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荣
(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从先秦文献刘字用法看刘姓起源
刘金荣
(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姓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姓氏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通过分析一个民族的姓氏,可以了解民族的发展历史。刘姓是汉族的一个大姓,历史悠久,一度曾经是国姓,人口众多。但以往关于刘姓之起源、刘姓的始祖的说法存在颇多的疑点,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刘姓源自周族,得姓始祖是周匡王的小儿子——王季子,距今已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刘姓;始祖;王季子
刘姓是中国第一个强大封建王朝——汉朝的国姓,汉王朝四百多年,便刘姓迅速膨胀,成为汉民族的一个特大姓氏,自有姓氏排名以来,都属于前十大姓之列。姓氏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刘姓无论是起源,还是其发展,都是汉民族姓氏文化重要的一页,刘姓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汉民族姓氏文化更深入地理解。本文通过对先秦文献中“刘”字使用的分析,试图对刘姓起源做一些梳理,提出了与前人不一样的观点。
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刘”字包含以下几种义项:1.兵器义;2.杀戮义;3;地名;4.人名用字;5.氏名。1与2义项应该是“刘”字的理性意义,而3——5则是“刘”字的特殊意义,是一种借用,与其理性意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刘”字是一个形声字,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从刀这一点是不存在争议的。说明这个字的本义应该与刀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兵器义是“刘”字的本义。
1.《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孔安国传云:“刘,钺属。”孔颖达疏引郑玄注:“刘,盖今之鑱斧。”《广雅·释器》:“刘,刀也。”也许正如孔安国所云,刘是钺属,也就是斧子,这种斧子实乃兵器,是兵器自然是用来杀人的,于是“刘”字可以引申出杀戮义,杀戮义是“刘”的一个直接引申义。
2.《尚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3.《诗·周颂·武》:“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後。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4.《逸周书·小开》:“春育素草,肃疏数满,夏育长美,柯华务水潦,秋初艺不节落,冬大刘,倍信,何谋本□,时岁至天视。”
5.《逸周书·世俘》:“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执矢恶臣百人。”孔晁注“刘,剋也。”《广韵·尤韵》亦同。
6.《左传·成公十三年》:“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杜预注:“虔、刘,皆杀也。”
7.《墨子·鲁问》:“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方言》:“刘,杀也,秦晋宋卫之间谓杀曰刘。晋之北鄙亦曰刘。”以上的几个“刘”都要解释为“杀戮”义。
“刘”字在先秦文献里一个很常见的义项就是作地名。
8.《春秋·隐公十一年》:“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杨伯峻注:“刘邑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
9.《左传·襄公十五年》:“春,宋公使向戌来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刘。”正义曰:“荀庚、孙良夫、郤犨等来聘,且寻盟,皆直云及某盟,不言地者,由在国与之盟也。此言“盟于刘”者,出国与盟,故书其盟地,犹如晋侯与公出盟于长樗也。《释例》刘地阙,盖鲁城外之近地也。”杨伯峻注:“据孔疏,刘盖鲁曲阜城外之近地。”则当时鲁国亦有一刘邑。
从上面所引文字来看,春秋时期有两个“刘邑”,一在今河南偃师一带,一在今山东曲阜一带。据崔恒升的《简明甲骨文词典》,“刘,地名。‘王步自刘。’《合集》二四三四七。”[1]早在商代就已经有了刘邑,可见刘作为地名是由来已久的。
从历代关于汉民族姓氏的研究来看,虽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成为汉民族的姓氏,但如果说每一个汉字都有机会成为汉民族的姓氏大概也不为过。但不论哪个字,如果要成为姓氏,都必须首先出现在具体某个人的称谓之中,这是一个规律,所有的姓氏用字,实际上都出现在我们认为的得姓始祖的称谓之中。比如说,我们可以说魏姓的祖先是源自黄帝或者其他哪个帝,但得姓始祖却应该是毕万,晋献公在夺取魏以后,将魏作为毕万的采地,于是毕万就叫魏万,他的子孙以魏为氏。晋国的士会,因为功劳大,先是以随为采地,所以称为“随会”,后来又改为以范为采地,于是又称为“范会”,他的子孙以范为氏,因此,范姓的得姓始祖应该追溯到士会,而之所以士会的子孙会以范为氏,不仅仅是因为士会以范为采地,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他的称谓里有“范”字。照此规律,上述“刘”字的本义和引申义都不会是刘姓的起源,我们在探寻刘姓起源问题时,一定要从先秦文献里称谓中带“刘”字的人物里去找。
