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基础训练在艺术体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014-04-10 06:52:32张龄允
四川体育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艺术体操基础训练转体

张龄允

艺术体操与芭蕾同样起源于西方,它的发展与芭蕾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艺术体操被称为地毯上的“芭蕾”,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要素与相似性。在艺术体操的训练模式中,前苏联:艺术体操被打上深深的芭蕾印记。运动员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芭蕾训练,它不仅培养了运动员的外开性、稳定性、关节韧带的弹性,而且还可以使动作更加柔和、伸展[1]。艺术体操是难、美项群的体育竞技项目,也是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体育项目,对动作及编排追求着稳、准、美、难、新、巧,因此造就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芭蕾舞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科学规范化的训练方法,它以独特精湛的舞姿造型表现出人体优美的线条,特别是对腿、舞姿及舞蹈表现意识都有极高的要求。芭蕾的美最集中的体现在“开、绷、直、立”上。而“开、绷、直、立”也是芭蕾训练的核心[2]。芭蕾基础训练的科学化系统化对提高下肢力量、舞蹈修养及动作规范都起到有效的作用。在艺术体操与芭蕾的研究中,冯百跃谈到古典芭蕾严格的科学训练方法,其民族民间舞蹈的大量动作元素与组合,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舞蹈人的编舞技法与创作理念都可以为艺术体操的发展腾飞开拓创新思路[3]。芭蕾把上训练对艺术体操跳跃、转体、平衡、柔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体操训练中借鉴、融合芭蕾基础训练的方法要点,已是艺术体操基础训练常见的训练内容,也成为高水平代表队的必修课。

芭蕾基础训练除了在艺术体操训练中发挥着作用,在其他领域也被广泛应用。芭蕾基础训练在舞蹈训练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不但能塑造形体,提高演员的身体机能,为表演者的舞蹈表现力增色,而且其训练价值远远不只是在舞蹈上,在其他许多领域也发挥着特有的作用[4]。如体育舞蹈、花样滑冰都是属于艺术性较高的的项目,芭蕾训练体系在审美、动作规范化、舞蹈表现意识、舞蹈技术动作上对体育舞蹈的积极影响作用。芭蕾与花样滑冰有许多共同的要素,达到芭蕾艺术审美标准的花样滑冰运动员都具有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因此,芭蕾基础训练方法对提高花样滑冰音乐鉴赏能力、舞蹈表现意识和舞蹈技术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5]。芭蕾基训以严格的训练体系、高雅审美倾向在表演艺术、戏剧艺术、其他艺术领域和非艺术领域中奠定了实用价值。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有艺术体操训练与芭蕾的相关资料,对所获资料结合研究实际进行分析,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四川省艺术体操队的教练员与运动员以及成都体育学院艺术体操教研室的专家了解艺术体操训练及芭蕾基础训练的相关知识。

1.3 逻辑分析法

分析芭蕾与艺术体操的相似性,探讨艺术体操借鉴芭蕾基础训练的训练方法。

2 芭蕾舞与艺术体操的相似性

2.1 选材的相似性

2.1.1 身材的比例 芭蕾舞演员选材要求脖子长,胳膊长,腿长,脑袋小,所谓的三长一小。此外还需要短躯干,笔直的腿,挺拔的后背和笔直的脊柱。艺术体操运动员选材趋向于同龄人中身高较高,并且通过查骨龄预测未来身高指数。躯干短,四肢长,腿笔直,臀部较小,直立双臂垂直时手腕线超过臀线,指间距大于身高。肩稍宽,骨盆窄,膝关节小,体脂少。

2.1.2 脚部条件 芭蕾舞者要求从第一至第三脚趾齐平,较高的脚背。艺术体操运动员需要高足背、跟腱长。对完成艺术体操中的跳跃、转体、平衡以及柔韧动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高足弓可决定完成高立踵动作时的质量。

2.1.3 良好的柔韧 良好的柔韧是芭蕾舞演员基本要求之一,松弛的韧带有利于展现大幅度的动作,对完成高难度的柔韧动作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艺术体操运动员对身体柔韧要求都极高,从肩、胸、腰、胯等各个部位的柔韧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体自然活动规律的极限。在艺术体操动作中任何一个身体难度都建立在良好的柔韧基础上,所以良好的柔韧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的一部分。

