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曼,雷志敏
(四川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要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正确把握群众工作的方法。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展,而市、县领导干部正是此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对象。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如何正确把握群众工作方法成为市、县级领导干部最直接、最重要、最具体的一项工作。邓小平曾在中央苏区担任过一生中唯一一次的县委书记。今天,考察其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的主要活动,总结其在工作实践中所积累的群众工作方法,无疑对于当前市、县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邓小平于1931年8月到达中央苏区后,1931年至1933年间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和会昌中心县委书记。这段时期中央苏区正处于敌人的“围剿”之中,反“围剿”斗争耗费了中央苏区大量的物质资源,再加上敌人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使得苏区的经济面临极大困难。邓小平当时作为“京都”瑞金县委书记意识到发展经济、保障军民生活需要是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一苏”大会结束后,邓小平就把县委、县苏干部号召起来开会,要求发动群众,特别是党团员出谋划策发展生产。邓小平强调:“既要保证中央机关的生活需要,又要保障红军的供给,也不能让人民群众挨冻受饿。”[1]107通过回顾邓小平在瑞金、会昌两地近20个月的县委书记工作经历,他领导的经济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展农业,保障群众和军队的粮食供给。发展农业主要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劳动力两方面着手。邓小平刚到瑞金上任就着手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石水、武阳兴修水库,在壬田、桃阳、安治等区兴修水坝渠道。在会昌工作期间,面对在春耕生产中劳动力缺乏的问题,邓小平在各区组织成立了春耕生产委员会,组织生产突击队、开荒队、妇女劳动委员会等动员所有能利用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这一做法调动了群众的春耕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农业生产的丰收。“1932年,会昌全县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约20%,超过了革命前的生产水平。”[2]256
2.发展工业,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由于这一时期技术有限,只能发展与群众生活联系紧密的手工业和个别工业。邓小平组织群众在瑞金开办了纸槽厂、纸烟厂、被服厂等,并自力更生制药、织布等,解决日用品供应困难问题。此外,为了解决会昌群众的食盐短缺问题,邓小平组织群众开展了硝盐生产,解决了食盐奇缺的问题。
3.发展对外贸易,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1933年初,邓小平任会昌县县委书记。会昌地处赤白交界区,邓小平等县委领导利用会昌这一区位优势,在筠门岭设立了“关税处”,取消了苛捐杂税,并成立了“对外贸易局”,这一做法不仅改善了会昌县的财政收入,而且促进了会昌县盐、布、药材等重要物资的进口以及烟、纸、粮、油等大宗产品的出口。会昌县委的做法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赤白区之间进行了密切的贸易往来,解除了苏区群众对于重要生活物资渴求而又无力生产的困境。
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体恤民情,了解群众的现实需要并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是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切入点。邓小平在瑞金担任县委书记时,就很喜欢当地群众流传的一句谚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番薯(即红薯)”。他要求干部要切实了解群众愿望,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
1.关心群众,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土地问题。邓小平在群众中做调查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到瑞金黄埠头村的黄木生一家在分田后仍然收成甚微,生活十分困难。通过仔细调查,才了解到黄埠头村负责分田的是一个欺软怕硬爱占便宜的人,该村干部自己分得了好田,对于群众就随意划片了,群众对这种做法很不满意。为此,邓小平专门带工作组到黄埠头村蹲点,重新组织贫农团丈量土地,重新分田。他把田按土地肥瘦和水源好坏程度分为甲、乙、丙三类,以原耕地为基础,根据好坏分匀、多少分匀的原则进行分配,并留出部分好田作为红军公田,收益归公,用于优待红军、红军家属及救济灾荒等,这样使得土地的分配和使用趋于合理。黄木生一家终于分得了一份合理的土地,老实的黄木生来到自家的田地上激动万分地说:“这回我才算真正翻身了。”[3]这件事给身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带来很大触动,他迅速组织县里的干部到各村了解分田情况,查处违法乱纪现象,使得全县的土地革命得以健康顺利进行。