先秦文献中,到刘康公出现之前,有三个人的称谓里含“刘”字。一是传说中夏朝的刘累;二是周的一个伟大祖先公刘;三是晋文公的一个儿子叫叔刘。
10.《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
11.《诗经·公刘》:“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
12.《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刘累是现存文献最早出现使用刘字的人物,目前的姓氏书一般都认为,刘累是刘姓的得姓始祖。据说,刘累是尧的裔孙。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御龙。约在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颍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七年之久。因刘累养龙御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代行豕韦国君。
说刘累是刘姓的得姓始祖,其实是很不可靠的。首先,刘累养龙只是一个传说。关于刘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文献就是《左传》,而《左传》关于孔甲得龙和刘累养龙,都是带有极为浓厚的神话色彩,说他只是一个传说一点也不为过。其次,就算真有刘累其人主养龙其事,文献里既没说他封于刘这个地方,也没有说他被赐姓刘。那个时代的传说,禹尚且是被赐姓,刘累不被赐姓刘又何来刘氏?而且明明说他被赐为“御龙氏”。在那个时代,姓氏要由天子赐予,文献里说他善养龙,被赐为“御龙氏”倒也有些靠谱,孔甲没有赐他姓刘。再次,刘累生活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孔甲时期,那时尚没有汉字,因此,即使真有这个人,真有这么个名字,刘累也只可能是他名字的记音罢了。其实,前人早就指出过,《左传》这段话明显有为汉王朝的正统地位代言的嫌疑。有些刘姓族谱说他生下来时手掌有累字纹,所以取名叫累,显然是一种望文生义的附会。
据专家研究,殷商甲骨文和金文里并没有出现我们所说诸如姒、姬这样的汉民族古老姓氏,汉民族的姓氏并不如以往姓氏研究者所说的那样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伏羲时代或黄帝时代。汉民族姒等古姓只有在西周金文中才开始出现,所以,我们认为,汉民族的姓氏是周族的一种文化,是随周朝的建立才开始形成,这个问题因为不能在本文展开,我们只能是点到为止。我们的观点是,汉民族姓氏是起源于周族,因此,诸如刘累这样的夏朝时期的人物。不可能有姓氏,自然也就不会是某一个姓氏的得姓始祖。
与刘累相比,公刘虽然带有一定的传说色彩,但却似乎要看作为实有其人,从文献上看,公刘确实是周族的一个先公,《诗经》的《公刘》篇可视为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余冠英注译《诗经选》:“公刘,后稷的后裔。公是称号,刘是名。”[2]
高亨《诗经今注》:“公刘,后稷的后裔,周部族的首领。”[3]
向熹《诗经词典》:“公刘,人名,周族祖先。”[4]
公刘是一个比较真实存在的人物,是周族历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祖先,是周族后稷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英雄人物,已经具备了作为得姓始祖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认为,公刘还不是刘姓的得姓始祖。他为什么叫“公刘”显然也没有答案。余冠英说“刘”是名,“公”是号,似乎不被大多数人认同。从《史记》记载来看,“公刘”合起来是其名字的可能性应该是更大一些。从时间推算来看,公刘生活的时代似乎是夏末商初,依然也还是在汉字尚不成熟的时期,和刘累一样,公刘很可能也只是一个记音而已,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不可能,现在也没有必要去探究这个名字的真实含义。据《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礶戎狄之闲。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闲,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从这段记载来看,公刘之前的先公没有称谓用刘字者,公刘之后的子孙,也没有以“刘”为氏,因此,公刘不是刘姓的得姓始祖。
重耳得了季隗之后,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叔刘,叔是排行,刘便是名了,为什么他取名叫刘,似乎没什么道理可言,起码史书上没说明,他后来也默默无闻,似乎刘姓与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13.《左传·哀公三年》:“康子请退。公使共刘视之,则或杀之矣。乃讨之。”杨伯峻引杜注:“共刘,鲁大夫。”
共刘算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个称谓中带刘字的人物。“共刘”是字,抑或是“共(恭)”是谥号,而名仅为刘,因为缺少文献证明,不得而知,但其人大概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所以史书里没有多作记载,虽说以周代取氏之规则,他的后人也可以以他的字为氏,但似乎刘姓与此也没有关系。
