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

2014-04-09 07:36曾康霖刘玉平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学科

曾康霖,刘玉平

(1.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0074;2.上海金融学院,上海201209)

金融学科建设是金融专业设置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导向,而金融专业的设置是金融人才培养的规范和摇篮,它们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一、金融学科建设要依托于金融业发展

讨论金融业的发展,首先要考察金融业存在的社会价值。评价社会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当代,人们对金融业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评判,更多的是基于功能观,比如融通货币资金、服务支付清算、买卖金融商品有利于人们进行资产选择,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等。这样的评价结合了现实,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但是,我们要看到,当代金融不仅有述上功能,而且还能产生预期效应、回避效应、替代效应和关联延续效应。买卖金融商品期货、期权,适应人们的预期心理,合约到期可交易,也可不交易,实际上是为人们创造条件,回避风险、减少损失;各种货币之间,货币与有价证券之间能够替代,替代实质上是以一种契约关系取代另一种契约关系,所产生的新的契约关系,这种新的契约关系能够改变人们的观念,支配人们的行为,改变资产资源的配置,同时,还能够改善金融环境,赋予人们信心;关联延续效应主要体现在信用消费中。信用消费实际上是“寅吃卯粮”,“寅吃卯粮”不一定不好,它能产生动力、激励机制,推动人们发奋。我国一些企业正在试行或准备试行的期权报酬制度,其实就是金融关联延续效应发挥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金融的这四个效应,怎么进行理论解释?如果仍用功能观去解释,似乎简单化,因为功能是现实的,是主体对客体产生的影响,而这四个效应不完全如此,它涉及到未来的、自身的和可权衡的、可选择(如金融期权)的等。

结合我国的现实,当前讨论金融业的发展,应关注以下问题:(1)人口增长、就业压力增大与金融业发展。(2)人口老龄化与金融业发展。(3)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金融业发展。(4)收入差距拉大与金融业发展。(5)社会收入阶层变化与金融业发展。

这五个问题归纳起来,就是社会的进步、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定位需要重新界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此,金融不仅要大力支持各种教育事业,而且要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国内外都如此,概不例外。可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依然是偏好那些大的企业。这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值得思考。其实,大不等于强!①

从金融业自身说,讨论金融业发展,要关注以下问题:

(1)我国金融业的垄断问题。不少人把银行纳入垄断行业,指责管理层甚至一般职工收入过高、不合理,如何认识?

(2)我国金融业的雷同问题。不仅组织形式雷同,运作机制雷同,管理办法雷同,而且监管机制也雷同。这样的局面要不要改,要不要多元化?

(3)我国金融业要不要作为一个服务行业来对待。服务该收费,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却成了当前争论的大问题了,为什么?在理论研究上、舆论导向上有什么误导,在制度安排和文化背景方面有什么偏差,值得反思。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把银行说成“国家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可能是误导。

(4)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是否过多、过头?有人提出,我国银行已发展过多、过头,金融市场这个“蛋糕只有这么大,大家抢着吃、分着吃”。有人提出,我国缺乏真正的民间金融机构,大小金融机构都以政府为背景,这符不符合事实,要不要发展、调整,怎样发展调整?还有哪些方面不协调,都需要研究。

二、金融学科建设要注重学科的区分

学科是学问类别的标识,其含义有:存在时间、空间(存在的条件);考察的对象、范围(总体与结构);知识要素和理论脉络(概念与体系);研究方法和范式(定性与定量)。

学科建设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存在的时间、空间有何变化;考察的对象范围有何拓展;知识要素和理论脉络有何创新;研究方法和范式有何改进。

结合我国实际,讨论金融学科的建设,在当前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金融学科究竟属于经济学还是属于管理学

管理是协调人、物、事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发展集体效力,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管理学应当是对这种技术性、实践性的理性认识、行为规范和职能定位,强调的是运用。

经济是人们从事创造、分配、交换、消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目的是提高效率,具有较强的认知性和导向性。经济学应当是对这种认知性和导向性的理性认识和模型设计,强调的是规范。

金融学科属于哪一类学科,主要看它的活动,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强,还是认识性和导向性强?我们认为,当代金融活动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向管理学靠拢的趋势明显。但现阶段,教育系统的划分似乎不是这样的标准。它把金融、保险、财税、投资、外贸等都纳入经济学。给人的感觉是与政府决策、宏观调控有关的学科大多纳入经济学。而管理学则属于研究微观主体局部行为的学科。

