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叶斐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陈叶斐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当今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多元化趋势使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置身于各种思潮和文化相互冲击的背景中,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针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措施是:构建科学素质教育与人素质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科学素质教育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理工科校园环境,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渠道。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该意见发布已有十余年,全国各高校都开展了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但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多元化趋势使理工科大学生置身于各种思潮和文化相互冲击的背景中,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其重要。但就目前的高等教育来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本文阐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提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措施。
人文素质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是指自身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推动作用。杨叔子院士指出,在大学生的素质形成中,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人文素质是文化素质的核心。田建国教授认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许多专家学者从理工学科、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理工科学生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方面指出高等教育必须摒弃科学素质教育唯上的功利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根本,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实现理工科院校教育观念的转变,这也是理工学科自身发展及理工科大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
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教育改革令人瞩目的热点,许多国家都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我国教育界也普遍认识到“重理轻文”、“重技术轻素质”等传统观念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并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但从教育实践的实际效果来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很多学者已经从多个维度对加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和剖析,具体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工科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在高校得到了较高的重视,但在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中轻视甚至歧视思想政治课的现象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另外,思政课更多地强调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用不大。2)人文科学选修课程。如文学鉴赏、艺术鉴赏、中外名著赏析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更多理工科大学生是为了满足毕业所需的学分,是否选修及选修后是否重视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该类课程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3)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多数理工科院校固守传统观念,加上功利性、形式化等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学校更重视挑战杯等学科竞赛,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质量和实际效果不太关注。因此,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人文气息不浓的问题。
(二)知识领域狭隘,人文课程缺乏理论体系和深度
理工科高校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任务,仅通过开设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等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了以内涵建设为主的阶段,各理工科高校的生师比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更多的教师开设了学科门类众多的选修课。但总体来讲,专业类选修课众多,人文类选修课数量不足,且这些人文课程也多以公选课形式出现,理论体系缺乏和理论深度不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很多理工科高校试图通过鼓励教师多开设、学生多选修各类人文类选修课的方法,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在选修这类课程时缺乏理论体系,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理工科高校缺乏人文教师个人提升的学术平台,因此在理工科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文类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理工科高校大学生长期接受科学素质训练,容易导致知识结构、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具有较大局限性。虽然理工科毕业生能较好地驾驭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但由于知识面狭窄、人文知识欠缺,他们普遍存在适应环境、人际交流与沟通等方面能力欠缺的弱点。
(三)“重理轻文”的传统观念,制约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过分关注专业教育的实用性与功利性,加上现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过分强调,这些都使得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边缘化。具体表现为:1)重理工轻文史。就业率是很多高校关注的焦点,而理工科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理论技能和创新实践技能,这将有利于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自身的影响力。而人文素质的提升需要较长时期的内化和转变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因此常常被忽视。2)重技能轻理论。许多学校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理论素养的提升。这样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重技术轻素质”的功利思想,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高校一般是通过强化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因为科学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依赖人文素质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相结合的产物。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人文素质高、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研究人员,通常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如果只重视人才科学素质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培养的人才必将是知识结构单一,人文底蕴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一)构建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学校必须以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为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有效地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当今时代的科技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过硬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还要具有优良的人文素质修养和宽广的视野。要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在加大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比重的同时,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人文素质教育课堂中渗透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在科学素质教育课堂中引入人文素质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观察问题,形成系统、全面、辩证思维的认识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最基本手段,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结构,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奠定基础。二是建立以“两课”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两课”的重要地位必须突出,它是培养学生真正成才的航标,具有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功能。高等学校必须深化思想政治类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两课”的课程改革和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相融合的课程改革相结合,把“两课”与科学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包括“两课”在内的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群,既能发挥“两课”等课程在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提升科学素质教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知识视野渊博、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能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必须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和素质开始,育人者必先树己。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迫切要求。除了重视教师的科学素质提高外,还要重视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优良的传道授业解惑本领。当前,高等学校的考核机制导致理工科高校教师除应付规定的教学任务外,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很少花时间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也很少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交流。因此,高等学校教师考核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让教师有时间到学生中去,使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中。
(三)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理工科校园环境
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是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举措,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必不或缺的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校园人文氛围是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永恒主题。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校园人文气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的人文知识积累,并不断熏陶、感染,沉积与启迪。大学校园人文氛围建设主要包括:1)提升校园精神文化水平。校园精神文化是指高校经历长期发展而形成并总结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息,它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内涵,彰显着高校的人文魅力。校园精神文化的强化有利于学校整体人文氛围的提升,也有利于推动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2)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学术文化活动开展的程度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人文气息,特别在理工科高校,开展学科门类宽广的学术文化活动尤为重要。通过学术讲座、沙龙、社团、网络、广播等形式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终生学习、敢于创新的品质。
(四)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渠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摩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资源越来越丰富,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学习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及至全民终身学习的一大趋势。利用MOOC资源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借助互联网即可快捷学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开阔学生的全球性视野,培养学生的多维文化观。理工科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网站的形式拓展学生获取人文素质的途径。例如在英国任何一所大学,学生和老师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上学习夏威夷大学的“亚洲文化”网络课程。国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众多高校都先后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网站。另外,理工科高校还应该通过充实公选课、素质教育课学分等方法,鼓励、吸引更多的理工科学生参加第二学历、双学位、辅修专业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跨学科的教育资源,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教育的观念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在强调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必将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优良人格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和素养支撑,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杨叔子.文明以止 化成天下——纪念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1-6.
[2]杨叔子.关注与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5):406-408.
[3]姜键,陈岩,刘文婷.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75-79.
[4]柳芃.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3,(6).
[5]付子芳.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
[6]周芳,严明皓,吴玥.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现状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11-12.
(责任编辑:马银华)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JS-XKT12017);南京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划项目(XC212018)。
G642
A
2095—7416(2014)06—0142—03
2014-11-18
陈叶斐(1973-),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邮电大学工会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