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胜召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化工销售华中分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国石化是一家跨国大型企业,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厘清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和过程轨迹,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这对于今后将企业文化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国石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就沿着中国石化发展过程,研究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以及对石化企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企业历史原因,中国石化总公司是在各个已有的企业的基础上成立的,后又改为集团公司。
早在1983年中国石化成立之前,所属各企业大都已经存在,如大庆石油管理局、乌鲁木齐石化总厂、高桥石化总厂、上海石化总厂等等。特别是大庆石油会战从1960年5月就开始了,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大庆石油管理局。因此,中国石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的,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石油初创的20世纪60年代。
198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整合原来分属于石油部、化工部、纺织工业部的炼油厂、石油化工和化纤企业,将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炼油、化工和化纤等39家企业(分散在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新疆等省市)划给其管理,集中了全国石油化工的大部分骨干企业,当时共有职工47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万人。总公司的成立,形成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新体制,有利于充分利用1亿多吨石油资源。
因此,中国石化核心理念,既吸取各个企业理念的核心部分,又有总公司集中凝练部分,求同存异。其总体形成过程如下:
1.孕育期。中国石化总公司虽然成立于1983年,但其文化形成却并非始于1983年,而是可以追溯到中国石油的创业年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根。
大庆石油管理局由于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石油大会战,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克服了无数困难,终于打出了石油,为中国人民挣了口气。
在大庆油田的开发过程中,石油工人依靠“两论”起家,依据“两分法”前进,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形成了许多好风气,包括爱国爱党、爱集体荣誉、爱石油事业,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爱护国家财产、勤俭办企业,调查研究、尊重科学,干部爱护工人、工人尊重干部,争先创优、必学敢帮超,坚守岗位、埋头苦干,等等。这些好风气、好作风所体现的核心精神是将爱国爱党具体落实到拼命干好岗位工作,而不是空喊爱国爱党,因此是企业核心理念的基础,也是大庆精神核心理念的基础。
当时,作为大庆石化的上级单位中国石化总公司,吸取了大庆精神的内核;同时,由于中国石化下属企业还有许多,如燕山石化、金山石化、兰州石化等,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作风和集体意识,也就是企业文化的萌芽;中国石化也同样吸收其他企业长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并逐渐碰撞、融合,为最终孕育中国石化的核心理念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
2.成长期。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支持石化工业的发展,要求加快改革求发展,为此,总公司也自我加压,动力十足,针对刚组建企业状况参差不齐的现状,着手进行调研,开始进行“总体设计”,制订总体方案,出台了《石化总公司关于进一步推行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案》,实施6年改革方案,提出了“改革、开放、振兴”的指导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发挥基层企业积极性,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优化油气资源配置,加快重点工程建设等系列措施。
后来,针对国家“七五”计划中提出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是我国经济发展致命弱点”的问题,以国家发展为己任,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动力,通过挖潜改造、引进技术、装置达标等技术措施和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三基”工作等管理措施,中国石化总公司明确提出:“在国家任务面前勇挑重担,在兄弟行业面前敢于争先”,在继承大庆油田等企业好的做法的基础上,培养了一批实干家和一支过硬的队伍,逐渐形成了导向性的核心理念。
1986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在总结成立3年以来工作经验中,首次对中国石化企业核心理念进行了归纳、提炼、概括,这就是:继承和发扬大庆的艰苦创业精神,在事业追求上的开拓进取意识;认真办事的严格、准确、求实作风;亲密团结、相互支持的全行业集体荣誉观;敢打敢冲、思想过硬的队伍风貌。
虽然这种概括还是比较粗糙的,但是这次概括出来的理念凝聚成一句话就是:“爱我中华,振兴石化”。要爱国,就要振兴石化;通过振兴石化,体现爱国意识,达到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做出石化人应有的贡献。后来,“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核心理念逐渐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可,最终成为中国石化企业精神,一直沿用至今。
在此时期,中国石化总公司下属的燕化、金山、长岭、兰炼等也将共同的作风、集体意识上升到核心理念的高度,提炼了一些概括性的理念。