2.发展地方武装,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会昌是中央苏区的边沿地带,与福建、广东接壤,是赤白区域的交界地带。会昌城刚解放之初,城外残存着一股国民党散兵游勇和地方武装“靖卫团”,威胁着边区人民群众的安全。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认为必须狠抓地方武装建设,应采取有力措施扩大红军,发展壮大革命武装力量,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到了1932年11月,会昌共有赤卫军四千九百七十人,模范师两千五百二十九人”[4]304,邓小平带领地方武装从边区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打击敌人,迅速肃清了三县内的靖卫团、土围子等反动武装盘踞的白色据点,保卫了苏区,维护了会昌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得会昌一带边区的红色政权趋于稳定和巩固。
3.优待红属,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要做好群众工作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细致入微地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邓小平到任会昌县委书记不久,在筠门岭检查工作时,了解到红军家属刘嫂家分得的田地无人帮忙耕种,急得刘嫂团团转这一情况后,当即表示:“他家的田,由我们耕种。”[5]第二天,邓小平便亲自带领干部帮刘家莳田,一连莳了3天,完成了抢种任务。刘嫂一家感动得热泪盈眶。邓小平关心群众生活,优待红军家属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赞扬和支持,出现了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拥护革命的景象。李维汉回忆说:“到处出现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当红军的盛况。参加红军的人,背上还背着布单子和草鞋。那时党和红军与群众关系十分密切,在群众中威信很高。”[6]342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7]526这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干部问题的看法,在这一点上,邓小平与毛泽东有着高度的一致。要做好群众工作,靠县委书记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一支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队伍才能做好群众工作。邓小平到瑞金担任县委书记后就常说,“我们要大力培养和重视革命干部,革命才能成功。”[1]110
1.深入基层,将大批与群众联系密切的本地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经历了肃反的瑞金,干部奇缺,能够与群众联系密切的本地干部更是政府急需的人才。为了充实干部队伍,邓小平走村串户,到农家的田间地头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动员工作,“三找小荣香”就是当时在瑞金流传的佳话之一。小荣香当时在南郊乡工作,年纪很小才十五六岁。邓小平希望小荣香参加干部培训,提升自身素质,但小荣香说什么也不肯去。后来邓小平了解到,原来小荣香担心瑞金肃反杀“社会民主党”的事情再次发生,不敢继续干革命了。邓小平教育他说,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要跟党走,坚定革命信念才对头。在邓小平的引导教育下,小荣香想通了,同意跟党干革命。邓小平的做法使得很多与群众联系密切的基层干部成为了瑞金革命的骨干。
2.通过各种渠道,注重强化干部的群众工作意识。干部人数上升后对干部进行群众工作意识培训,是提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方式。1931年10月,瑞金第一期干部培训班在同善社开学,县委书记邓小平亲自为培训班学员作了报告,指出当党和苏维埃的干部是没有什么便宜可占的,打仗要冲锋在前,分田要靠后边,要鼓起革命勇气带领苏维埃群众为革命而奋斗。此外,邓小平还要求干部在工作中执行干部星期六下午义务劳动制。要求党和苏维埃干部在星期六下午做好半天工,帮助红军家属劳动。并且指出,红军指战员都要和种田人同甘苦,人人都要会打仗,会识字,会劳动,谁不种田谁就没有饭吃。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干部的群众工作意识,又密切联系了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3.严惩腐败,树立干部良好形象。尽管邓小平十分珍惜本就十分缺乏的干部资源,但对于干部腐败问题,他从不徇私情,严厉惩治干部腐败行为。1931年,邓小平接到瑞金几个工人举报说:县苏维埃主席黄正利用职权,非法向工人摊派生活津贴费,搜刮工人的血汗钱。邓小平当即派人调查核实,经查属实后,他决定严肃处理此事。其间,有同志替黄正说情,说黄正曾为革命出过汗、流过血,这次犯错只是一念之差,希望可以宽大处理黄正。但最终邓小平还是决定撤销黄正领导职务,并要求其退还全部款项且须向工人道歉。他教育那些为黄正求情的同志说,要让群众信赖苏维埃政权,就要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5]。邓小平严厉惩治干部贪污腐败行为的做法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廉洁形象,在群众中引起良好反响。
