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体”的语用探析

2014-04-10 06:42:48李天玲尹玉龙
关键词:马背上双关歧义

李天玲 尹玉龙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温州325035)

“马上体”的语用探析

李天玲 尹玉龙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温州325035)

“马上体”是随着2014年农历马年的到来而迅速兴起的一种新型语用现象,它同时具有语言和图像两种载体,凭借现代信息社会的各种媒体得到广泛传播,被广大青少年接受。“马上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体现着语境和双关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现着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

马上体;语境;双关;语用;文化

2014年是中国传统农历年的马年,在马年即将到来之际,关于马年的祝福通过电视、网络、微博、微信、广播、报纸等媒体铺天盖地而来,其中有网友将钞票放置在玩具马背上,寓意“马上有钱”。这一创意在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上迅速蹿红,并衍生出很多其他版本,统称为“马上体”。这种“马上体”的语言表达形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一种祝福形式。为何“马上体”能够走红?笔者试图从语言学和社会民俗文化方面做一番探析。

一、“马上”之释义辨析

现代汉语中的“马上”一词只有一个义项:“立刻”[1]。但是,“马”和“上”作为两个可以独立运用的词仍然可以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方位短语。“马上”作为一个表方位的词组,指的是“马背上”,而“马上”作为一个独立运用不可拆分的词,是一个表示短时义的副词,通常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

关于副词“马上”的由来,聂小丽和聂志军为已经做过论证。通过他们的文章,我们得知“马上”的短时义是由“马背上”这一语义经过长时间的语法化过程而形成的,也就是说“马上”是通过词组虚化为一个时间副词“马上。”二者的演变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虽然“马”作为运输交通工具一直司空见惯,但是到了明末清初,由于通信制度的高度成熟,特别是“马上飞递”作为朝廷通信快慢等级以后,人们普遍认为这种通信方式迅速、快捷的心理得到进一步强化。在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背景下,“马上”词义演变才成为可能。经过词义整合,“马上”的词组义和复合词义就具有了共通性“时间短、快速”,进而产生了“短时”义。在从词组到词的转变中,“马”的语义虚化,由实指“马匹”直至完全消失。“马上”基于“马上飞递”的相似性而进一步引申,至迟在清代中后期获得时间副词“短时”义。[2]

在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语言单位的意义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通过查询中国基本古籍库,我们发现在古代典籍记载的语言事实里,尤其是在先秦的典籍中,没有“马上”一词,而是用“马之上”来表示“在马背上”的意义。直到汉代才出现“马上”这个词组代替“马之上”表示“在马背上”的意思。用古代汉语语法来解释,“马上”在古代应分为两个词,一个是事类名词“马”,一个是方位名词“上”。至今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表示在马背上的“马上”仍然是一个结构不太紧密的方位短语。而现在的我们常用的“马上去做某事,想马上做某事”中的“马上”已然是一个结合紧密的时间副词。

但是,正是这样两个语义的结合,产生了“马上体”的特殊用法。我们发现如果把现代汉语中的表示副词的含义放在前并且加上原来的表方位的短语义,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看到的用法,即在看到马背上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就想马上得到它。我们现在使用“马上”一词时候,同时使用了它的本义,即词组义;另外也使用了它的副词义,当一个词在某种语境下同时具有了两个词义,并且都符合语境的需求时,语义的双关现象就出现了。

二、“马上体”所体现的语境作用和修辞手法

“马上体”是一种当下流行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中体现着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信息、表达意愿时所运用的语境作用和一定的修辞手法。

(一) “马上体”的形式上歧义与内在的明确性所体现的语境作用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质疑:这种“马上体”难道不是一种语言的歧义现象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现在我们以“马上有钱”为代表,分析此类语言现象在形式上的歧义和内在的明确性,揭示“马上体”所体现的语境作用。

从语法的角度,“马上有钱”作为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存现句,一种是动词性非主谓句。二者的语法分析如下:(1)“马上//有钱。”这是一个以方位名词性的词组“马上”为主语的存现句,表示某个地方有什么或者存在什么,这正符合“马上体”产生之初用于描述图片内容的需要。(2)“〔马上〕有钱。”这是一个以时间副词“马上”为状语、以述宾短语“有钱”为句子谓语的动词性非主谓句。我们发现,如果单从这个句子的结构层面来讲,二者确实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为何这样一个形式上造成歧义的“语体”能如此流行并被人们广泛接受呢?

