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行为的呈现方式及教学启示

2014-04-09 14:24:37马茂祥葛暴默
山东外语教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听话者听者意图

马茂祥,葛暴默

(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间接言语行为的呈现方式及教学启示

马茂祥,葛暴默

(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言语的间接性是语言使用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掌握常见的间接言语行为的呈现方式易于我们准确把握真实言语意图。在外语教学中,师生要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各种呈现方式来把握得体的交际策略,促进日常交流。

间接性;间接言语行为;呈现方式;教学启示

1.0 引言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往往会采取“转弯抹角”的方式,使话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真正意义不相符。这种情况下,语言的使用便是间接的。间接性是言语的基本特征之一,具有普遍意义。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的间接性以及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程萌(2013:365)提到:“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他认为人们在说话时,同时进行着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Searle在1969年首先注意到间接言语行为现象,为解释言语的间接性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于1975年首次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即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一个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个言外行为。何兆熊(1984:10)进一步解释为:“舍尔在间接言语行为中区分了首位( primary)和第二位(secondary)的言外行为。首位言外行为是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它不通过话段的字面意义表明;第二位的言外行为是话段字面上所施行的行为,它与话段的句法形式之间常有一致性。首位言外行为是通过第二位言外行为来实现的。”俞东明(2011:59)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可以看成是语言的间接性在言语行为上的具体表现。”由此看来,间接言语行为也具有普遍意义,大多数交际中说话者的话语意义与直接呈现的句子意义不一致。两种意义的差异就产生了间接言语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交际中必须特别关注间接言语行为,推理说话者的真实交际意图,才能使交际达到预期目的。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不了解英语的间接言语行为,在英语交际中就会遇到障碍,交际双方无法理解话语的真实意图,造成交际的失败。因此,外语教学中间接言语行为知识以及交际策略的讲授必不可少。为使学生掌握英语间接言语行为,教师可以首先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各种呈现方式,例如:词汇手段、句法手段、语义手段及修辞手段,教学中举例向学生呈现各种间接言语行为,并且通过对学生的推理训练,教会学生分析言语交际的语境信息等方法,让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理解话语的表面意思,同时增强透过话语表面深究其隐含的真实意图的意识,如此学生才能正确熟练地理解言语,并学会运用各种言语行为表达意图。

2.0 间接言语行为的呈现方式

2.1 词汇呈现方式

赵亮英(2012:65)在评析Searle的意向指称理论时提到:“类似于间接言语行为所涉及的主要和次要的施事行为的区别,塞尔把我们指称一个对象时用专名、限定摹状词等所表征的说话者意向内容区别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只表达语句的字面意义,主要方面决定说话者的意义。”由此看出,用来表达交际目的的词汇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种指称关系,当间接言语行为出现时,这种指称就出现不对应性,带有间接意味的词汇便含有双重意义:字面意义和说话者真实意义。在Grice(1975, 1978)的会话含义理论中,这种间接语言便带有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例:

(1)Mary: I’ve lost a diamond ring. Bill: Well, Julie was wearing one/a diamond ring this morning.

通过运用不定冠词“a” (或其替代词“one”),Bill就避免了正面回答他看到的戒指是否是Mary丢失的那枚,这样就避免了直接得罪Julie,同时也可避免因一旦说错话而承担责任。我们不妨通过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Levinson(1983)的三原则和Leech(1983)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来分析一下以上会话。

Bill的答语指代不明,表面看来违反了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和关系准则(Maxim of Relation),是为避免不礼貌的指责而做的有所保留的表述。而这实际上,这种有所保留的表述其用意已通过会话含义表达出来了,因为如果Mary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语境因素主动建构她和Bill之间对话的关联性,而将Bill的话语理解为间接言语行为,推测出其中暗含的意义,那么方式准则、关系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就帮助我们将Bill的话语理解为间接的指责。这种间接性主要是通过用词的模糊性和欠关联性来实现达成的。

人称代词常被用来指代有关的人或会话中谈及的人,而人们很少在祈使句中直接使用第一人称“I”。 “I”用的太多会给听者留下高傲自负的感觉。若确实要用 "I" 时,人们往往通过句法表达方式(参见后文中有关句法呈现方式的叙述)来弥补一下,以避免过于唐突。比如“I wonder if ...”和“I would like to”等。有时“I”和“me”常用其复数“we”和“us”来替代。如:

(2) Let’s clean the room.