2.2 审美价值的相似性

完美的身形,优雅的气质。艺术体操选材渗透着古典芭蕾所要求的典雅身体观,艺术体操项目是以优美为主要特征[3]。完美的身材比例和漂亮的外貌是创造优异成绩的第一“印象分”。根据艺术体操项目特点:运动员的体型应该是修长、匀称、富有女性曲线美,并且有优雅的气质和挺拔的形态。气质在芭蕾舞的审美价值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一个时代高傲、高贵的个性特征,张显着无与伦比的体格魅力。通过轻盈的跳跃、挺拔的舞姿、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它独有的艺术魅力。艺术体操则通过富有节奏的韵律感,在器械动作与身体动作的完美结合上体现了骄傲、向上、和谐、飘逸的气质美。

芭蕾讲究身体动作审美的四要诀:“开、绷、直、立”[3]。芭蕾舞演员的长腿以“开、绷、直、立”造成视觉完美的比例。“开”指身体的肩、胸、胯、腿、脚的外开,最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线条,使动作幅度扩大,增强动作表现力。“绷”指完成动作时,须将肢体各个部位绷直、绷紧,使肌肉线条更加清晰。“直”主要表现在主力腿和动力腿的膝盖伸直和后背的垂直感。使动作更加延长、舒展。“立”主要指身体的垂直、挺拔,表现舞姿的高傲与气质美。艺术体操动作也一直是遵循这一原则在发展,不管是跳步、转体、平衡以及柔韧动作都始终贯穿着这四要素。同时在“开、绷、直、立”的基础上,芭蕾和艺术体操都追求着动作的“轻、准、稳、美”。

2.3 动作技术的相似性

芭蕾的美学原则决定了芭蕾演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要有完美的体态并要有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6]。艺术体操和芭蕾有着相同的姿态要求,动作中始终抬头、挺胸、收腹、肩下沉、臀部夹紧上提以及腿部的开、绷、直等等。艺术体操和芭蕾舞最大的共同点是动作的标准化和规范性,不像现代舞的随心所欲、自由,也不像民族舞的小巧细腻、“小法儿”多,而是每个动作都有每个动作明确的标准,动作的规范性很高。就如同艺术体操的高举腿后天平难度,规定腿的开度是180°,躯干在水平位置,完成这个难度就必须达到这样的标准裁判才给予承认。芭蕾更加注重下肢的训练与艺术体操相似,这与艺术体操规则中身体难度的发展相关,在高分值的难度中,对下肢的要求非常高,不管是下肢的柔韧、控制、协调、力量等能力都是决定能否完成身体难度的因素,缺一不可。芭蕾的某些技巧动作直接移植到了艺术体操中,如:阿拉贝斯、阿提丢、pirouette等,因此在开展这个新难度时也借鉴引用了芭蕾 pirouette的动作技术。

3 芭蕾基础训练融入艺术体操训练的重要性

在全国高水平的艺术体操代表队中,各代表队中都有请过专业的芭蕾老师受教芭蕾基础训练的课程,并且大量运动芭蕾基础训练作为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的部分。由此可看出将芭蕾基础训练融入艺术体操训练中已得到了教练员及运动员的认可和重视。

芭蕾基础训练遵循着传统、科学的训练,有 3种训练法:地面练习、把杆练习和中间练习。在艺术体操训练中借鉴引用芭蕾的训练内容、方法及特点,从中加以调整,运用到艺术体操训练教学中。

3.1 地面练习

地面练习可作为热身训练,以保证在开始接受更复杂的动作时身体能充分活动开,使身体各部位肌肉的血液循环,主要以增强下肢的“开、绷、直”和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一般可分为坐和卧两种训练方式,卧又分为仰卧、俯卧和侧卧。

3.1.1 下肢训练 地面的下肢训练是使腿与地面成平行状态,训练腿部肌肉紧张的同时,更能清楚直观的体会腿部的“开、绷、直”。是适合初学者练习的训练方法。与地面的接触能使运动员的动作更加准确,更能对正确的动作加强体会。例如:巴塞立,在站立中完成时容易出现身体与主力腿不垂直,动力腿膝盖打不开,也就是从冠状面看没有形成平面。在地面做巴塞的动作,只要身体各部位都贴于地面就很容易体会到动作中身体各部位处于平面上的感觉。有了地面练习正确的引导,在站立中就能更快的理解到动作的正确做法。

3.1.2 核心部位训练 核心部位的能力对于艺术体操运动员也非常重要,对于平衡、转体及跳步难度,核心部位的控制都起到必要的作用。地面的核心部位练习的方式较多,不仅仅是单纯的腹肌、背肌的练习,而是结合了艺术体操专项素质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特征,采用躯干与腿同时运动的方式较多。在增强核心力量时训练着髂腰肌的能力,同时还巩固了腿在运动中的开、绷、直。起腿动作都受到髂腰肌能力的影响,尤其是前、侧的控腿,因此髂腰肌的训练也不可忽视。

