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14-04-09 00:05程建军
学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困境问题

程建军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德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因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灵魂。目前,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有一些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我们的德育工作实效性较低,工作的开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请各位同仁进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中学德育 问题 困境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素质。为了让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均衡发展,我们必须对学生在性格形成与终身发展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帮助与指导,以促进他们的思想、文化、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林崇德教授曾经说过:“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由此可见,德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与灵魂所在,我们必须加强认识,促进德育工作更好地展开。对于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德育难以达到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各行各业带来了腾飞,同时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在新的思想文化与我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下,国人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随之对中学生产生了各种影响。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是以人员的数量来决定的,而是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完成。其中,人才的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整个社会都存在着重视成绩轻视道德的倾向,这种现象在学校中尤其严重。很多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本质上仍然是在进行应试教育。因为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导致了教师和学校领导不得不降低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率,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习题和补习填满。这样做,很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会使学生易受腐朽思想的侵害,不能脚踏实地,没有理想和奉献精神,很容易形成拜金主义与个人享乐主义。

二、 德育学习与学生的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过去那种只强调学生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人价值的德育方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了。新时代的学生有自己看待问题的方法,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人生有自己的追求,看待世界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局限在一隅,他们的价值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的德育工作跟上学生发展的步伐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对学生的情感与需求关注度不够,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照着教材讲授,不去为学生拓展,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产生问题时,有的教师会以“你长大了就懂了”“以后会学到的”等理由来搪塞。这种现象说明了教师对教学的定位产生了错误,他们没有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活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所授知识也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范围与实际需求。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德育课感到无趣,教学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且,一味地灌输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 德育手段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脱节

目前,在中学的德育教学中,存在着很严重的专门化、知识化倾向,大部分教师都是将政治课教学处于封闭的状态中。这样,就很容易形成说教式教学,也会使教学模式变得单一、枯燥,德育也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中变得和其他的学科的知识学习没有区别了。当道德学习变成了林林总总的条目,脱离了学生的生活,道德对于学生来说也成了一个与生活无关的客观对象。学生对其没有兴趣,也没有学习的动机,想让他们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这种教育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道德观念也不会在教师的灌输下产生任何改变。

四、德育教育与社会、家庭脱离

中学生不是单纯地在学校,他们还需要在社会中生存,扮演一定的角色。尤其是在家庭中,这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地,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依赖家庭以生存,也在家庭中受到早期的、深刻的教育。目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地顺从,又舍不得让孩子吃一丁点苦。当孩子不想劳动时,家长就包办了孩子的一切,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不让他们干,不仅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同步,也使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推动下,很多家长只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余的全都不放在心上,但当孩子出现“学优德差”的现象时,再想扭转就极其困难了。这不仅是家长的难题,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

五、 德育目标与学生心理及年龄发展脱节

在确立德育目标时,教师大部分会有一定的理想化,这样,在无意识之中就将学生的道德水平“拔高”了。而实际上,受年龄限制,中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他们也很难理解那些德育活动,就算有理解,也是很肤浅、唯心的。当学生的内心深处难以产生认同感时,就很容易催生他们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设立了过高的目标,给了学生过重的负担,我们的德育教学就会变得宽泛却不务实。 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和影响人生观,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最后导致个体道德的滑坡。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时宜的。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应积极倡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而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

[2]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3]刘铁芳.人、世界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教育研究,1997(8).

[4]金一鸣.教育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責编 张宇)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困境问题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微德育”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