在一定的语境中(比如母亲和孩子间),(2)可以具有请求听者做某事之功能。“us”表面上包含说话者,指双方共同完成行动,语气委婉,避免了直接指使听话者,而实际上可将说话者排除在行动之外,因此是一种间接请求。

直接在请求、警告、批评等言语行为中使用第二人称“you”同样也有点不礼貌,在行文中人们常用“we”“us”“one”等来替代,这样就使请求、警告、批评的对象表面上不再针对听话者本人,也是一种间接的表达。

另外一些词汇本身的意义就带有一定的间接性。如:“I swear/suppose/wonder/doubt ...”因为这些词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所以间接程度也不一样。

还有一些具有感情意义的词汇的使用也会让语言间接委婉。比如在表述他人的错误和自己的成绩时,用“not bad”代替“very good”来表达有保留的“不满”和“赞许”,使批评的语气和缓间接,自称显得谦逊礼貌。

2.2 句法呈现方式

否定句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否定句所给出的信息量要少于与其对等的肯定句。这样否定句就使得意思显得模糊,因而就更间接。如“I don’t like him.”,此话常被认为要比“I dislike him.”和“I hate him.”礼貌些。在此情况下,使用部分否定可以使其更加礼貌。如“I don’t like him very much.”

间接否定常通过会话含义出现在言语中:

(3)A: English is a difficult language to learn. B: Yes, but the grammar is quite easy.

(4)A: 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 B: 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m afraid.

假定(3)中的B不同意A的观点,B仍可以先给以肯定的回答,然后用“but”来暗示他的部分否定。句(4)中,B以否定自己有审美的眼光为托词来暗示他并不喜欢A的画。

过去时 过去时是人们喜欢用于表达礼貌的一种时态,因为它往往强调的是过去的事情,表面上看与现在事实无关,因此可以使含有请求、建议等意愿的话语更间接。比如:

(5)Would you take me home? (Will you take me home?)

(5)中过去时情态动词指的是听者过去假定的动作,说话者好像是在谈论过去已经完成的事情。现在时表达的是说话者较肯定的认识:认为将来的事情会发生,即听者可能会做或将要做。而过去时表达说者不确定听者将来能否做某事,从而给听者留有余地。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过去时往往要比现在时更间接(问句式本身就是间接的表达)。

疑问句 Yes-no问句显然可以给予听者选择回答“yes”或“no”的自由。而且,通过询问听者的意愿、能力等,说话者的礼貌之情尽在其中。通过会话含义,此类问句具有了请求之功能。

(6)a. Can you take this for me? b. Take this for me.

表面看来,(6)a是一个关于听者能力的询问。根据会话含义理论,听者能推测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问句句式使得听者通过回答“Yes”或“No”有选择做与不做的自由。

除了具有间接指令的功能外,问句式还能作为其他功能的间接言语行为使用:

作为建议:

(7)Why not paint it white? (I suggest you paint it white.)

作为抱怨:

(8)Why didn’t you wash the car? (You should have washed the car.)

作为提醒兼抱怨:

(9) How about your promise yesterday? (You shouldn't break your promise.)

作为不同意见:

(10)Do you really think it is true? (I don’t think it is true.)

条件从句 相对而言,条件从句常使得言语更加间接。因为说话者好像有一种跟对方商量的感觉,听者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这样就使请求或要求的语气更加委婉,更加礼貌。比如:

(11)Can I smoke here, if you don’t mind? (I want to smoke here.)

而且,有时候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条件从句可以独立使用:

(12)If you can come earlier.

虚拟式 虚拟语气可以用来表示主观愿望或某种强烈情感。当虚拟式用来描述本来可以避免发生的事情时,由于表面上是以表达主观态度的形式出现,就使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所有评判变成间接的表达。如:

(13)If I were you, I would have treated him better.

表面上看,说话者在陈述自己不会采取听话者的方式对待“him”,而实际是用间接的方式表示对听话者所做行为的不满意甚至批评。此种虚拟式用主观想法的表面形式实现对听话者的评价,其真正言语意图的表达则是间接的。

2.3 语义呈现方式

对于间接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的理解不仅仅取决于言语的语义内容和会话原则,也取决于言语的语境。

语义信息过载或者负载都可能导致语言的间接性。冉永平(2006)曾指出,数量准则要求:要保持合作,说话者就应提供恰如其分的会话信息量。信息量多了或少了都会产生会话含义让听者去推断,自然该言语就具有间接性。如:

(14)A:How did Jim do this history exam? B:Oh, not at all well. They asked him things that happened before the poor boy was born.

(14)是一则幽默笑话,其中B通过“They asked...born.”使得该句出现了信息增加以解释Jim未通过考试并非他的过错,从而赋予话语以幽默色彩。语义模糊同样也可以赋予语言以间接性。说话者故意闪烁其词,让听话者自己去理解其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而不是直接地表达出来。而且,史煜(2003)认为有时候语义模糊“并不妨碍交际,相反,如运用得当,模糊语言可以以较小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15)A:How’s John getting on with his job? B: Oh, quite well. He is still working here and has not been fired yet.