1989年,为加快发展,中国石化总公司党组向全系统职工发出号召,树立为国分忧、为国争光的奉献意识;树立正视困难、艰苦创业的忧患意识;树立信守合同、保持信誉的还贷意识;树立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赶超意识;树立忘我劳动、奋发图强的拼搏意识。动员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双增双节”的群众运动,开展“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学先进,找差距,献计策,比实绩”,人人为石化发展建功立业。
因此,到1990年,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实现了成立后推行的6年承包方案:规定6年上缴财政742.69亿元,实际上缴775亿元;资产总额从成立初期的235亿元发展到9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6年年均增长8.4%,超额完成了承包方案。
物质决定意识。中国石化的核心理念又有了新的发展。规范、诚信等意识和思想逐渐开始形成,为后来提炼的核心价值观“竞争、开发、规范、诚信”奠定了基础。
自1991年,石化总公司又再攀高峰,加大技术和管理力度,以及改革开放的力度,对石油资源,实行合理使用和综合利用,并优化资源配置,向油、化、纤一体化发展。对重点工程和配套设施集中量建设,为长远发展集聚后劲。全面组织装置达标,从严治厂,强化“三基”工作。深化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随后,石化总公司提出了“大型、先进、系列、集约”的“八字”经营总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推进石化工业发展。后又进一步细化确定并提出实施“集团化、国际化、股份化、多元化”的“四化”经营战略,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上海石化于1993年进行了股份制试点,镇海石化于1994年进行股份制改制,先后成功上市。这些经营行为孕育了后来提出的“拓展市场、扩大资源、降本增效、严谨投资”的经营战略。镇海炼化上市的经营行为为中国石化后提出的“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奠定了基础。
1995年11月28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石化总公司申请注册的“中国石化”商标(中英文朝阳图案)、“火炬”服务商标(中国石化+火炬图案)。这些为石化总公司企业形象建设奠定基础。
1995年,“八五”期间,石化总公司炼油加工能力达到1.6亿吨,占全国原油总加工能力的84.9%,成为仅次于壳牌公司和埃克森公司的世界第三大炼油公司。
1997年,石化总公司又提出了资源、投资、经营三个方面的战略方针。通过一系列重大措施,石化工业实力明显增强,为21世纪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中国石化这些开拓性的系列工作,已经基本孕育产生了勇于竞争攀登、扩大开放、规范和诚信经营、开拓市场等新的思想,为后来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奠定了基础。
3.发展期。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后,党组又强调培育企业文化,提炼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1998年5月26日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举行。胜利石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等19个炼化和销售企业划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根据协议,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公司从1998年6月1日起,正式对划入企业行使管理权。2000年,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集团公司,增强了集团公司的原油普查勘探力量,为集团公司发展增强了后劲。
两大集团组建后,实现政企分开和石油、石化上下游一体化,也实现了产销、内外贸一体化。随后,集团公司进行了整体重组改制,按照“三分”“三走”“四化”的原则(“三分”,即主业辅业分离、优良资产和不良资产分离、企业办社会和企业职能分离。“四化”,即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三走”,即在减员分流中要人随资产走、工资总额随人走、社会保障的缴纳随工资总额走),进行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和债权债务重组,分为上市部分和非上市部分。2000年2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自此之后,再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集团公司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拓展市场为基础,大力推进上下游一体化管理,向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企业迈进。2000年10月,中国石化在纽约、香港和伦敦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家在上述三地同时上市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后,需要兼顾国有企业、股东和职工的利益,因此,中国石化按照利润和股东回报最大化原则进行经营,以保持股价的稳定和上升。上市后,党组针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提出了“竞争、开放、规范、诚信”的核心价值理念。
中国石化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理念,在明确“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企业精神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这就是企业精神:爱我中华,振兴石化。核心价值观:竞争、开放、规范、诚信。企业宗旨: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经营理念:竞争、开放。经营战略:拓展市场、扩大资源、降本增效、严谨投资。经营机制:外部市场化,内部紧密化。经营准则:规范、严谨、诚信。激励机制:永不满足、各得其所。中国石化系统提出企业文化理念,这在集团公司属于首次,标志着中国石化核心理念的基本形成,这是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颁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中央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根据国资委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使命感,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结合企业发展的环境变化,在原有核心理念8个要素内容的基础上,组织专门人员研究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为后来提出新的核心理念奠定基础。