2.金融学科能否成为一级学科

能否成为一级学科:一要看学科的发展;二要看时代的需要;三要看有没有二级学科支撑。

(1)当代金融活动具有相对的甚至完全的独立性。也就是说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活动,关系不直接、不明显、甚至无关。

(2)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财富的增加、收入差距拉大,人们的资产选择和安排,要做出新的解释。

(3)金融的二级学科可列出:货币金融学、金融法学、金融史学、金融计量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管理学、金融社会学。

3.当代国内外金融学科的推进和发展

看待国内金融学科的推进和发展,有几点需要达成共识:

(1)在学术研究中提出一个新观点、新模式、新理论,也许有利于推动学科发展,但并不等于学科发展本身。学科发展应有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2)学科发展必须在继承和评论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3)学科发展要与时俱进。当代各国几乎都选择市场经济制度,崇尚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金融一体化。在这种状况下,金融学科的发展呈国际化趋势。

当代国内外金融学科的推进和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路径呢?一般认为,是按照“理论金融学→数量金融学→行为金融学→伦理金融学”的轨迹来发展的。②

我国金融学科研究的倾向,大都模仿、借鉴、移植、套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升华自己的较少。研究的内容侧重政策解释、对策研究、部门之见、集中重复(宏观调控、风险、危机、安全)。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融资模式选择、理财保值方面研究少。

当代经济学研究,纳入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因素,并对假定条件做了修订。如理性人假设,有效市场假定,逐渐被取代和否定,这对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金融学科建设既要结合我国实际又要立足人才培养

金融学科怎么发展,有待其他学科发展的配合,有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要继承传统,适应我国现有体制,又要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从道理上说,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要适当超前,但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要结合中国现实,学科建设中的“拿来主义”不是最佳的选择。此外,学科建设还要考虑师资队伍的适应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实际部门的运用程度。

从我国现实出发,金融学科建设要坚持以下信念:(1)基本理论不能削弱。(2)要注重总结国内外的金融实践,使之升华到理论。不能认为“老外”比我们中国人聪明,更有智慧,不能认为只有他们提出的观点才算理论,我们就只有跟着别人走,引用别人的。我们同样有思想、有智慧,只要善于观察并下一定的功夫,实践能升华到理论,关键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学科建设上,要反对“崇洋媚外”,但反对“崇洋媚外”不等于排外。(3)学科建设要站在前沿。什么是本学科的前沿?不能认为,别人有的,我们没有,是新东西就是前沿。是不是前沿,在于它是否是当代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又急于作出回答的热点问题;在于提出有价值的先知先觉的理论。按这两条标准,在现阶段金融领域称得上前沿问题的有:21世纪是否是通货紧缩的世纪;货币制度能不能、会不会走向统一,货币区域化、全球化的前景;基金的兴起,能否取代商业银行;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要实现的目标和可采取的手段有什么变化;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局势下,国内外怎样有效配合;在金融领域中,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处理;金融危机损失的社会负担;信用制度建设等等。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需要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1.学科体系不等同于课程体系

我们的理解,学科体系应当是这一领域理性认识和技术规范的系统化。将这一领域系统的理性认识和规范技术的相当部分分类重组,应用于课堂教学与培养人才,才构成课程体系。

2.学科建设不等同于人才培养

不要局限于学科体系去培养人才,换句话说,培养人才要跳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思维模式。人才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培养,课堂上只能奠定基础。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功能要定好位。如形象的树立、工作技巧、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大多要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得到提升。

3.学科建设要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

现阶段,有的学校提出培养通才,这样的提法有淡化专业的色彩。专业还是需要强调的,特别是对于金融、财务这样的应用特色比较突出的学科专业,应当提倡培养综合型的专门人才。综合型的专门人才,集中体现在能力方面,比如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也要分层次,具体地说,在教学上,本科生要选好教材,培养他们进行课程学习、系统地吸收消化前人知识的能力;硕士生要在本科生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具有明辨是非,有自己见解,能够承担研究问题的能力;博士生要在硕士生的基础上,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把货币金融学与金融管理学区分开来

从金融教学的角度说,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从我们现有状况出发,前者属宏观经济学的范围,后者属微观经济学的范围。把金融学纳入管理学科符合金融业发展的趋向,也是社会对金融企业作用的认同。也就是要增加微观主体自我运作、自担风险的理念和知识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这个时代需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基本素质的训练和专业、文化教育。过去认为大学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专业人才的思路要调整。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需要高级专门人才,也需要中级和初级的各种专门人才。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念上要弱化“权力经济”,要减少由政府“包”,要消除“吃大锅饭”和依赖政府的思想。具体地说,在金融专业中,有四类课值得开设,即金融市场管理学类(含微观与宏观)、金融商品交易学类(含资产选择)和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学类、家庭理财学类。这四类课与金融工程有联系,但不同于金融工程学。它兼容了理论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数量经济学等内容,可以说,这四类课是交叉的相关学科的凝结。

