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建构

2014-04-09 08:44闫晓蓉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利益建构核心

闫晓蓉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关键在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就意识形态的本质而言,都有一定的利益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从利益共享的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益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建构的关键

“认同”这一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起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历史学、宗教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文学等诸多领域,截至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关于“认同”的统一定义。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1]12涂尔干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认同是一种“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聂立清认为认同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他说:“认同就是主体对他者的自觉自愿的认可、接受、赞同、同意乃至尊崇。……认同不仅仅是对他者的一种简单的知识性同意、接受,更是主体对他者在心灵深处的相通、相融合和在情感、意识上的归属感。”[2]22我们从以上的不同定义可知认同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同一性,表现为人的前后一致性或群体成员的一致性;二是特殊性,表现为人与人或群体的差异性。人是类存在物,认同源于社会交往活动,蕴含着自我对他者的评价,所以人是有差异的。正因为人与人或群体存在差异才产生认同问题,这种差异就是价值差异。因此,认同是一个价值问题,其核心就是价值认同。

对于什么是价值认同,目前学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德永将价值认同分为广义与狭义,认为“广义上的价值认同包含着制度认同, 狭义上理解的价值认同是意识形态认同”[3]。汪信砚认为:“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对某种或某类价值认可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4]苏联哲学家图加林诺夫认为,价值认同是人对某一客体满足他的要求、愿望、兴趣和目的的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5]7。上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价值认同,给我们的启示是:谈论价值认同必须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利益。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性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6]406这说明,价值形成源于主体需要,价值形成的条件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价值的实质是在实践基础上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因此,我们认为,价值认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人们在观念上对这种需要满足是否满意的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认可、接受、拥护和赞同。

价值认同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在现代之前,人们并不谈论‘同一性’和‘认同’,并不是人们没有(我们称为的)同一性,也不是由于统一性不依赖于认同,而是由于那时它们根本不成问题,不必如此小题大做。”[7]55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的思想、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人的认同处于不断建构——破裂——建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当代社会信息的高度发达,价值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形成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应该被广泛认同,成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所谓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具有广泛认同的意识形态,它能够被社会成员实际接受并形成强大的心理倾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建构极其必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建构是指在开放、动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它是核心价值社会化和主体内化共同作用的过程,必须经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几个过程。建构核心价值认同的第一步是认知,就是人们通过对核心价值的思想观点、价值理念的学习,达到对它的认识和了解,但这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当人们的利益得到满足时,人们会对核心价值进行评价,产生满意、喜爱、肯定等主观情感,形成思想共鸣,这是认同的基础和根据。当主体对核心价值具有情感时,他就会主动、自觉地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从而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的要求和规范,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价值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主体自我认同的改变或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价值认同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核心内容是主体对他者的选择、评价和接受。利益是决定价值认同的关键因素,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8]286也就是说利益决定着人的思想。利益因素直接影响着主体对价值体系的评价,只有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主体的价值认同才是可能的。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合理性,是科学的。但如果它不能满足主体的利益要求,就不能使人意识到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诉求,即使它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也不能得到主体的认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建构的关键是要实现利益共享。

二、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依据

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具有理论和实践依据。

从理论依据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否认利益的作用,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9]209,由此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列宁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10]306。马克思的利益概念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马克思的利益概念是指‘物质利益’,并非指称西方‘interest’蕴涵的主观‘欲望’与需要。”[11]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利益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人的衣食住行及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说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它站在大众的立场上,以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为最终目标,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42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实质上就是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观点,注重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公共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要求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强调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外,马克思主义还认为,追求利益既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82这些观点为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从价值认同的实践依据来看,建国以来,我国以利益共享为机制成功建构了两次价值认同。第一次是在建国初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收归国家所有。社会主义制度以其巨大的优越性,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迅速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还在军事上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一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被广大公众高度认同。究其原因是党的政策、措施使社会公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对国企“放权让利”,社会各阶层都从中得到了利益。公众从心底认可社会主义能实现“共同富裕”,能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由此可见,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得到了社会实践的检验,是完全可行的。