4.相对成熟期。2007年6月,中国石化在分析集团公司面临的战略机遇和自身发展的状况后,根据党中央关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要求,全面发挥上下游一体化优势,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石化集团公司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为了使广大员工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标准,集团公司人事部牵头组织人员编写员工守则,并进行多次讨论,于2007年12月19日颁布实施《员工守则》。该守则的颁布也是参照国际大企业通行的做法进行的,初步明确了员工的基本守则,告知广大员工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这对于员工建设具有重大意义。2008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建设,股份公司成立了企业文化部,与集团公司政工部合署办公,设立企业文化处,专司企业文化建设。目前,企业文化处还负责品牌建设和社会责任建设。
企业文化要发挥作用,必须让广大员工认同核心理念,要认同,就必须传播,而传播需要载体,最好的载体就是典型人物,因此,2008年1月16日,集团公司党组印发《关于开展向闵恩泽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系统学习闵恩泽同志,以先进典型人物传播核心理念价值观。在这个时期,中国石化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结合公司上市以来的环境变化,以及新的发展思路,重新审视企业文化理念,提出了新的核心理念。这就是企业宗旨: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企业愿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企业精神: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企业作风:精细严谨、务实创新。企业经营理念:诚信规范、合作共赢。
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多次听取汇报,并作出批示,带头宣传核心价值理念。2009年11月份,颁布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标志着中国石化核心理念建设的成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里程碑。
为了进一步传播核心理念,党组主要领导还主持召开由党组领导和总部机关各部门、各专业公司负责人参加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协调会,提出广大干部员工要把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融化到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2009年5月,集团公司党组印发《关于开展向代旭升同志学习的决定》,学习代旭升爱岗敬业的精神、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钻研技术推进企业发展的工作理念,最终体现了振兴石化的核心理念。
5.变革与传播期。2011年4月,傅成玉担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根据国资委召开的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安排部署会议要求,提出将企业愿景改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明确提出将中国石化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为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2012年8月,集团公司党组印发《关于向镇海炼化学习的决定》和《关于向李安喜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系统开展“双学”活动,即“企业学镇海,干部学安喜”。镇海石化体现了追求世界一流企业的精神,李安喜身上体现了干部为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拼搏精神。2013年1月,集团公司党组决定在全系统广泛开展向刘家明学习活动。同样,刘家明身上也体现了将企业培育成世界一流企业的自我追求。
2013年,在《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中,中国石化位列第四;2014年,再登新台阶,位列第三。其规模虽大,但是不强、不优。因此,做强做优中国石化成为全体石化人的共同追求。
党组认为中国石化是国有企业,要担负起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自身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任,让全国人民满意。据此,党组再次研究将中国石化企业愿景改为建设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后再经过认真讨论,本着精简、具有震撼力的原则,再次将愿景定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企业使命:为美好生活加油!企业核心价值观: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这是党组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下,对中国石化未来走向和发展的新定位,是中国石化核心理念的最新表述,我们也充分相信,在这一伟大愿景的指引下,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石化必然持续、健康、有效、和谐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中国石化应有的贡献。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全体员工的信仰。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对企业来讲,就是企业的灵魂。中国石化各企业发展历史长短不一,企业文化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的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开发时期,随着企业的发展,也陆续成立一些新的企业。中国石化既有勘探开发企业,也有石油炼制和化工企业,还有围绕着主业的各种技术服务公司。从所有制来讲,既有国有独资企业,也有股份制企业,还将有混合所有制等新形式,企业遍布国内外。因此中国石化的企业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与时俱进,体现现代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特色;既有“油味”,又有化工味;既有国内企业的文化,又走出国门,吸收在国外的企业的文化“合理内核”,综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石化企业文化,这也是文化的DNA。