3.2 把杆练习

芭蕾把上训练分为双手扶把和单手扶把两种方法,遵循着从慢到快,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下蹲、擦地、小踢腿、屈伸、划圈、大踢腿、控制等动作来提高运动员下肢线条的舒展、柔和性,身体的自然姿势,身体的力度,正确的用力方法,以及腿部的开、绷、直、立及控制变化的能力。通过训练,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身体姿态和动作美感。并能加强运动员的节奏感。

根据把杆动作发力的速度可分为控制性动作和动力性动作2大类。这2大类动作分别对肌肉进行不同的训练,使肌肉的能力更加全面。

3.2.1 控制性练习 控制性动作主要包括下蹲、屈伸、划圈、控腿等等。这一类动作从运动速度上就能看出是以缓慢柔和的方式进行训练。主要培养提高肌肉的耐力、肌肉控制能力、肌肉延伸感以及肌肉的韧性。通过下蹲双腿缓慢的弯曲到伸直的过程,练习股四头肌在下蹲及伸直过程中的控制能力,模仿跳步中的蹬地和落地缓冲的动作,使基础训练更具实用性,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也是对跳步动作进行基础训练。屈伸和划圈主要培养腿的延伸感和肌肉的韧性,使腿部在运动过程更加细腻,增强动作的内涵。控腿在艺术体操中是必不可缺的训练,根据项目的特征,对腿的柔韧及控制能力要求都非常严格,因此腿部的训练成了艺术体操训练的核心。控制的训练方式有很多,最基本的有前、侧、后的水平及高举腿的控制。除此外还有阿提丢、阿拉贝斯,水平腿和高举腿的前天平、后天平及侧天平等等。控制练习除了训练肌肉耐力和控制能力,还针对训练动作舞姿的准确,主力腿重心正确并稳定及脚踝力量,对发展平衡及转体难度都有辅助性的作用。因此腿部的能力决定着动作完成质量的高低。

3.2.2 动力性练习 动力性动作主要包括擦地、小踢腿、小弹腿、大踢腿等。而这一类动作主要对肌肉的速度、灵活性、爆发力进行培养与提高,训练双腿直并有延伸感,使动作线条更具美感。在艺术体操动作中任何一个起腿的动作都是经过擦地、小踢腿再大踢腿的过程,因此基本的训练不只对高难度动作进行辅助性练习,更是把动作要领要求直接迁移到了难度动作上。例如:反跨大跳难度的蹬地起腿,虽然起腿的速度很快,但起腿的过程一定是通过擦地再到大踢腿,并且这一瞬间运用腿的爆发力和速度踢起来。若是前腿不经过擦地,曲腿踢起来,不仅动作完成起来很吃力,反跨跳的难度很难在空中形成,前腿的高度最多也只能在水平上,对发展高分值难度动作也只能止步不前。

因此,看似简单的基础动作都不可忽略,并且要领正确训练扎实,对高难度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中间练习

中间练习是在把杆练习基础上更深一步的发展,对完成成套动作质量的提高有更直接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各部位肌肉的耐力、控制能力、爆发力、速度,腿的开、绷、直、立、延伸感,脚踝脚背力量,股四头肌力量,核心部位的紧张,动作的连贯性、协调能力,以及重心移动的把握。中间练习的训练内容众多,有搬腿、控腿、踢腿练习、跳步练习等。

3.3.1 搬腿、控腿、踢腿练习 中间的搬、控、踢腿练习对身体重心、控制,胯的柔韧,髂腰肌耐力,腿的延伸感及“开、绷、直、立”的提高。搬、控、踢腿主要可分为左、右腿的前、侧、后 3个位置的练习。控腿可根据难度发展的需要丰富训练内容,如:阿提丢、阿拉贝斯、天平等等,增强背肌力量和身体不在垂直状态下的重心感。踢腿还可以结合蹁腿和盖腿的训练,使胯更加灵活,完成动作更轻松。练习中在非特定的要求下,双腿始终保持伸直,动力腿脚背绷紧,搬腿和踢腿都从脚背发力,腿从脚尖最远的地方踢起。以柔韧最大的幅度做动作,上身始终保持直立,核心部位紧张,靠全身的肌肉控制来维持平衡。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训练对发展平衡难度和转体难度都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所有的平衡和转体都是建立在一个良好的重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不同的身体姿态对重心能力的要求不同。因此有了扎实的重心基础才是发展高分值平衡和转体难度的关键。