(15)中,B的回答表明尽管John仍在那儿工作,但他干得很不好,或许他早就该被解雇了,通过模糊的话语间接表示自己对John工作的不满意。

语义冗余也可以使句子具有间接性:

(16)A: What did your sister buy yesterday? B: She bought a red dress, she bought a green dress, and she bought a blue dress.

(16)中B重复使用“she bought”,表面上是列举所买物品,而实际却表明了对“sister”的不满,抱怨其总是买衣服。

语义不相关也能产生间接性。当听者和说话者的话语之间存在一种间接关系时,就出现表面上的语意不相关性。交际双方的一方故意使用表面上与话题不相关的话语,另一方就需要根据当时的语境,经过一系列的推理来判断对方话语的真实含义。

(17)A: There’s a concert in the school hall this evening. B: I have to attend a lecture.

根据Sperber & Wilson(1995)的关联理论“交际中最根本的是关联性,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不断的协商中寻求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可知,(17)中A和B表面上没有任何关系的对话一定存在隐含的间接关系,即B不相关的话语一定是在回答是否接受A的建议。经过推理,A可知B的回答是解释不按照A建议做的原因,由此推断出B得做他自己的事,而不会做A建议的事。

2.4 修辞呈现方式

许多间接言语行为具有修辞特征。它们在形式或意义上(或兼而有之)都有特别之处。同义反复、反语、隐喻、夸张、弱言等修辞方式都可以使语言具备间接的色彩。比如:

(18)A: Bob is really mischievous, isn’t he? B: Children are children.

(19)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18)中,B运用了同义反复(tautology)手法来说明孩子们总是调皮捣蛋,无须过分责备。(19)是一则警句,它可以用做建议,表示及时做某事可免得以后费事。

反语是间接语言行为最极端的表现,说话者选择与其真正言语意图截然相反的表达来达到交际目的,表面上尽量维护听话者的面子,从而将自己真实的想法间接地表现出来。

当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句子中出现两种或三种表达方式并用的现象:

(20)I wondered how long it would last.

(21)Could you possibly come at six, Sir?

(22)Couldn’t you be a little bit quiet?

(23)A: Let’s go and have a walk in a park. B: I have to go to the library, I’m afraid.

(20)结合了过去时和插入语,(21)结合了问句式和过去时,(22)结合了否定、疑问和过去时,(23)结合了语义不相关和插入缓和限制语(hedge)。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说话者可以自由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3.0 教学意义与启示

虽然间接言语行为比较复杂,英语学习者完全掌握英语间接言语行为有些困难,但上述陈述及列举的间接言语行为的各种呈现方式可以让我们基本了解间接言语行为,有助于日常英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在外语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听不懂或看不懂英文语句的意思而导致交际失误,或者不懂得如何运用英语中的不同句式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学中,教师就必须熟练掌握上述所列的间接言语行为的多种呈现方式,授课中可以很容易地认识到英语的语句可能存在的双功能性,即一句话或一段话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识别出间接言语行为,推断话语的间接意图,就能更好地给学生做出解释,让学生掌握。了解间接言语行为不仅需要英语语法、语用等知识,还要求教师及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使用习惯和常识知识。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训练学生的言语推理能力,增强学生识别间接言语行为的意识,从而更好地掌握间接言语行为,并且运用其准确表达交际意图,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

3.1 注意语句形式和功能的不一致性

通过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可以识别间接言语行为。王传经(1993:4)曾总结:“语句按其交际功能可被分为四大类基本形式,即陈述式、祈使式、疑问式和感叹式。这些类型的语句分别对应于不同的交际功能,可以用来实施相应的言语行为。例如,陈述式可以用来实施‘报告’、‘陈述’、‘断言’等言语行为;祈使式与‘请求’、‘命令’等言语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疑问式则对应于‘询问’这类言语行为。”但是,如果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间出现了不对等的关系,即陈述句没有表示陈述,疑问句并非表示了询问,祈使句也没有表示请求或命令,就产生了间接言语行为。所以通过判断句子的形式和功能是否对等就可以识别间接言语行为。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授英语语句的四种基本句子形式及其对应的功能,然后让学生判断句子的形式是否准确地实现了其语用功能,如果没有,就要依靠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句子的功能和隐含意义。

3.2 注意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表达的程式化

Searle(1975)将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两类。李怀奎、李跃平(2013:199)提到,何自然先生尝试定义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s)为:“它一向用以实施间接言语行为,说话者和听话者可能已觉察不出这类言语行为在字面上的施为用意,因此可以说,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已经形成一种惯常使用的标准格式。”所以,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已经有了固定的句法形式及表达方式,人们按习惯就可以推断出言语所表达的意义。刘陈艳(2013:62)在研究语料库的基础上得出:“英语本族语者与学习者在实施请求的过程中均偏好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所以,对于这类间接言语行为,王传经(1993:7)认为,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并熟记英语中不同类型的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句,并让他们对这些语句进行反复操练,直至他们能熟练地运用这些语句进行英语间接交际。