14.《春秋·隐公十一年》:“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杨伯峻注:“刘邑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
15.《左传·宣公十年》经文曰:“秋,刘康公来报聘。”杜预注:“报孟献子之聘,即王季子也。其后食采於刘。”杨伯峻注:“刘即隐十一年《传》‘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之刘,春秋之前为郑邑,至桓王时为周邑。定王时,刘康公始食采于刘。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襄十四年有刘定公。《国语·周语中》有刘康公聘鲁,归而与周定王论鲁诸大夫事。”《传》云:“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杜注:“王季子者,《公羊》以为天王之母弟。然则,字季子。天子大夫称字。”杨伯峻注:“《传》云‘刘康公’,盖食采于刘,谥康公也。《公羊》谓王季子为天王之‘母弟’,《穀梁》谓为‘王子’,杜注用《公羊》。然据十七年《传》‘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之例,若果是天王之母弟,当书天王使其弟季子来聘。’今不然者,知《公羊》之说未必合《左氏》也。说本刘文淇《疏证》。如《公羊》说,王季子为周匡王子;如《穀梁》说,则为周定王子。”
我们把上面的《经》文和《传》文以及注疏整理一下,就可以得到以后理解:
鲁隐公十一年,即公元前七一二年,时当周桓王八年,郑庄公三十二年。这一年,周桓王从郑国手中把刘邑抢去。如此,刘邑在此之前应该是属于郑国,至此以后属周。到周定王时,把周匡王的小儿子、自己的弟弟——王季子封于刘邑,具体在哪一年不确定,自此之后,王季子就称为刘子,死后称为刘康公,刘是采邑名,康为谥。从所谓的赐氏角度说,王季子就被赐刘氏,以邑为氏。如果我们不从赐氏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王季子依周之宗法制被周定王封于刘邑,他到了刘邑之后,于是在他的称谓里就出了刘字,因其是周大夫,爵位为子爵,故称刘子,说明他是刘邑之主,其后裔因为世袭刘邑,故世袭称刘,从而逐渐诞生了一个刘氏。
15.《左传·襄公十四》:“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
16.《左传·襄公十五年》:“刘夏逆王后于齐。”正义曰:“宣十年,天王使王季子来聘。传称刘康公来聘,是王季子食采於刘,遂为刘氏。此刘夏,当是康公之子,即前年传称刘定公是也。”
17.《左传·襄公十八年》:“己亥,焚雍门及西郭、南郭。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杜注:“二子,晋大夫。”杨注:“刘难、士弱,晋大夫。”
18.《左传·襄公三十年》:“五月癸巳,尹言多、刘毅、单蔑、甘过、巩成杀佞夫。”杜注:“五子,周大夫。”
19.《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刘子如刘,单子使王子处守于王城,盟百工于平宫。”
20.《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六月壬午,王子朝入于尹。癸未,尹圉诱刘佗杀之。”杜注:“刘佗,刘蚠族,敬王党。”
21.《左传·昭公二十六》:“今王室乱,单旗、刘狄剥乱天下,壹行不若。”杜注:“刘狄,刘蚠也。”
22.《左传·昭公二十六》:“四月,单子如晋告急。五月戊午,刘人败王城之师于尸氏。戊辰,王城人、刘人战于施谷,刘师败绩。”
23.《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七月己巳,刘子以王出。庚午,次于渠。王城人焚刘。”
24.《左传·定公四年》:“刘卷卒。”杜注:“无传。即刘蚠也。”正义曰:“昭二十二年传曰‘单子立刘蚠’,即此是也。《世族谱》:伯蚠、刘蚠、刘文公、刘狄、刘卷、刘子为一人。”
从《左传》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刘子与刘邑的关系,刘子即是因刘邑而得称刘,进而有“刘人”和“刘师”。刘康公之后是刘定公,刘定公之后是刘献公,刘献公之后是刘文公,刘文公之后是刘桓公,自周定王瑜始,刘子历代都是周王室的执政大臣,这对刘氏的发展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刘氏在刘邑经营了数代,而且有了像“刘毅”、“刘佗”这样的族人。族人也以刘为氏,说明这时刘已经完全变成氏称了。至于晋国的刘难,我们认为也应该是刘康公之后裔。国为刘邑与晋国不远,周王室与晋室的交往十分频繁,历代刘子多次往返于周晋之间,尤其是在周敬王与子朝之乱时。周王室几乎是完全依赖于晋,周敬王也一度在晋国避难,作为执政的刘子及其族人自然随周王入于晋,也许就在那时,有一部分刘氏族人迁徙到了晋国。
25.《左传·文公十三年》:“既济,魏人噪而还。秦人归其帑。其处者为刘氏。”杜注:“士会,尧后刘累之胤。别族复累之姓。”
