市场的确发生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就是证明。因此,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必须要有中央的决心和顶层设计。
如果说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的话,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变化,将会极其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