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摘 要】所谓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75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容、目标及主要特点
(一)主要的内容
数学探究式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2)引导学行对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3)获得针对猜想或假设的有关信息;(4)运用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或拓展自己的认识;(5)发动学生动手实践,开展相互交流,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实现的目标
探究式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系统,具体包括以下6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事物刨根究底的精神。(2)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包括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调查、实验、分析资料、获得结论、解释、评价,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调动自己“知识储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创新。(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反思批判等。(6)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诸如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成功的喜悦;不怕困难,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三)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它有以下4个特点:
1.问题性。探究式教学是要学生去探究问题,而非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记忆现在的结论。即使是一个已知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也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来加深理解。因此,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问题可以是学科性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是课程内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的;可以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2.开放性。探究式教学的内容范围较大,既来自学科,也来自社会、来自生活。学生学习的途径、方式、视角、方法不一,探究结果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观点,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建构者,平等的对话者。
3.多面性。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思考,将数学问题从二维向三维乃至多维(从平面向立体)扩展,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全向思维模式。
4.实践性。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内容选择时,要注重提供给不同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与层次,在组织合作小组时,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组合,使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式的设计是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应把握经下五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探索设计切忌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把探究方式设在重难点处。
2.适度性原则。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要选择一个适合全班大多数的难度,使大多数同学通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3.适时性原则。探究活动是一种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探究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4.层次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探究活动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有些重难点要循序渐进,化整为零。
5.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由此,教师实施探究活动要面向全体同学,根据学生的心智技能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问。
三、主要的探究方式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遵循上述5方面原则的基础上,灵活采职适当的探究方式:
1.变形性探究。结合教材内容把一些数学问题的探究运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比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实验、归纳探究,一般要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由数变形”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还可以“由形思数”,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变形性探究可发挥“形”的直观作用和“数”的思路规范优势,数形渗透,互相作用,扬长避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隐蔽的问题明朗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从而达到解决的问题的目的。
2.发散性探究。发散性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环节是发散性思维。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得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广开思路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等特征,在数学中发散思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3.应用性探究。应用性探究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课题。增加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在知识的发展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使他们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切实提高分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性探究可以开展数学知识在数学发展中的应用探究,但当前更需要加强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的探究,以便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用性探究还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或具有开放性的课题,可以配合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探究性的习题进行研究,以开阔思路,培养创新精神相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