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财贸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7)
社会经济学的三大流派:一个简要述评*
王 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财贸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7)
社会经济学从萌芽发展繁荣,期间形成了众多流派,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天主教社会经济学、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强调受到天主教教义的指导,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则是以人为中心来开始研究,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强调经济社会是一个整体。在发展过程中,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到了21世纪30年代发展演变成了“奥地利经济学派”;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则另立山头,出现了发展专门的人本主义经济学的趋势;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则不断淡化宗教色彩,扩大开放,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大有融合、包容其他社会经济学的倾向。现阶段,当代社会经济学还在快速发展中,其发展走向还有待观察。
社会经济学; 三大流派; 述评
社会经济学从魁奈提出的社会经济有机整体思想的萌芽到西斯蒙第正式创立,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期间在欧洲、美洲等得到了不断发展。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对社会经济学的各路研究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众多流派,并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归宿。
根据著名社会经济学家马克·A·卢兹的分类,在这众多的流派中,当前具有较大影响的有三大流派,它们分别是天主教社会经济学、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1](P15)本文就这三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作一简要介绍和评价。
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发端于法国的巴黎、比利时的鲁汶(Louvain)、布鲁塞尔等地区,因为该地区是罗马天主教的影响中心。1831年,Charle de Coux在法国巴黎发表了一场介绍性的演讲。在开场中白他说到:“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观念新秩序中。天主教中包含了现世中的一切社会经济体系的实际结果……我在当代一些经济学家自以为真理的教条中发现了错误。这些教条离开了天主教教义的指导就会犯错误(Coux,1832,P1)。”[2](P1)演讲中初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追求一个统一的、普适的社会,通过天主教的教义来重新看待物质财富。他认为,物质财富非常重要,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但他更强调了道德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重要。认为,像正直、同情、自我牺牲等构成道德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基本要素,比物质财富要更高一级。他认为,像普遍存在于工人之间、工人与机器之间、组织之间、国家之间等的竞争是有害的。1832年,他又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文集》(Essais d’Economie Politique)一书,系统论述了他的这一思想。强调了社会经济要以天主教教义为指导。虽然认为物质财富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但是坚决反对物质主义,强调公平、合作、大众福利,反对无管制的竞争和无节制的个人主义。他的这一思想,为后来天主教社会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后的一些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家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像法国的Vte Alban de Villeneuve-Bargemont、Ramon Dionisio La Sagra y Periz 、Auguste Ott、Pierre-Guillaume-Frederic Le Play,也阐述了相同的思想,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Pierre-Guillaume-Frederic Le Play贡献比较突出,他首次提出社会经济学既要注重规范分析,也要注重实证分析,为天主教社会经济学研究拓展了空间。他的“第一篇优秀论文”就是《社会经济学解说》。他还在1856年创立了法国的第一个社会经济学学会。[3](P487-490)
1891年5月15日,教皇良十三世(Pope Leo XIII)发表了通谕《新事:劳工问题》,关注日益恶化的劳工生产生活条件,并提出了一些到现在来说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应对措施。这是官方天主教社会经济学诞生的标志。以此为界,天主教社会经济学进入崭新的发展天地。此后,教皇又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经济民生方面的通谕。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在教会和民间的互动下发展很快,出现了一批比较有名的社会经济学家,像Claudio Jannet、Charles Antoine、Giusseppe Toniolo、Pesch、B.W.Dempsey等等。到1941年,天主教经济学会成立,天主教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其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范围不断拓展。1970年,天主教经济学会更名为社会经济学协会,但是其总体思想没有变,只是更加开放,注重借鉴、融合,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天主教社会经济学作为当今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经济学流派,具有如下理论特色:
1.以天主教教义为指导 天主教社会经济学最大特点就是受到天主教教义影响。其创始人Charle de Coux就说,经济学理论离开了天主教教义的指导就不再具有普遍性,这里就出现了错误。其继任者Vte Alban de Villeneuve-Bargemont就认为,政治经济学在基督教教义的指导下,将给人类带来自由、尊严、和谐,给社会带来秩序。其他一些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家,有的本人就是一个天主教教徒,有的虽不是天主教教徒,但是其学术理论受到了天主教思想的影响,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接受了天主教教义的指导。
