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海
(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济南 250100)
高校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全海
(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济南 250100)
高等教育负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历史重任。分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信仰淡薄、价值观念错位、功利主义、追求奢侈享受等问题,探求其在思想、育人理念、大学生家庭与个体特点方面的原因。建议党员干部和教师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化人的功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理念。
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涉及3个层面,其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高校是传承和创新先进性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潮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一)高等教育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历史重任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担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责任。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者和传播者,应当利用其优势的智力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并利用其教育及辐射功能,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高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事业,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还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
(三)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实现。高校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广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努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在文化领域,国外先进文化和优秀成果不断引入的同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也都渗透了进来,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较大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此影响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主义信仰淡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缺失,政治立场不够坚定
比如,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有的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没有信心,认为没有必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的人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物,认为当前中国没有任何能够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核心的价值观;极个别人还不赞成共产党一党执政,认为当前的西方多党执政优于我国的政治体制。
(二)价值观念错位,注重金钱实惠,淡化理想追求,是非观念模糊
有的人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个人的利益想得多,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想得少;有个别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对金钱、物质过分崇拜;有的人对精神追求不屑一顾,有“搞市场经济还要不要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疑问;有的人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没有是非观念,把“挣大钱,当大官”作为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目标的最大追求。
(三)关注个人利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兴起,忽视集体利益
一些人从“利己”出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个人意识膨胀,对同学漠不关心,推崇享乐主义,极力追求自我需求的满足;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有些人在择业和人际交往中功利色彩、实用色彩过于浓厚,注重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求。他们在择业时,往往把经济报酬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在人际交往方面,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态度,甚至以是否具有利用价值(如对自己升迁是否有帮助)作为其选择交往的标准。
(四)追求奢侈享受,忘却艰苦奋斗。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松弛、贫图享受、害怕吃苦、好逸恶劳、讲虚荣、摆阔气等问题。
(一)外来文化、思想冲击,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价值取向
全球化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国家、地域的界限和阻隔,各国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展,文化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空前加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促使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激荡、形成更为复杂、矛盾的文化发展态势。这种各民族间文化的冲突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种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价值冲突,加之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得大学生内心交织着的困惑重重的价值观。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则是在某种程度上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弱化,对民族国家主导价值观念的不认同,政治意识淡漠,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二)经济社会转型期引发大学生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多变
中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东方与西方的价值观、中国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激荡直接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形成。一是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主体有着不同的理想信念、政治选择和经济利益。多元的社会格局,导致了多元化的价值评价标准,多元的参照系形成了大学生复杂、多元的价值取向。二是从政治方面来看,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种种困扰,使得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了困惑和动摇。三是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一些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前途感到迷茫,甚至丧失信心。
(三)传统育人理念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知识积累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智育轻德育,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成为教育的中心任务,造成学校教育只重视培养学生成长,却忽视学生成才。另一方面学校的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停留在课堂灌输,更多的是内容的说教,缺少课堂以外的实践环节。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对说教内容的真正接受和理解,造成大学生对德育课的逆反心理,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将宏伟的目标与平凡小事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去做人做事。
(四)大学生家庭与个体特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学者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关乎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父母的养育风格、个体认同的影响密切相关。例如,家庭的溺爱娇宠,造成当今一些大学生只知索取不懂回报,贪图享受而不思进取等;父母的望子成龙,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亲属的包办代替,致使一些大学生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差,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意志力等方面相对薄弱,无法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在个体方面,“90后”的大学生的人生经历中,缺乏生活磨难经历,经不起突如其来的打击;从生理和心理角度来看,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其思想观念极易受到社会转型的冲击影响,而出现价值观的分化和异化。
(一)充分发挥文化化人的功能,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理念,用侵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厚重大学价值理念来滋养大学校园文化
以大学理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发挥各方面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效应,形成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核心的隐性课程在人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高校广大党员干部是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教育高校各级领导干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自觉培养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成就事业、创造业绩。要切实加强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价值观的正确与否,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必须要抓好提升教师素质这个关键环节。要把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教育队伍整体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使他们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各门课程之中,既言传又身教,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三)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应针对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完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一是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主线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二是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更多采用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与他们进行交流与对话,引导学生关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讨论,通过讨论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多方面的、深层次的理解。
(四)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
一是学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实践教学的总体规划,严格按教育部的要求划拨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建立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二是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树立并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四是要多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案例分析会等,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消除学生思想上的疑惑。五是鼓励、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活动中接受教育,锻炼能力,提升品格。六是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砥砺品格,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进而确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闫英华.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10).
[2]杨业华.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01-15.
[3]黄家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两个原则[EB/OL]. 2012-11-28.
[4]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2).
[5]王国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1(9).
(编辑:李志文)
2014-04-20
李全海(1978-),山东高青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2095-7238(2014)07-0030-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4.0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