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敏
摘要: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境,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多种模式,同时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转换。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 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影响
所谓多媒体,指的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进计算机,使信息表现声、图、文并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日益成熟,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并且重要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都比较薄弱,而语文又是一门必修的公共课,也是学生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提高自身素养的基础课。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薄薄的教科书是学生唯一的世界,黑板加粉笔主宰了一切,在教学方式上,都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着,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拓展,又无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今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语文课堂上,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在慢慢地改变,多媒体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多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多媒体改变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为“教”提供丰富多样的手段
情境教學法,就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将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是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倡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课堂情境的创建,往往需要大量的图像、音乐和视频等素材,这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上难以实现。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能够打破以往课堂教学的局限,将学生很快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图片塑造情境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语文不再是“重点学科”,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能用生动的形象来塑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教学环节。图片恰恰就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面对图片,学生能直接、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中职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内容需要图片的展示,如散文或诗歌的意境图、小说戏剧的生活原形图、说明文的实物示意图、作者肖像图、建筑物图像、记录历史事件的珍贵照片等等。如讲到说明文《看看我们的地球》时,先展示地球在太空中的摄影图,接着展示地球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中介绍地球外部构造的各个方面,最后还跟热门的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展示中国的探月计划和美国的火星计划等图片,用图片塑造一个既有天文又有地理的课堂环境,直观地将课文的知识带给学生,并且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除了直观地展示课文的知识之外,图片在塑造隐晦难懂的诗歌情境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朗读诗歌《秦风·蒹葭》时,展示一幅在清晨薄雾笼罩下若隐若现的一大片芦苇丛的图片,塑造一种荒凉、清冷的意境,再将之与诗歌中所要表达的那种对爱情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方式来塑造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深刻地领悟教材内容,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欣赏力。
(二)音乐领悟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相对于文字,用音乐去创设情境往往更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创设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情绪环境”,往往能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可以插播邓丽君的歌曲《几多愁》,由于这首歌曲本身的歌词就与《虞美人》这首词的内容一致,加之在邓丽君温婉哀愁的演唱之下,学生不仅很容易就进入到词中描写的“愁”的情境中去,并且轻轻松松就记住了词的内容。再如讲授《春江花月夜》时,在课文朗诵环节,可以播放著名的古筝乐曲《春江花月夜》,做一次配乐诗朗诵,让学生的想象在音乐中驰骋,在脑海中描绘一幅春夜月光笼罩下大自然淡雅清幽的美景,并且在音乐中感悟人世间的离愁别恨。再如,讲授说明文《大自然的音乐》时,播放班得瑞演奏的《森林狂想曲》,这首乐曲穿插着大自然中许多小动物发出的声音,音符朴质动听。在音乐的烘托之下,学生通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走近作者,同作者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一起感悟,本来晦涩难懂的说明文,却变得情趣盎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让学生感悟情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能从深层次上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进行审美能力。
(三)视频理解情境
在中职课程中,语文由于不是专业课程,所以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并不大。又因为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大多是深奥呆板的面孔,而中职生喜欢的却是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制品、MTV等,这些事物比起传统的文字更容易进入中职生的视野。因此,如果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能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那么,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还能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景泰蓝的制作》这一文章时,先将《国宝档案》中有关景泰蓝的介绍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在视频中出现许多做工精美、色泽靓丽的景泰蓝工艺品,学生看了视频之后,不仅能了解到什么是景泰蓝,而且还对景泰蓝这项工艺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虽然还没有接触到课文的内容,但已经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接着按照景泰蓝的六道工序将视频分成6个部分,课文每讲完一个工序,就将一小部分视频播放一次。这样一个阅读文字与播放视频相结合的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他们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牢牢地记在了心里,远远超出让他们死记硬背的效果。再如,在讲授《宝玉挨打》的时候,先播放影视作品《红楼梦》中有关《宝玉挨打》的视频,让学生在还没学习课文之前就能理解宝玉为挨打的前因后果,也了解到宝玉挨打的整个过程。看完视频之后再来学习课文,学生不再局限于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是自然而然能与视频的内容结合起来,对于课文理解起来也得心应手。
二、多媒体改变中职学生的学习模式,为“学”提供形式多样的途径