3.3 加强学生语用推理能力训练

何自然和冉永平(2009)提到,“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更复杂,更不确定,它没有明显的句法标记,要依赖于交际双方共知的背景知识和具体语境来推断其功能意图,听话者需要一系列的推理才能推导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孙晓凌、郑亚南(2012:210)运用关联理论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时提到:“把言语交际看作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受话者以追求和遵循最佳关联为目标,选择最具可及性的语境效果处理获得信息,试图在语义结构和语境间建立联系以确定话语可能意在传递的内容。所以说,间接言语行为产生效果的过程既是说话人间接表达交际意图的过程,也是听话人在明说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获得语境暗含的过程。只有人们对话语成功地进行了语境假设和思辨推理,才能把握话语的内在关联。”这就要求交际双方必须具备对话语的语用推理能力。所谓语用推理,谌莉文(2005:68)认为:“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是语用者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策略,推导话语与语境的关联,并解读由此产生的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ature)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推断话语含义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理解说话者的真实话语意图,提高其语用推理能力。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如,说一句话时变换不同的语气,声调以及表情,身势语等让学生猜测不同含义;要求学生对英语的一句话从多方面理解,解释出各个可能的意思;列举一些歧义句让学生练习推断其存在的各种句意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用推理能力。

3.4 捕捉分析言语交际的语境信息

语境在人们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话语所表达的含义,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在间接言语行为交际中,语境的作用尤为重要。对间接言语行为尤其是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应特别注意对语境信息的分析。王传经(1993:7)提到:“在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的真实用意与话语的字面意义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而且这种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有不同的体现”。那么,要判断其正确的关系,必须依靠双方当时交际的具体语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解释语言形式及其字面意思,还要对语言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进行解释,并尽可能在课堂上创造性地模拟一些真实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练习和使用各种语言形式,教会学生利用特定的交际语境来烘托自己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正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说话意图,并利用语境对对方的话语作出恰当的推断,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顺利地完成交际。

4.0 结语

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的真正意图并不总是与话语的字面意义相一致。人们会使用多种语言形式,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为了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我们就需要了解语言的间接性。当说话者所讲话语的字面意义与其真正的意图不一致时,听话者就要意识到间接言语行为,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过程,理解说话者的真实交际目的。因此,对语言间接性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语言,准确地运用语言,获得礼貌而得体的交际效果。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的间接性,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理解英语语言及各种表达方式,在使用英语时也可以准确得体。

[1]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andSemantics3:SpeechAct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 Grice, H. P. Further notes on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ed.).SyntaxandSemantics9:Pragmatic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

[3] Leech, G.Principlesof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4] Levinson, S.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5] Searle, J.SpeechAct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6] Searle, J. Indirect speech acts[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andSemantics3:SpeechAct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7] Sperber, D. & 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1995.

[8] 谌莉文. 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J]. 外语教学, 2005,(1):68-71.

[9] 程萌. 间接言语行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研究, 2013, (9): 365-371.

[10] 何兆熊. 英语语言的间接性[J]. 外国语, 1984, (3): 9-13.

[11] 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2] 李怀奎,李跃平. 意向性理论观照下的间接言语行为分析——语用推理理论系列研究之三[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5):197-201.

[13] 刘陈艳. 情态序列作为言语行为套语的习得研究——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1):62-66.

[14] 冉永平. 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5] 史煜. 模糊语言语用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03,(5):33-35.

[16] 孙晓凌,郑亚南. 间接言语行为意图传递及其语用连贯性[J]. 学海, 2012,(6):208-213.

[17] 王传经.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教学, 1993,(2):1-9.

[18] 俞东明. 什么是语用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19] 赵亮英. 塞尔的意向指称理论评析[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2,(5):64-68.

Indirect Speech Acts: Means of Presenta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MA Mao-xiang, GE Bao-m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Indirectness is often found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People like to express themselves in some situations indirectly out of politeness. So it becomes essentia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 of the indirect expressions, and it is a great help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means to achieve indirect speech acts and practice the use of th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exical, syntactical, semantical and rhetorical means to achieve indirectness, which is enlightening to EFL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directness; indirect speech acts; mean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2012-09-09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BWZJ04)和山东省重点教改项目“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063)的阶段性成果。

马茂祥(1968-),男,山东广饶人,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教学论、语用学。 葛暴默(1987-),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H319

A

1002-2643(2014)02-0071-05

猜你喜欢
听话者听者意图
没事,我永远是你最好的倾听者
知识窗(2024年4期)2024-05-09 01:41:45
道听途说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20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6:58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大众文艺(2019年15期)2019-07-12 09:56:25
有些话
杂文选刊(2019年4期)2019-04-15 03:07:42
让学生“听话”
卷宗(2014年5期)2014-07-15 07:47:08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语文知识(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1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