3.3.2 跳跃练习 艺术体操中跳跃的形式多样,一般包括单起起跳,双脚起跳,单脚落地或双脚落地。根据起跳腾空的高低和身体在空中的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小、中、大跳等。通过练习,增强腿部力量,灵活性,发展弹跳力及空中控制身体姿态的能力,并可表现出灵敏、轻快、优美、高飘等各种动作特色。

(1)小跳。主要有一位、二位、五位小跳等。是经过蹲再起跳的,蹲时膝盖放松,充分发挥膝盖的弹性,跳起膝盖蹬直,脚背脚指绷紧,姿态在空中有控制。落地轻盈,依次从脚尖、脚掌再到全脚,膝盖缓冲。主要是训练脚踝、膝盖的灵活性。(2)中跳。有二位跳、二五位跳、垂直跳、吸腿跳、分腿跳等等。中跳是姿态停留在空中的时间更加充分,对弹跳的高度比小跳更深一步。中跳可以训练单脚蹬地和双脚蹬地的能力,身体的协调发力,体会腾空的感觉,身体姿态的控制。中跳训练是发展大跳难度的辅助练习。(3)大跳。在艺术体操身体难度中,大跳的动作较多,如:跨跳、鹿跳、变换腿跨跳、反跨跳、哥萨克跳等。根据跳步难度的分值不同,对运动员的技术要求也不同。但是,所有跳步的技术构成是相通的。艺术体操中的“大跳”和舞蹈艺术中的“大跳”一样,由起跳—控制(或飞行)—落地三个环节构成[7]。从完成质量上来看,一个高质量的跳步动作必须具备腾空时间长,姿态准确并有控制,落地轻盈三个方面来断定。因此艺术体操的大跳对肌肉的爆发力、速度,身体柔韧,弹跳力,身体协调等能力的要求较高,在练习跳步的同时也是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3.4 艺术体操训练中应重视基础训练

在艺术体操比赛中,虽然都是以成套动作进行评分,分为难度(D:D1,D2)、艺术(A)、完成(E)三部分,除了艺术分值外,其他两部分的完成动作质量的高低都与基础训练有着环环相扣的关系。通过把杆练习和中间练习的基本动作训练及平衡动作、转体和跳步的辅助性练习,不仅能培养规范化的身体姿态,而且能有效地发展腿部、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借助把杆进行慢动作和分解动作练习,能够发展细腻的肌肉感觉,有利于掌握技术细节,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8]。最终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对发展高分值的身体难度动作,起到很重要很关键的作用。评定成套动作质量的高低,不仅仅是有高难度的身体动作和器械动作以及音乐和舞蹈的编排,还要由动作的完成质量来评定,往往是从细节来体现运动员的动作修养,如:脚下干净、出腿的紧绷、始终高立踵完成动作、举手投足的美感等等,而这些动作意识都是从基础训练一点一点培养形成的。

4 芭蕾基础训练应用与艺术体操训练中的策略

在芭蕾训练中又可分为动态技术训练和静态技术训练,两种不同的技术训练针对不同的技术需求。对乐感培养、动作修养、发展难度等起到有效的作用。

4.1 芭蕾动态技术运用于艺术体操跳、转难度的训练

芭蕾基础训练的动态技术是由跳、转、跳转结合和连接动作构成的。跳的技术有小跳、中跳和大跳。转的技术包括地面上双脚支撑和单脚支撑这两大类别的平转,以及空中的各种跳转[5]。在艺术体操训练中大量借鉴了芭蕾的跳、转训练方法及要点,运用于艺术体操跳、转难度的训练与发展。通过小、中、大跳循序渐进的训练法,使运动员更清晰的掌握膝关节正确的发力和缓冲,避免在运动中不必要的受伤。只有在动作技术正确的情况下,才可能有发展动作的空间。艺术体操中的转体难度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身体难度来说,技术要求较高,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我们也可以利用对芭蕾中的转体技术的学习,来掌握艺术体操各种转体动作的关键技术环节,特别是芭蕾转体蹬、摆技术以及躯干的直立技术,对掌握艺术体操各种转体动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8]。当规则中出现浮埃迪转体难度时就和芭蕾中的pirouette动作很相似。在芭蕾中很常见pirouette转体,舞蹈演员后背的直立感,腿的蹬、摆技术,以及手的开、合和头的留头、甩头,动作完成得轻松又优美。因此在开展这个新难度时,直接运用了芭蕾 pirouette的动作技术,甚至是请专业芭蕾老师来“开法儿”。唯一不同的是芭蕾是在全脚尖上完成而艺术体操是在半脚尖上完成。只有正确的掌握了动作要领才能使重心始终保持垂直和转体的动力。每一个转体难度的蹬、摆技术都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一个转体的完成情况。