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主要采用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主宰课堂的是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另外,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也导致学生学习模式的单一,在课堂上学生除了聽教师讲之外,就是动手做笔记,这样使得中职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十分枯燥、单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参与”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心理基础,以自主探索、研究创新为主要行为方式,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而提出的,用以规范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一种学习模式。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很难进入到这种学习模式,但随着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学生的学习途径产生多样化,为探究性参与学习的实施提供基础。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对一件事感兴趣时,往往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只有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特别对于中职学生,如何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显得十分必要,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没有多少学生会主动地去预习,但利用多媒体在课前创设问题,却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如在讲授课文《失街亭》之前,先播放《三国演义》中相关的影视作品给学生观看,同时提出问题“街亭失守是谁之过”让学生思考,提示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应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以此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又能够通过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到分析课文的时候,学生基本能够掌握课文的线索,对于课文的学习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中职的语文课文中有一部分是文言文,而中职语文的课时有限,因此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这一部分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文言文课文中的各项要求,这是中职语文学习的一个难题。传统的课堂学习往往比较费时,而在多媒体课堂上,利用课件来学习古文经常能达到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如学习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课文内容描写的是一个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国君权位而进行骨肉相残的历史故事。由于课文选自《左传》,这本书成文的时间距离现在比较长,再加上本身又是一本史著,因此,课文内容晦涩难懂,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在讲授课文时,利用课件可以先用图片展示学生初中时期学习过的课文《陈涉世家》,由于《陈涉世家》选自《史记》,这本史书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基本了解,在讲课的时候,将《史记》和《左传》作比较,将两者之间的不同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有关《左传》的相关知识点。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七步诗》和“玄武门之变”的图片,将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最后在课件中把课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出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学习,可以将课时压缩为原来的一半,而且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仅能够全面了解课文内容,又能够掌握课文的重难点,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构筑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习作过程体现一个人观察、领悟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上,写作文往往是给学生一个题目然后就进行写作,这样的方式枯燥无味,学生很难把握作文题目的方向,经常会出现下笔难的现象。另外,这样的写作模式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往往只需从作文题目中去记忆世界,无需体味世界,只需重复生活,无需创造生活,学生的感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退化了。采用开放式作文题目,辅以多媒体手段,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布置作文题目《梦想》时,播放热门的电视节目《中国梦想秀》中一些比较精彩的视频,学生从中了解到平凡人为追求梦想而付出的努力,并领悟到梦想的真谛,同时播放一些青春励志歌曲如《水手》《超越梦想》《相信自己》等。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使学生能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自然而然进入写作的亢奋状态,写出颇具特色的文章来。
三、多媒体改变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是被动地学习,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预设好的,忽略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教师是在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看待学生的,这样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境下,多媒体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网络平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学生进行任务教学活动。同时,在情感交流方面,多媒体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口号。如何实现这个口号?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但是可以发现,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缺乏转换角色的硬件条件,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为成学习的主人。在上课之前,教师设置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知识。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复习知识点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竞赛题或者辩论题,采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荔枝各方面的资料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荔枝这种水果作个简单的介绍,在上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收集来的图片和资料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线索,从而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最后组织一场水果知识竞赛,通过这样的课堂形式,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为真正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氛围也变得和谐、热烈。
(二)学生从课堂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但在信息教育中,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很好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学生可以随时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并能很快得到解答。这样的角色转变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被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如在讲授课文《智取生辰纲》时,先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各种资料,并设置问题——“生辰纲如何‘智取?”“智取生辰纲能成功的条件有哪些?”“智取生辰纲带来什么后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学生自己做图片展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有学生将有关的漫画扫描成图片做成幻灯片,有学生找来影视作品等等。然后,全部学生进行讨论问题“智取生辰纲能成功的条件有哪些?”最后,有学生将《智取生辰纲》在《三国演义》中的章节前后联系起来,总结出“智取生辰纲带来什么后果?”的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成分变少了,学生“探究”的成分增加了,在课堂中,学生借助多媒体完全参与课堂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转变为主动。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中职语文课堂的影响十分深远,它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只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上坚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为课堂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就能够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语文,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宁来.音乐与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3).
[2]吴洪波.浅谈多媒体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2012(8).
[3]刘权石.多媒体教学之我见[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