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构建高效课堂,實现有效教学是新形势下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枯燥,趣味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这是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就是说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亲自操作的机会,改变以往只重教师演示的被动学习方式,要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积极动手,主动动脑,展开主动学习。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学具浅谈几点见解。
一、让学生参与制作,将制作与使用结合起来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能只是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之中,还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学具是学生展开主体活动、主动探究的辅助学习工具,学生并不是只拥有使用权,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具的制作中来。就目前教学情况来说,学具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上级教育部门配备的;二是自己制作的。一般说来上级教育部门配备的学具与教材同步,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具有一般性,它是考虑到了小学生的普遍性。但各地区间、各校间、各班间、甚至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基础与水平,有着鲜明的个性。素质教育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因此我们要重视自制学具的运用,这样顺应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才能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故而我们要发动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来制作学具,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制作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材料。
二、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将教与学结合起来
素质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统一的学具忽视学生间的差异性,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思维模式中,这不利于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具,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具,这使得教学更加切合学生的需要,更能引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思维的活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如在学习“圆锥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时,在课前,我准备多媒体课件,并为学生小组配备了两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一组是空心的,另一组是实心的,大的容器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在课上,我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现将长方形旋转一周得到的圆柱体以及将此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后的三角形旋转一周得到的圆锥体。让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二者体积间存在的关系,并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来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制定多种方案,对于学具的使用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常用方法有:1.将圆柱装满水,倒入圆锥体中正好倒了三回,或是用圆锥装水往圆柱里倒,同样也是倒了三回圆柱体中水满。2.将圆柱与圆锥分别装满水,倒入上下一样粗的容器时,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标上刻度,量出高度,发现圆柱里的水正好是圆锥里水的三倍。3.将圆柱与圆锥放入装有能没过它们的水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中,依次量出容器中水面上升的高度,通过上升高度的对比得出二者的关系。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研究了许多探索二者关系的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想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学具的充分利用,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释放,创新的火花得以激发。
三、给学生思考时间,将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
学具是一种辅助工具,是为了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与观察中来获取大量形象可感的感性材料,从而为深化认知,掌握本质规律,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操作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本质加强理解。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让学生使用学具时,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盲目地进行操作,而并没有将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学生都在积极地运用学具,但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要引导学生将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在操作与思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学生结合前面所学过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能够选择合适的单位面积来直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是比较大的长方形,如学校操场的面积,再采用单位面积来测量,那就太麻烦了,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呢?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并充分利用学具来展开探究与合作。学生猜测可能会和长与宽有关,然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先用单位面积量出手中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改变长方形的长量出面积,改变长方形的宽量出面积,再同时改变长与宽量出面积,并把相关的数据列成表格。这样学生通过思考便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并指导学生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述。这样的学具运用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真正将学生的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实现了手与脑的结合,这样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运用学具符合小学生的天性与认知规律,符合数学学科的学习规律,是推进数学教学改革,深入贯彻新课改,践行新课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高度重视学具的有效运用,从学具的制作、学具的选择、运用的时机等多个方面加强研究,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教师与学生共同借助学具这一平台来展开积极的探究学习,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探究活动的主人,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互动过程。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