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任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 党建教研室,广东 湛江 524032)
近几年来,“大数据”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大数据时代恍如一夜间进入了我们的生活。2013年,在大连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为大数据时代作了专题讨论,故而2013年又被称为“大数据元年”。不管我们意识没意识到,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将“重塑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标志着“信息社会终于名副其实”[1]239。大数据时代的巨大变革力量也会给我们的群众工作带来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资源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与时俱进做好群众工作,打牢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
所谓“大数据”,一般是指所涉及的信息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和其他组织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其具有四个特点(即4V):“巨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和“价值”(Value)。从2011年5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表了一篇《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大数据:未来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的报告,“Big data”(即大数据)这个词开始在全球广泛流传。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指海量的数据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终端、云计算等相继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世界信息指数呈爆炸式增长。据资料显示,1998年全球网民平均每月使用流量是1MB(兆字节),2000年是10MB,2003年是100MB,2008年是1GB(1GB等于1024MB),2014年是10GB。全网流量累计达到1EB(即10亿GB或1000PB)的时间在2001年是1年,在2004年是1个月,在2007年是1周,而2013年仅需1天,即1天产生的信息量可刻满1.88亿张DVD光盘。“如今只需两天就能创造出自文明诞生以来到2003年所产生的数据的总量”[2],全球90%的数据都是过去10年产生的。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网民人数也是世界第一,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位于世界前列。据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大会发布的题为《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泡沫还是颠覆者?》的白皮书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百度公司目前数据总量接近1000PB,存储网页数量接近1万亿页,每天大约要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几十PB数据。一个8Mbps(兆比特每秒)的摄像头1小时能产生3.6GB数据,一个城市若安装几十万个交通和安防摄像头,每月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几十PB。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1.多方交互性。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开放的网状的社会,每个网络用户都是信息源,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这种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推动了社会结构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转换。所谓“全景监狱”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对人类社会控制的方式的一个比喻。在传统社会,社会管理者主要是通过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来实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社会治理的。这种控制形式恰如古罗马人发明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监狱:犯人被监禁在不同的牢房中,狱卒则处于最高一层牢房顶端的监视室内,他可以看到所有犯人,而犯人们却看不到他,并且犯人们彼此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和传递信息的渠道。不论管理者存在与否,罪犯潜意识里都感觉到被注视着,会自觉约束行为。而“共景监狱”是一种围观结构,它更像是一个体育场结构,众人对个体展开围观。他们之间信息的分配已经比较对称了,人们不再一如既往地凝神聆听管理者和传媒的声音,而是在“交头接耳”中沟通彼此的信息。这个时候,没有了完整意义上的“狱卒”和“犯人”,彼此都相对透明,在对方的注视中,可以看到、听到对方的言行,并产生互动沟通。在这样的社会中,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且难被封锁,从而公民的参与度高,也就使政府的控制难度加大或者几乎变成不可能,这就需要群众工作者改变传统保守的做法,以更开放的态度征求群众的意见,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其中,充分关注群众的需求和反馈。
2.权力多中心。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将成为一种权力,深刻地影响政治生态。恢宏的数据在造就一个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的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由交流的平台,人们对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务个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各种方式的介入本身也推动了事情的不断发展。这样,个人化、两极化和充满争议性的对话,公共事务和繁复的私人意见在紧张的、快速流动的媒体中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造就了当前五光十色的政治生态。近些年来,网络问政、网络民主、电子民主等名词甚嚣尘上,频频吸引着国人的眼球,深刻地改变着政治民主的内容和形式,网络政治也已经成为政治学里一个独立研究的领域。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政府已经很难阻止数据公开,独享话语权。社会上的个人和团体只要拥有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数据,就等于拥有了一定量的权力,他们或者有利益往来,或者独成一体,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会对政府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需求个人化。随着网络、手机、WIFI等便捷交流方式的普及,人们用于网络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多,自然成为了数据制造的主要来源地,目前世界上产生的数据,有近80%是由个人用户产生的。很多现代人的一天是从早上浏览手机开始,晚上浏览手机后结束的。据估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个设备连入网络,数据的交互将变得越来越容易,汹涌的大数据带来的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传统传播方式是编辑决定报道主题,记者收集事实,然后包装成新闻,以一张报纸或一档节目形式传播给受众,一般人因为身份、经济和技术的原因,是很难进行大众传播的。与之相反,通过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信息。各式各样的网站、博客、BBS、QQ、微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交流平台。这种个人化包含三个层面:个人化的内容、个人化的体验和个人化的服务。内容生产、传播和使用的工具现已被交到每个人的手中,信息权力被大大分散了(一种极端的观念甚至宣称“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其结果是深刻改造了传统传播方式,并使难以数计的普通人有了发言权,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状态、心情等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不用经过什么其他的中间环节,从而让个人得以尽可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内在生活。
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群众工作的环境,群众工作的对象,还是群众工作者自身,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给当前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和新挑战。
1.对主流意识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以往信息传播主要是靠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只要控制住了信息源头,就可以左右主流意识的基本态度,对社会产生广泛的权威影响。然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发布门槛极低,个个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人人都是麦克风,“网络空间造就了现实空间绝对不允许的一种社会——自由而不混乱,有管理而无政府,有共识而无特权”[3],一台电脑、一部手机都可能是信息的制造者,信息传播自由度大大增加,而发信息的人自身素质、思想观念又天差地别,信息的内容就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特别是由于缺少传统媒体的新闻监管,虚假信息、媚俗信息、暴力信息也泛滥成灾,造成一些有悖宪法、法律及社会道德规范的声音得以散布。出于搏眼球、谋私利、极端偏执或政治目的等各种原因,一些人过分夸大、歪曲事实或直接造谣、诬陷,大肆抹黑政府,恶意诬陷他人,制造社会恐慌,产生非常坏的社会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像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秦火火之流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滥觞,会直接挑战主流意识的权威性,对政府的公信力会造成极其严重的伤害。