这段文字似乎在告诉我们,刘姓源自士会,或者说有一支刘姓是士会之后。我们认为这同样也是不可信的。晋襄公死时,曾托孤于赵盾,要他助当时还在襁褓中的太子夷皋继位。因为其时晋国正处于多事之秋,晋国大夫们欲立一个长君,于是想立晋襄公的弟弟雍为国君,当时雍尚在秦国,于是派士会等人去秦国迎接雍回来。不料夷皋母亲迫使赵盾改变主意,最终还是让夷皋为君,并派出军队拦截士会他们一行,于是士会等人逃到了秦国。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士会逃到秦国是匆忙之举,因此,不可能是大规模的家族迁徙。不久,士会又回到了晋国,士会回到晋国以后,秦人不失约,把其妻子也送回了晋国,即使士会家族中还有人留在秦国,一定也不会很多了。而且,很关键的一点,那个时期要想有氏,先得有土地,难道秦国也有一个刘邑?即便秦国有刘邑,又怎么会给了士会的族人呢,要知道士会其时已经背叛了秦国,秦国总不会大方到把一个城邑送给背叛自己的一个晋国大夫的族人。前人早也注意到不合理之处。孔颖达正义曰:“伍员属其子於齐使为王孙氏者,知己将死,豫令改族。其传又为而发之。士会之帑在秦不显,於会之身复无所辟,传说处秦为刘氏,未知何意言此?讨寻上下,其文不类,深疑此句或非本旨,盖以为汉室初兴,损弃古学,《左氏》不显於世,先儒无以自申,刘氏从秦从魏,其源本出刘累,插注此辞,将以媚於世。明帝时,贾逵上疏云:‘《五经》皆无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窃谓前世藉此以求道通,故后引之以为证耳。昭二十九年传称陶唐氏既衰,其后曰刘累,能饮食龙。夏王孔甲赐氏曰御龙。襄二十四年传范宣子云:‘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晋语》云:‘昔隰叔子违周难於晋,生子舆为司空。世及武子,佐文、襄,辅成、景。是以受随、范。’贾逵云:‘隰叔,杜伯之子。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奔晋。子舆,士蒍也。武子,蒍之孙,即士会也。’又《世本》‘士蒍生士伯缺,缺生士会,会生士燮。’会是蒍之孙,是为尧后也。会子在秦不被赐族,故自复累之姓为刘氏。秦灭魏,刘氏徙大梁。汉高祖之祖为丰公,又徙沛,故高祖为沛人。”如果把这些附会的东西去除,我们似乎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士会离开秦国之后,确有他的一部分家人留在了秦国,因为“留”而“刘”,后人就说留在秦国的那一支称刘氏,这不过是一种据音而生义罢了。
在没有更充分的证据证明汉民族刘姓另有起源之前,我们认为,把刘康公视为华夏刘姓的得姓始祖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断。首先,刘康公之得氏,符合氏源于食邑这个规律,汉民族的大量姓氏便是源自食邑。其次,自刘康公封于刘邑之后,其家族以刘为氏的传承关系十分清晰,不仅其子孙以刘为氏,而且其族人亦以刘为氏,其邑人称为刘人,其军队称为刘师,既为刘人和刘师,其族之大也就可以想象了,如此,刘氏则为姬姓的一支,刘姓起源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1]崔恒升.简明甲骨文词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635.
[2]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67.
[3]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14.
[4]向熹.诗经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89.
A Study of the Origin of Surname Liu from Its Usages in Pre-qin Literature
Liu Jinrong
(Yuanpei College,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Surname culture is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Every surname is rich in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analysis of the names of a nation can make people inform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istory. Once a most popular one in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surname Liu enjoys a long history and a large population, for it was once the name of the whole nation. Still, doubts exist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concerning the origin and the earliest ancestor of the surname Liu.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urname Liu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500 year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st Zhou state and that its first ancestor is Wang Jizi, the youngest son of Ji Ban (King Kuang of Zhou, the 8th king of East Zhou).
surname Liu; primogenitor; Wang Jizi
(责任编辑林东明)
2014-02-03
刘金荣(1963-),男,江西大余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副教授。
H139
A
1008-293X(2014)03-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