“马上体”的出现是在2014年马年到来之际,最早是将钞票放置在玩具马背上,寓意“马上有钱”,并附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一出即红,迎合了许多网民的意愿。接着出现了各种类似的图文并茂的“马上体”语录。在现代媒体视听模式的强烈推动下催生的这种“马上体”,不但摆脱了语言形式上歧义的困扰,而且适合了马年祝福和祈愿的需要。“马上体”看似是形式上的歧义,实质上却是传达着一种明确的祝福和祈愿的信息。人们在收看电视、浏览网页、转发微博的时候,利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的信息捕获能力,结合特定的社会背景,总是能够比较明确地领悟到其中的意义,不存在歧义的负面影响。归根结底,这是特定的语境在起作用。岑运强就曾指出:语境“可以使语言意义更明确,消除多义和歧义;使词语获得临时的、特定的含义”[3]。正是语境在言语交际中所起的这种作用,使得“马上体”的语义在语言交际中得以明确。

(二)“马上体”所体现的双关修辞手法

邵敬敏指出“在特定的语境中,利用相应的语言条件,故意使一个语言单位具有‘表层’和‘深层’两层意义,表层意义是通过词或句直接表达的,而深层意义即实际要表达的意义,则是通过特定语境因素间接实现的,这种辞格叫双关”[4]。我们通过观察“马上体”的修辞手法,发现它主要使用了双关修辞格中的谐音式、语义式这两种方式。

1. 谐音式的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关系,使某个词语关涉两个意义。在“马上体”中主要表现为马背上事物的名称所谐之音,所谐之音所代表的是所要表达的真实语义所在。例如:

(1)马背上放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寓意“马上下蛋(单)”。

(2)马背上放一只猴子,寓意“马上封猴(侯)”。

(3)马背上驮着一只茄子,寓意“马上有一茄(切)”。

(4)马背上放一对玩具大象,寓意“马上有对象(对象指男女朋友)”。

(5)马背上放几个花生,“马上就生(升)”。

(6)女明星范冰冰也自创“马上体”,在微博中发图并配上文字“马上有范(饭)”。

(7)研究生在马背上放了“文章”(中国内地影视演员)的个人照,寓意“马上有文章(论文)”。

(8)马背上放颗大白菜,寓意就是马上有菜(财)。

(9)对于摇号买车的人来说,在马背上放一只小耗子,寓意“马上有耗(号)”。

(10)马背上放一只大猩猩,寓意就是“马上加猩(薪)”。

(11)马上放一个十字架,寓意就是“马上放架(假)”。

(12)马上放一顶古代的乌纱帽,寓意就是“马上加冠(官)”。

(13)马上放一只熊,寓意就是“马上加熊(胸)”。

由以上的例证,我们发现通过语音的相同或者相近,如蛋与单、茄与切、冠与官、熊与胸、生与升、架与假、猩与薪、菜与财、耗与号、范与饭、文章与文章、对象和对象等不同词语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健康等各个方面的美好期待。

2. 语义式双关修辞格就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使某个词语或句子关涉多个意义。在“马上”体中主要是利用了“马上”一词在结构分析上的两重性,一个是表示方位的名词性短语结构,一个是表示短时义的副词,二者的结合,产生了很好语义双关的表达效果。例如:

(1)马上放一打人民币或其他的货币,寓意“马上有钱”。

(2)马上放个“喜”字,“马上有喜”。

(3)马上套个金戒指,“马上戴金”。

(4)马背上驮着一个玩具娃娃,寓意“马上有娃”。

(5)马上放辆车或一个“车”字,寓意是“马上有车”。

(6)马上放一张火车票,寓意“马上有票”。

(7)马背上放一个麻将牌里的“發”字,寓意“马上要发”。

(8)马上放一张写有“男友”字样的纸条,寓意是“马上有男朋友”。

(9)马上放一张写有“女友”字样的纸条,寓意是“马上有女朋友”。

(10)大学生放了手绘的“OFFER(工作录用通知书)”,寓意“马上有工作”。

(11)马上放辆车或一个“薪”字,寓意是“马上加薪”。

(12)马上放辆车或一个“福”字,寓意是“马上有福”。

(13)有人甚至将数字“2014”直接放在马背上,寓意“马上2014”。

三、“马上体”产生的历史渊源

关于“马上体”的产生,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找到相应的依据。“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说,‘马上体’并非新鲜事物,我国传统装饰物品中就曾出现一匹骏马背上驮着一只猴子的形象,寓意“马上封侯”,属于动物形象与文字谐音的组合体。”[5]