2.对群众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以往群众工作的对象往往是我们身边的普通民众,看得见摸得着,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而在大数据时代,群众工作者往往没有办法识得这些人的庐山真面目。每个人面前都是一台电脑,一个鼠标,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当平等的,这种平等,“屏蔽了现实世界的政治差异和权威,让人的意志表达更自由,更平等,现实生活中对官员的敬畏,在网络中都消除了,群众通过网络可以畅所欲言”[4]。但同时隐蔽身份也会使网络成为个人宣泄情感的私密领地,敏感事件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往往会迅速发酵,网友态度各成一派,把简单的问题变复杂,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特别是网络道德的缺失和网络立法的滞后,使得许多网民在发表言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互联网本来就是瞎讲讲的,并不当真”或者“恶搞在互联网上很流行,不算什么”的想法,因此,在发表言论时,往往不顾真伪,只图一时之快,仅以能否引发轰动效应为其判断标准,导致网上信息、言论混乱。当今,网络暴力、网络审判、网络围观等现象随处可见,扰乱了人们的视线,侵犯了个人隐私,弱化人们的道德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对群众工作者提出了从未有过的挑战。
3.对政府行为模式提出了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开放将成为一种潮流。数据开放程度决定了一个社会和政府的开放程度。信息是在对数据进行提取和精练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大众信息源越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越多元化、参与方式越多样化,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也越高。“大数据”时代,信息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普适计算、“微技术”、传感器、智能终端等的广泛应用,使得数据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得以发布和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开放政府”和“开放社会”的推动过程中。随着互联网、无线移动网络的普及,政府已经很难阻止数据公开、信息双向传递的历史步伐,对政府行为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政府为民服务的大数据时代也已经来临。如果政府不主动应用大数据理念从用户需求和体验角度全面提升网上服务能力,就难以满足广大企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政府网上服务需求,政府服务供给与用户需求之间的“鸿沟”也将越来越大。要解决这个难题,政府网站就必须从现有的“供给导向”服务模式转向兼顾供给和需求、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需求导向”服务模式,重点解决“从有到好”的问题,建立服务供给与用户体验之间正向激励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开放的网状社会,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我们更应该顺势而为,主动出击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好服务型政府,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转变观念,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时代民意凸显,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表达自己的意见,针砭时弊,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网络问政、网络监督越来越普遍,我们做群众工作要能够与时俱进,学会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学会电邮、QQ、微信等网络工具,并熟练掌握网络语言,运用语言的契合性,融入人民群众之中,与之相互交流,了解民情,引导民意。要主动确立数据意识,充分认识到信息是大数据时代的宝贵资源,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有了强烈的数据意识,才能高度重视对大量的、多维的信息的收集整理,才能主动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比如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谷歌公司就是通过观察人们在网上搜索的大量记录,在流感爆发的几周前,就判断出流感是从哪里传播出来的,从而使公共卫生机构的官员获得了极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作出有针对性的行动决策,而这比疾控中心的判断,提前了一两周。政府应该以此为鉴,通过在不同类别或地区建立云平台,收集本地区或类别网站访问数据,分析这些信息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政府政策出台等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2.打造平台,为大数据时代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大数据时代是人人参与的时代,政府要用好信息工具,因势利导用好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大数据的公共平台。一是政府要带头共享数据,建设统一技术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充分共享,开放各种接口,使得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发挥智慧,在公共数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类便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二是要规范互联网的市场秩序,优化网络发展环境,打破垄断,鼓励竞争,降低网络经营门槛,降低网络资费,把网络市场做大做强,使参与各方均从中受益;三是要完善网络立法,夯实网络法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切实保障网络安全,保护未成年网民免受色情淫秽网络信息的侵害,依法惩治侵犯公民名誉权、隐私权以及恶意造谣、诬陷、诽谤的非法网络行为。同时,本着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充分地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维护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注重对数据安全和公民隐私等合法权力的保护,加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肆意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公民隐私,为大数据时代群众工作提供开放、有序、可靠的网络环境。
3.培养人才,为大数据时代提供优质智力支持。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大数据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多年的数学知识积累,还需要有编程、业务知识等综合能力,是稀缺的复合型人才。据麦肯锡调查,至2018年,美国市场将出现近20万深度大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150万能够进行数据解析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位缺口。因此,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2012年3月,美国政府发起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称将斥资2亿美元用于大数据研究,以应对大数据革命正在带来的大机遇。英国政府2012年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在大数据和节能计算研究上投资1.89亿英镑,以带动企业在该领域的投资。法国政府宣布将在2013年投入1150万欧元,用于7个大数据市场研发项目,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将其用于实践,来促进法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几次科技革命,中国都是后知后觉者,近100多年来都落后于西方诸国,唯有此次大数据时代变革,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中国一定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培养出大量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优秀人才,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一是要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岗位,进入决策层,推动形成国家级的数据库和数据平台,人员定期交流,以便全方位掌握数据,消除信息孤岛。二是政府应充分认识大数据的重要性,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资助或成立专项基金支持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实施教育培养计划,扩大人才储备规模。三是要加快中国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础。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群众工作的新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阳燕,周涛,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豆瑞星.未来的较量:IT巨头们的Bigdate布局[J].互联网周刊,2013(1).
[3]劳伦斯·莱斯格.思想的未来[M].李旭,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4.
[4]唐中明,贺先国.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和执政党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4).
[5]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