2.以人格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将人看作是一个获取商品、追求享乐和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体,工作的目的就是获得消费品。与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哲学基础不同,天主教社会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人格主义(Personalism)。认为,人是上帝在人间的影像,是耶稣死后在世间的化身。用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话来说,人是“世间万物中的皇冠(crown of creation)”,是由精神和肉体组成的。人具有社会性和个人性双重特征,人不仅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追求。人工作不仅是生存和消费的需要,还是满足自我表现和归属的需要。
3.财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一 天主教社会经济学认为,财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一。物质财富是基础,使生命和文化得以生存,并得到发展。尽管物质财富是基础的财富,但是是次要的、从属的、相对的,是最低等级价值的财富。精神财富则处于等级价值的最高等级,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4.强调公正 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强调公正的重要性,其所说的公正包括三个方面:(1)对等原则。这个原则强调市场中买卖双方要相互负责任,要保证对等交换,承担相同的义务。任何违反都违背了公正原则。例如贪污、盗窃、没收等就是不公正的。(2)分配公正。这就是,上一级在分配时要充分考虑下一级的责任和利益,要考虑到其它成员的相同的环境,杜绝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裙带关系,防止分配中出现的武断性和随意性。(3)贡献公正。这主要是针对个人与群体之间提出来的。只要个体从群体中获取利益,他就有责任和义务支持和维护群体的利益,像逃税、欺诈等行为都是不公正的。
5.提倡合作 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家十分重视合作,认为竞争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造成破坏,合作才是双赢的选择。合作产生团结、相互帮助的气氛。他们提倡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作,以最大限度满足双方的利益。在生产上,他们都非常支持建立经济共同体。所谓经济共同体就是将一个个的工人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有效率的团体来完成一项共同的工作。建立经济共同体,加强合作,以免竞争导致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化,同时避免出现社会主义的不利结果。在公司内部强调工人参与管理,具有管理权和决策权。在公司之外的层面上,建立个人、私人团体、公共部门三方参与的管理机制,来应对共同的问题,提出共同的解决办法,最终达成共同利益,形成多赢的局面。
6.认可适当的政府干预 天主教社会经济学认为政府应当适当干预经济。在原因上,其与主流经济学没有什么不同,认为也是市场失灵等原因所导致。但是,它认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时,首先要正确认识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为了正确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家给出了其判断标准和方法:从个人之间的冲突和个人内部的冲突出发,冲突所在就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个人之间的冲突有贫穷与富裕、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人、老年人与年轻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等等,而个人内部的冲突则主要是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包括工人——消费者角色冲突、工人——父母角色冲突、工人——配偶角色冲突等三个方面。发现了问题后,就要运用经济政策解决问题。为了减少政府经济政策出台的负面影响,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权利和义务:(1)具有决定生产什么的权利;(2)分享的义务;(3)接纳的义务;(4)参与的权利;(5)竞争的权利;(6)合作的义务;(7)自由选择的权利;(8)责任选择的义务;(9)公正权利;(10)宽容的义务。[4](P434-436)
7.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了批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自由竞争是最基本的法则,主流经济学家认为,通过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看不见的手”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家却认为,正是由于无管制的过度竞争,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少数人占有了绝大多数的财富。如教皇良十三世(Leo XIII)就在通谕中声称:“工人阶级是无助地交付与雇主和永不满足的竞争了。”这种罪恶又因高利贷问题而日益严重,教会虽多次谴责高利贷,但是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们仍然在干着这些无良的勾当。由于许多行业集中在少数手中,还由于存在契约劳动的约束,少数极富有的人,在普通劳动人民身上加上了一副并不比奴隶制度好得了多少的镣铐。[5](P10)同时又认为,社会主义是无益的且不公正的。教皇良十三世(Leo XIII)指出:社会主义者利用穷人妒忌富人的心理,强调要毁灭私有财产,主张个人财产应成为大众的公共财产,并由国家或地方行政团体来管理。如果真这样实行了,普通劳动人民便首先要吃苦。 而且,这些办法又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它会剥夺合法的所有人,造成国家和社会的混乱。但是,天主教批评资本主义并不是为了否定资本主义,批评社会主义更不是为了追求社会主义,而是为取消阶级对立,建立一种有机的社会制度。
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一般认为是从法国西斯蒙第开始的。[6](P237)西斯蒙第出生在瑞士,年轻时经历过很多磨难,成年后也一直生活在一个动荡时期。当时欧洲正经历着第一次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人们生活贫穷。而同时代的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们如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等却没有提出任何有效的改进措施,相信放任自由的政策自会解决一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斯蒙第于1819年出版了他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正如Rist所说,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那些所谓的政治经济学,而是那些已经在法国或者德国被出现的社会经济学。[3](P178)他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了一些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思想。[7]如,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的一个部分,它应该寻求使人类得以符合他们本性的最大福利的手段。研究物质条件方面的幸福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要关注大众福利。政治经济学不能只是运用空洞的抽象,而要用到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判断。他反对放任,强调政府的适当干预,对贫穷、分配、平等、社会福利等问题十分关注,强调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第一目标。他的这一专著的出版,表明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正式产生。