我们党也有过建构价值认同失误的深刻教训。曾经在进行价值认同教育时,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物质利益的重要作用。过分强调“政治是统帅,是灵魂”[14]31,“阶级斗争一抓就灵”[15]517,甚至荒谬的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16]626,大搞空头政治,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引起公众对社会主义的误解和反感,导致价值认同困境。这从反面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建构的关键是利益共享,不以利益共享建构价值认同,就有可能解构、消解价值认同,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聚力。

三、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现实条件

当前,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具有物质、制度和思想保证,因而具有现实性。

1.物质条件:国家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具有可供社会成员分享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一切社会形态利益的本质。恩格斯说:“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17]667所以,“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17]668经济利益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基础,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把物质生产活动摆在首要位置,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国家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实力,截至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外汇储备自2006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一。这为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2.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8]3社会正义原则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其普遍性恰恰在于其最低限度的道德基础性要求,在于它在最起码层次上为全体参与者或合理选择者所能接受的程度。一个正义的社会必须是公平的,确立社会正义原则的根本目的,旨在保证使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实现,使社会公众得到公平分配。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正义合作的社会分配制度决不能以牺牲部分人(哪怕是极少数)的利益为代价,即令以“社会利益”的名义也不行。然而,公平正义的社会原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永远是少数人的,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性决定的。

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公平,但这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发展策略。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公平正义已被确立为社会的主流价值。温家宝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把实现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并列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把实现公平正义提到了战略高度。从政治上看,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保障。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政策,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就业、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护等权利。除了发挥法律、政策的作用,国家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利益分配进行强制性干预。从经济上看,处理好社会利益分配问题是建构核心价值认同的关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力量。国家在制定具体分配政策时必然要保障社会主体力量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实行利益共享,维护公平正义。

3.思想保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核心价值深入人心,内化为人的自我意识,转化为人的行动,是新旧价值观的转换过程,必然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改变人的观念,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8]11价值认同建构必须抓住人这个“根本”,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抓住人这个“根本”,仅仅是找准了核心价值认同建构的“的”,至于如何用“矢”去射准这个“的”,就必须以利益共享为突破口。以利益共享为突破口,还必须辅之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物质利益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总结了保持统一战线的三个条件:对敌斗争取得胜利、给予同盟者物质利益、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法宝,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都有善于发动群众、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构起了一套严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宣传主体、宣传客体、宣传渠道、宣传平台、宣传方法等为内容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为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提供了思想保证。

四、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意义

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对内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外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1.有助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一项重大决定。社会要和谐,关键是要实现利益共享。人是社会的人,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人存在于社会必然要结成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关系。鲁品越认为,“生产力以生产人们的物质利益为目的, 而生产出的利益的有限性, 必然导致人们围绕经济利益而发生种种冲突与合作。因此,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灵魂”[19]。“作为经济利益关系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分割社会利益这块‘蛋糕’中形成的。”[19]在分割社会利益这块“蛋糕”中,必须确保公平正义,让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分享,这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实现了社会公众的最大愿望,使其从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保障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口号,到处推行西方文化价值观。美国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通过遍布全球的麦当劳、可口可乐以及好莱坞大片等商业载体大肆推行文化霸权,加紧对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观渗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西方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扩张和侵略,西方价值观被带到世界各个角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人类价值观的问题。他们看到,西方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相反带来的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的消费异化,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再者,“西方文化是全世界最优越的文化”的文化自负态度也激起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反感。

中国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彰显了公平、正义、和谐、人本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特点,必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吸引力、影响力、亲和力、凝聚力。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不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被本国人民广泛认同,对世界其他国家人民也必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价值理念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的发展致力于实现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和谐世界,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全世界的和谐繁荣,实现全球的利益共享;中国必然引领世界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社会主义文化必然破解当代人类发展身份迷失的困境。这对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的话语权,打破西方文化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孔德永.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认同分析[J].天府新论,2008(3).

[4]汪信砚.普世价值 价值认同 价值共识:当前我国价值论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辨析[J].学术研究,2009(11).

[5]B·图加林诺夫.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7]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刘可风.论中西经济伦理的语境差异及其沟通:“利益”与“interest”之比较[J].哲学研究,2006(11).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6]万里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9]鲁品越. 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猜你喜欢
利益建构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建构游戏玩不够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