早在1963年首次出版的《一个企业的信念》一书中,小沃森说:“我坚信,任何一家企业为了谋求生存和获取成功,都必须拥有一套健全可靠的信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各种策略和各项行动方案。我们认为,在企业获取成功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始终坚守这些信念。中国石化“……恪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把人民性作为企业的最高理念。”[1]374这种最高理想也是中国石化全体员工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激励员工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推动着中国石化的持续发展。
2.企业文化理念体现了高层主要经营者的胆识和气魄。企业文化理念虽然来自于公司的经营业务所体现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但是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特别是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中的企业使命、愿景等都是指企业到底有哪些业务,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的企业。而这些具有长远战略性的企业文化理念,必须是高层经营者思考的结果,特别是主要高层经营者的职责,因而体现了高层经营者的智慧和魄力。譬如,从2012年,中国石化将战略愿景从“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化工公司”改为“建设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公司”,后又在此基础上提升为“建设人民满意、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最终精简为“建设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将企业的命运与人民的满意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愿景豪迈、掷地有声,也是向全国人民的庄严公开承诺。正是高层经营者的这种胆识和豪迈,带领中国石化不断前进。根据2014年发布的《财富》500强世界排名,中国石化已经名列第三位,向世界展示中国国有企业的新发展。
3.企业文化要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中国石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经营业务的不断拓展和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文化也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如果固守不变,不能适应企业内外的变化,那么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甚至是桎梏。譬如,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由于是股份企业,不再是独资企业,因此及时提出了“竞争、开放、规范、诚信”的核心价值理念,否则就不能保证股份公司的持续发展,就不能为股东(也包括国家股)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就不能持续发展。
4.企业文化要与经营业务协调一致,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虽然企业文化理念是高度概括的,具有深邃的内涵,也是从生产经营业务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要防止把企业文化理念“拔”得太高,成为了“空中楼阁”,这样员工就会认为该企业文化始终处于“飞行”当中,而不能落地,因而也无法内化于心,也不可能外化于行和固化于制。因此,企业文化要根据企业各项业务范围,并从各项业务中“贴地”提炼文化理念,这样提炼的理念扎根于生产经营业务的土地中,企业文化这棵树才能根深叶茂,为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5.企业文化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发展。企业文化毕竟是软实力,著名管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德认为:“纵观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整个历史,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管理的软化。”[2]20而软实力要通过硬实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中国石化要发挥企业文化凝聚力的作用,把企业文化转化为员工优秀形象,要转化为企业员工优异行为,要转化为声誉管理和品牌管理。星巴克公司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认为:“品牌必须从企业文化开始,然后自然而然地扩展到我们的客户中。”因此,企业文化要形成企业品牌,不断扩展到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中,逐步发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促进企业不断做优做强。
中国石化企业文化是中国石化长期形成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石化全体员工的灵魂,因此,要代代传承,不断创新,促进中国石化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正如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傅成玉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会议上强调指出:“一个企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精神的领导,思想的领导。如果你不能在思想上占有先机,企业走不远,员工跟你也跟不长。要结合打造世界一流认真研究中国石化的文化,既不能脱离传统文化,也不能脱离中央企业精神内在要求,还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要求。企业文化是‘道’的层面的东西,层次较高,‘气’和‘术’都是方法问题。让我们的员工在极端的情况下不脱轨,必须通过内在的约束去工作。”因此,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锦华文集:上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
[2]张德,吴剑平.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