4.2 芭蕾静态技术运用于艺术体操平衡难度的训练

艺术体操的平衡必须在足尖和单膝完成,姿势准确而固定,并且结合器械熟练性的动作必须在姿势固定后开始,姿势改变前结束。所以对重心的要求和身体的控制力很高。芭蕾基础训练的静态技术包括控制能力和各种舞姿等动作[9]。芭蕾静态技术训练主要通过借助把杆,根据动作训练需要可采用单手扶把和双手扶把两种方法,使动作找到肌肉的正确用力从而达到正确的动力定型。因此在艺术体操平衡难度发展中,可以借鉴芭蕾静态技术训练的训练手段。在学习新难度初期时,可以先借助把杆进行分解练习,对动作各部位的姿态,动作正确的发力,肌肉感觉和身体在不同空间位置的体会,使身体对动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把杆上练习也是提高难度质量和纠正错误的训练手段,在成套中或中间练习往往会出现动作不到位和技术错误的现象,都是肌肉能力或柔韧欠缺的表现,通过把杆上的控制练习提高肌肉的耐力和柔韧的开度,同时在练习中纠正错误的动作技术。如:完成无帮助腿180°的侧天平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腿不够 180°,身体不在水平位置。(2)重心没有垂直,停顿时间欠缺。可以利用单手扶把的方法,面对把杆做无帮助的侧天平难度的控制训练,在控制过程中首先使腿和身体尽量达到规则的要求,在姿态到位的情况下,手轻轻的试着松开把杆,体会重心垂直的感觉,当重心不好时,再扶把,姿态始终保持。就是在多次重复来磨练动作技术,以达到熟练的掌握,使动作完成更加轻松自如。

4.3 静态技术训练和动态技术训练相结合

在艺术体操成套中身体动作都是有静态和动态组合而成的,不可能只有静态没有动态或只有动态没有静态。因此使训练与比赛动作更好地衔接,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训练方法。在单一动作已经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可以将单一动作串成组合进行训练,组合中就包括了静态动作和动态动作。组合训练的目的是让运动员提高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能力和动作的连贯性。让思维和肌肉在动态动作和静态动作下迅速转换,就如同完成一个跳步难度后紧接一个平衡难度,往往这个平衡难度就稳不住,但如果只是单独做同样的平衡难度却完成得很好。原因就是缺乏动静结合的训练。而动静结合的练习是最能检验运动员的综合能力,也是能提高动作连贯性的训练方法,使在完成成套动作更加流畅。

5 结 论

通过艺术体操和芭蕾的相似性分析,对芭蕾基础训练融入艺术体操训练中的实施得出结论:芭蕾基础训练为艺术体操训练带来了实际的可操作性训练方法,不管是从把上训练到中间训练或是到地面的训练都为艺术体操的动作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基础训练是艺术体操训练中的重中之重,对动作的初学阶段、提高阶段和巩固阶段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为最终的比赛成套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王 雁,唐玲玲,陆玉林.前苏联、中国艺术体操基础阶段训练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6).

[2]刘 薇.芭蕾基训规范之我见[J].前言,2008(9).

[3]冯百跃.从古典芭蕾舞审美观中诠释艺术体操运动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7(6).

[4]孙丽娜.论芭蕾基础训练的实用价值[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郝秀艳,王 珂,陈 玲.芭蕾基础训练在花样滑冰训练中的应用[J].冰雪运动,2010(3).

[6]郑小宝.芭蕾对体育舞蹈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9(1).

[7]蒋寿春.浅谈艺术体操中的“大跳”技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7).

[8]赵 岚.芭蕾把上基训在艺术体操把上基训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J].音体美教学研究,2009(8).

[9]赵景辉.芭蕾基础训练在体育舞蹈中训练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1(11).

猜你喜欢
艺术体操基础训练转体
Module 4基础训练
Module 3基础训练
优雅背后的艰辛
全体育(2017年8期)2017-12-25 19:47:27
浅谈艺术体操的审美体现①
分析现代艺术体操中舞蹈元素的融合途径①
Module 2 基础训练
Module 1 基础训练
中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脊柱侧弯特征
山东2.24万t转体桥转体
世界最重转体桥跨越京沪铁路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