通过查询古籍,我们发现在古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马上封侯事,相期在少年。”[6]“元无马上封侯骨,安用人间使鬼钱。”[7]事实上,中国传统习俗里,过去马年的年画或民俗画上,有很多作品都会画上猴子骑着马,寓意为“马上封侯”。这个习俗汉代就出现了,明清时最为常见。纹饰主要以马、蜂和猴组成,运用“蜂”与“封”、“猴”与“侯”同音的谐音手法,以示寓意。同时,这种表现手法在玉器雕件等也经常出现。

四、“马上体”所反映的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愿景

“马上体”的流行发生在2014年马年到来之前,有其时间上的特殊性。可是,任何流行的东西都是文化,反映了舆情。当人们如此集中地表达马上需要改变现实的状况,并且马上改变的内容又如此集中地指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时,可见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去探究。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尚未改变,也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社会生产力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马上体”的出现正是对改变现状发出的呼声,同时也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体现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

(一) 物质生活需求

通过观察“马上体”的这些祝福语、祈愿语的内容,笔者发现,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这种表达形式,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比如:马上有菜(财)、马上有钱、马上戴金、马上有房、马上有车、马上加薪等等。无论是财和钱,还是房、车等都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拥有足够的经济收入是生存以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必要条件。这种表达方式体现着人民对于未来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的积极追求的态度。

(二) 精神生活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经济收入得到明显的提升,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都得到较大的改善。部分人民群众在满足了基本房、车等必须生活条件之后有了更高的追求。于是,人们在表达新年愿望的时候,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生活的富足。比如:马上有喜、马上有福、马上有生(升)、马上加冠(官)、马上有架(假),马上有证,马上有绿卡等等,都体现着人们对更高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从“马上体”这种新兴的表达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它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一是它巧妙利用了语境的所发挥的作用和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是它具有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历史传统,一是它切合当下人民的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心愿。不管马背上有什么,都可以看出这是大家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所有的“马上体”,其实是中国梦在百姓身上的具体体现,集中起来,就是强国梦、富民梦。”[8]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动形式的语言现象,这不仅对于我们发扬汉语的优越性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聂志军.副词“马上”的产生过程[J].河池学院学报,2008(12).

[3]岑运强.基础语言学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刘硕,高楠.“马上体”网络走红,传统文化再现娱乐风潮[EB/OL].新华网(2013-12-27)[2014-1-15].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12/27/c_118737699.htm.

[6](宋)章粲.别杨尊[C]// 陈起.江湖后集二十四卷,淸乾隆四十七年鲍氏知不足斋抄本.

[7](宋)黄庭坚.山谷外集诗注[M]上海:中华学艺社, 民国22年(1933).

[8]刘雪松.在“马上体”中读懂民生[N].钱江晚报,2013-12-27(A0022).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Immediately” Style

Li Tianling Yin Yul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The “immediately” style rapidly ros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horse year on China’s lunar calendar. It is a brand-new pragmatic phenomenon expressing a blessing on horseback indicating that the blessing will immediately come true as soon as someone receives it. The style possessing both language and image has been widely spread through such media as TV, network, Micro message and Micro-blog in the modern information world and derived many other versions,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e “immediately” style. The style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reflecting the role of context and pun in the expression of language as well as a so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reflecting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immediately” style; context; pun; pragmatic; culture

(责任编辑周一农)

2014-01-22

李天玲(1987-),女,河北邢台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尹玉龙(1988-),男,河北邢台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H030

A

1008-293X(2014)03-0058-04

猜你喜欢
马背上双关歧义
马背上的歌声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5:22
元:马背上也要白衣飘飘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0:44
eUCP条款歧义剖析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8
马背上的笑声
民族音乐(2018年6期)2019-01-21 09:30:04
马背上的大蘑菇
English Jokes: Homonyms
双关
意林(2016年14期)2016-08-18 22:10:59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英汉双关语中铰链词数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