西斯蒙第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先后出版了五版,在法国具有重大影响,也使他的社会经济学思想在欧洲及其它地方得到了传播和发扬。英国是正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源地,西斯蒙第在英国的影响不大,虽然如此社会经济学在英国也得到了发展,并出现了两位有影响的人物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发展到近代,又出现了理查德·托尼(Richard Tawney)、穆罕达斯·甘地(Mohandas Gandhi)、乔治·甘顿(George Gunton)、约翰·莫里斯·克拉克(John Maurice Clark)、弗雷德·赫希(Fred Hirsch)、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Nicholas Georgescu-Roegen)、舒马赫(E.F.Schumacher)等。
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发展到现在,已经从最初的对经济社会制度和古典经济学的单纯批判走了出来,通过借鉴其它科学方法和理论,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8-9]
1.以人本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 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心理学认为,人是通过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来达到自身的成长的。按照满足人需要的重要程度,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包括吃、住、睡、穿等)、安全感(人身、财产不会受到威胁),这两个是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层次;归属感(使人归属于某一家庭、团体、社会等)、自尊感(自我尊重及受到他人尊重),这两个是社会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是精神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以此为基础,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家从理论上探索、设计出了适合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类需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制度和机制。
2.提出了人本人的基本假设 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元经济人相对应,人本社会经济学家提出了人本人的概念。认为,人的追求是多元的,需要也是多样的,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既有利己也有利他,既有效用的满足也有自我实现的追求。这就是一个立体多元的人本人。
3.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 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以价值为导向,以关注大众福利、注重个人生活质量、维护人类尊严、追求人类的平等为目标,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1)认为人类个体应该享受到平等的相同的关注。不论种族、性别、文化背景的差异,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给予一视同仁的关注。每个人都平等享有生存发展的权利。(2)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人本主义社会经济理论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必须首先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但是又不能仅止于人的基本需要。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后,要及时采取措施以满足人的高层次的需要。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关键就是研究满足人的需要问题,这也是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的精髓。(3)强调注重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关注人的发展和需要,而不是金钱和财富的需求。强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的最大化,以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潜力。(4)将对自由的追求置于基础地位。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认为,自由最根本的是关心人自己,关注人的内在问题,而不是关乎私利的所属财产问题,是人的心灵而不是财富问题。自由是一种存在状态,而非一种拥有状态,取决于生活方式而不是生活水平。自由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目的。
在这一系列价值体系的指导下,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还对一些具体的经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如:工作是为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公司是一种合作的公司,工人参与管理;全球化是一种共同发展的全球化;实施最低工资政策,坚决消除贫困等等。
4.对主流经济学进行了公开批判 (1)对经济人的批判。经济人是主流经济学的重要假设之一。经济人假设人只受个体利益的驱动,是完全理性的,是一个具有完全信息的人,是一个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人。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由于受现实环境、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及外界的干扰等,人不总是理性的。人们追求一种利益之外的价值的公平,也不总是利已的。由于人可能具有特殊的爱好,但人的偏好也并不总是具有传递性。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要受其它人的干扰和影响,也要影响和干扰到其它人,人不可能是单一的原子式的个人。通过对经济人的批判,人本社会经济学从人性、历史、价值等多维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人”假设。(2)对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批判。经济学帝国主义是指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无限扩张的经济学理论趋势。一些经济学家企图用经济学来解释一切问题,认为最大化、机会成本、理性选择等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最早承认这种现象并为之冠名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他在1968年12月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中提出:经济学帝国主义是经济学企图取代其他社会科学的行动。[10](P131)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世界是多元价值取向的,经济学的帝国主义只能导致经济学自身的封闭。人不总是理性的,最大化也并不能得到最优的经济条件。