党的工作作风关乎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邓小平十分注重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他率先垂范,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作风,突出的工作才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1.以革命为大局,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1931年8月,邓小平刚到瑞金上任,就遇到瑞金当时正在进行的“肃反”活动这一棘手问题。当时的瑞金已将肃反运动扩大化了,县苏维埃政府和县总工会两个单位百分之八十的干部都被逮捕作为“社会民主党”处理,“几乎天天有几十个干部或群众被枪决”[8]107。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决定深入干部群众中去了解真相,查清事实。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查,深入各乡、村,询问当地群众对于肃反的看法,终于查出了原瑞金县委书记李添富乱肃“社党”的事实真相及其严重恶果。9月底,邓小平果断采取措施号召党员消除顾虑,大胆揭发瑞金县肃反中的错误,并公审和处决了李添富,在县城、壬田、安治、武阳等乡村召开了群众大会,为蒙冤受屈的大批干部群众平了反。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评价邓小平纠正肃反扩大化的贡献时写道:“邓小平接管瑞金时,在瑞金监狱里究竟有多少人待处决,没有可靠的估计。但是大概不下数百人。”[9]162“邓小平制止了这一政治迫害。”[9]163邓小平以革命大局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以超人的胆略和气魄进行拨乱反正使群众大快人心,拍手称庆。
2.以支援前方为导向,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邓小平始终保持着廉洁奉公的作风。1932年,时任会昌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前往寻乌县考察工作,适逢寻乌县委书记工作变动,这一来一走,又是主要领导,县委打算举行盛大的迎送会。县委的一位同志见邓书记来了,忙把这一打算告诉了邓小平,邓小平明白其意后,忙劝导说:“干部交流是常有的事,不必铺张浪费,我提议一杯清茶话迎送。”[10]县委原本想开盛大迎送会的打算,换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茶话会。邓小平不仅以身作则,而且要求家人也要做到清正廉洁。邓小平的妻子金维映爱吃粉干,但当时县城附近只有一家粉干厂秘密生产粉干用来支援前方。一天金维映生病吃不下饭,便偷偷买来了粉干吃,但事后还是被邓小平知晓,他批评金维映说:“人人都像你这样,还怎么去支援前方。你不能因为我是县委书记,就可以搞特殊化。不行啊,同志。”[3]
3.以节约资源为目的,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在苏区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邓小平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县委书记而搞特殊,他坚持一贯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邓小平到瑞金后,吃住都和老百姓一样,住的是和老百姓一样的民房,有时甚至是祠堂或庙宇。由于粮食不够吃,邓小平常常吃红薯,并且他有一个习惯,吃红薯从来不剥皮,他说红薯皮营养高,丢了可惜。而作为县委书记的他穿的衣服都是用新布和旧布合成的,正身是新布,托肩、衬边、口袋一律用旧布。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当地的同志都养成了“寸布不闲,分纱必用”的好风气。邓小平不仅在生活中如此,他在工作中的人力资源也从不浪费。据其女儿毛毛描述“那时他在苏区,一个人,一匹马,一个警卫员兼马夫,轻骑简从,就这么在瑞金、会昌一带那么大的一个区域内往来往去。”[4]305
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担任县委书记期间所积累的群众工作方法及经验昭示我们,做好群众工作务必须做到“四要”:要与发展当地经济相结合;要与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与党员干部思想实际相结合;要与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以群众工作的新成效激发事业发展的新动力,才能持续推动改革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参考文献】
[1]刘金田.邓小平的历程[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6.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邓小平的历史足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3]邹书春.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纪事[J].江西党史研究,1989(1).
[4]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刘高平.邓小平担任苏区县委书记的前前后后[J].湘潮:上半月,2004(5).
[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李小三.苏区干部好作风[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9]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10]陈其明.风范永驻:邓小平在中央苏区二三事[J].党史纵横,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