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还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消极的价值标准等一些方面进行了批判。
根据著名社会经济学家马克·A·卢兹的解释,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是以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学。由于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注重价值中立研究的特性,强调有机联系,其社会经济学思想可以追溯到1736年前后法国重农学派的诞生。
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是法国路易十四的宫廷御医,也是近代第一个经济学家。他研究动物医学,1730年发表了论文《放血效果的观察》(Observationssur les effets de la saignée),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1736年,他又出版了《动物经济论》(Essai Physique sur l’Econolnie animale)一书。该书系统地论述了生理学的哲学基础。在研究动物机体的基础上,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此类比,他认为,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遵从自然社会规律的,而且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他还在他的动物经济基础上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生理学(Physiology),进而提出了他的重农思想。他认为,社会经济受着一定客观规律的制约,经济范畴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他在论述中强调了经济社会的有机关联性,表明社会经济学思想的萌芽。
到19世纪,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在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美国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19世纪的后半期到20世纪30年代,它在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发展得更为迅速。由于奥地利、德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一部分属于历史上有名的奥地利学派,所以,他们对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也形成奥地利学派社会经济学。
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欧洲的奥地利、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后期在美国也有发展。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意大利的Antonio Scialo、Luigi Cossa、德国的阿道夫·瓦格纳(Adolph Heinrich Gogghilf Wagner)、奥地利的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Friedrich Frieherr von Wieser)、瑞典的卡尔·古斯塔夫·卡塞尔(Karl Gustav Cassel)等等。
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具有如下特色:
1.强调经济社会是有机联系的 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强调社会经济的有机联系,各方面是相互制约的,并受到一定规律的支配。意大利的Luigi Cossa,以及晚些时候的大家德国的瓦格纳(Adolph Heinrich Gotthilf Wagner)、维塞尔(Friedrich Frieherr von Wieser) 、卡塞尔(Karl Gustav Cassel)等,都持有相类似的观点。瓦格纳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基础》中谈到:“在政治经济学中,一切都指向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事实上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调和。真正的科学和实践不能走极端。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原则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占主导地位的。”[11](P23)维塞尔在其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原理》中阐明:“经济嵌入到社会之中,并相互作用。”卡塞尔在他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前言中写到:“我称这本著作为社会经济学理论。这意味着我倾向于将整个社会经济关系尽可能地看作一个整体,不管是它的分支还是一个组织还是财富的规律。”[12](Pvii-viii)
2.追求价值中立 意大利社会经济学家Antonio Scialo在文章中提到:“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生命机体,从自然中出现的不变的规律维持了社会生活。社会经济学作为与政治学同源的科学,就是要描述这些规律。”[13](PX)在德国的H.Eisenhart那里,他认为,社会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规律是什么,是如何工作的,而不是去判断他们。[14](P71-72)这进一步表明了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的实证特性。发展到后来,瓦格纳强调价值中立,维塞尔和卡塞尔强调,社会经济学是研究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的经济规律的纯经济学。
3.地域性比较突出 正如“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这个称谓一样,其本身有很浓的地域特征。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思想虽然可以追溯到法国的重农学派,但是其在后来的发展繁荣中,一些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家则主要集中在德国、奥地利、 瑞典等区域相对狭小的德语区内。像瓦格纳(Adolph Heinrich Gotthilf Wagner)是德国人,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m-Bawerk)、维塞尔(Friedrich Frieherr von Wieser)等人则是奥地利人,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是瑞典人。
社会经济学从萌芽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并出现了众多流派。这期间虽然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波折,但始终在不断向前发展着,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各派在发展中却也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态势。当前,社会经济学还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其发展方向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观察。
1.奥地利派社会经济学强调经济社会是一个整体。他们的许多著作虽然都叫做社会经济学,但是更多的只是一个称谓。在许多方面与当代的社会经济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在分析方法上强调价值中立,也没有当代社会经济学所提出的明确的目标,与当今的以价值为导向,强调大众福利、规范分析的社会经济学是相背离的。这一派社会经济学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其主要代表人物维塞尔的去世,其发展告一段落,成为了历史。
2.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在当前的研究中虽然引入了人本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其提出的一套价值标准、分析体系、理论范式与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虽然有人提出了“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概念,以取代社会经济学,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学越来越有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故这一取代任务在当代一段时间内不太可能实现。
3.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强调了天主教教义的指导,由于官方和民间的互动,天主教社会经济学发展得很快。1941年成立了天主教经济学学会,出版了相关刊物,其研究水平更是有了提高。特别是1970年,天主教经济学学会改称为社会经济学学会后,天主教经济学逐步淡化宗教色彩,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借鉴吸收诸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制度学派、演化经济学、生物经济学、神经元经济学、女权经济学、激进政治经济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其发展态势尤其值得关注。
[1][美]Lutz,Mark.Economics for the Common Good:Two Centuries of Social Economic Thought in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M].London:Routledge,1999.
[2][法]Coux,Charle de. Essais d’Economie politique[M].Lyon:Sauvignet et Cie.,1832.
[3][法]Gide·Charles,Rist·Charles.A History of Economics Doctrines[M].Boston et al:D.C.Heath,1948.
[4][美]O'Boyle,Edward J.Challenges Facing Social Economis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 Catholic’s Perspective[J].Review of Social Economy,1993,(10).
[5]良十三世.《新事》通谕[EB/OL].http://www.bchjh.org,2013-09-07.
[6][美]Lutz,Mark A.Social economics in the humanistic traditon[C].Boston/Dordrecht/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0.
[7][法]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美]Lutz,Mark,Kenneth Lux.Humanistic Economics:The New Challenge[M].New York:Bootstrap Press,1988.
[9]刘红红.价值·发展:人本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0][美]Boulding,Kenneth. Economics as a Science[M].New York:Mc Graw-Hill,1970.
[11][德]Wagner.Grundlegung[M].2te. Leipzig:C.F.Winter,1892.
[12][瑞典]Cassel,Gustav.The theory of Social Economics[M].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1932.
[13][意]Antonio Scialo.I Principi della Economia sociale[M].Turino:Pomba,1846.
[14][美]Nitsch,Thomas O.Social economics:the ? rst 200 years[C].Boston/Dordrecht/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0.
ThreeSchoolsofSocialEconomics:AConciseReview
WANG Jun
(Finance and Trade Research Institute, 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Wuhan 430077, China)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social economics has been divided into lots of schools, among which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are Catholic social economics, humanistic social economics and Austria social economics. Catholic social economics lays stress on guidance of Catholic doctrine. Humanistic social economics advances its theory centering on the human, while Austria social economics look upon economy and society as a whole, which developed into “Austrian economics school” in the early 1930s. Though social economics has a long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era it develops quickly and its advancement direction is in uncertainty.
social economics; three schools; review
2014-10-26
王 军(1975-),男,湖北宜昌人,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投资、贸易及西方经济理论研究。
F0-08
:A
:1672-2388(2014)04-0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