5.金融学科建设要在措施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一要充实和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科建设带头人,师资队伍有进有出,优胜劣汰,人才流动。二要加强与国内外有关学校的交流合作。交流合作不能只是派人访问、座谈,要共同承担科研、教学任务。三要密切同实际部门联系与合作。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繁多,金融领域中存在很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很需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有益于金融学科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改革开放。

四、金融人才培养要分层次

讨论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当科学地看待金融这个产业。换句话说,不了解金融是什么样的产业,就难以把握需要什么样的人去拓展,去推动,去管理,去经营。所以,讲金融人才培养,必须从金融这个产业说起。

产业是由若干企事业单位组成的。什么样的企事业单位算金融机构,什么样的企事业单位不算金融机构?这不仅关系到功能定位,业务的发展,而且关系着市场准入和退出必须具备的条件,由谁来管理。过去,把我国的金融机构分做四类: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当前,为了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如小额贷款公司、各种基金公司、投资公司、金融投资咨询公司、担保公司、典当业等等。这些机构都是金融机构吗?都属于第三产业吗?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发展第三产业,都要包括它们吗?由谁来推动,谁来管理?不仅要落实当事人,而且要有规章制度约束,要有法律规范。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没有法律规范,就要乱套,就会无序,就会搅乱金融秩序。比如现在我们强调加强金融监管,就需要正视金融监管的薄弱环节。小额贷款公司,谁来监管?金融投资咨询公司,谁来监管?典当业,谁来监管?都是问题。

概括起来说,就是金融人才培养,首先需要考察和判断社会有些什么样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功能是什么?要什么样的人去规划,去调控发展,去经营管理,去监督服务。

1.金融人才的需求具有层次性

讨论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把握金融人才的需求。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仅有量的问题,而且有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为了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级金融人才,而且需要中级、初级金融人才。什么是高级金融人才,什么是中级、初级金融人才?可以讨论。这不能简单地从学历、学位上去划分,要从视野和能力去划分。不能认为高等学校培养的,取得博士、硕士的就算高级,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就算中级、初级。从视野、能力上去划分,需要思考的是:高级金融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视野,哪些能力?中、初级金融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视野,哪些能力?

高级金融人才应具备国际的视野、关联的视野和超前的视野。国际的视野,就是能够看到国际之间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比如,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会不会、怎样、影响我国。关联的视野,就是国内其他领域的发展、变化,怎样影响金融业?比如,出口导向的弱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兴起,各地大搞基建,修路,怎样影响金融。超前视野,就是先知先觉,在问题没有发生以前就看到了问题。比如金融危机还没有波及我国以前就看到了金融危机将要对我国产生严重影响。2008年那场危机,我国实际上是反应滞后的。这场危机即次贷危机始于2007年9月,当时在美国已经显现了。但在我国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有人还提出对我国没有多大影响,舆论也没有怎么报道。后来,即2008年9月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垮台(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贝尔斯登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迫转型),全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国际保险公司)破产,商业银行盈利下降,日子难过,这种状况下,才觉得“狼来了”。这表明要先知先觉,不容易。高级金融人才,高在什么地方?高就高在有国际的视野,关联的视野,超前的视野。

除了这些方面外,还需要一般从业人员不具备或不需要具备的能力。对于这方面,可概括为: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吸纳知识的能力,反思的能力。也就是说:高级金融人才要善于交往,从人际交往中,观察世界;高级金融人才要善于协调,从协调关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理顺与各方的配合度,高级金融人才要不断丰富、更新知识,怎样丰富、更新,那就是从活生生的实践中、书本上学习;高级金融人才要善于反思,也就是说要善于反思过去说的、做的、正不正确?成功的方面、不成功的方面?只有善于反思的人,才是聪明人。

中级金融人才,在质量上应有哪些要求?应有什么样的视野和能力,必须确立,需要讨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办学思路是:立足大金融,面向大市场,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对学生提出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实用能力。特别是强调职业道德,要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求索精神。

我们讲这些,主要是想说明:金融人才是有差别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要求。不可能都是一个样。

2.金融人才的供给也需要分层次

以上我们提出高级金融人才应有的视野和能力,但这些视野和能力的具备,有的需要在学校培养,有的在学校难以培养,要在实践中磨练。这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在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中,怎样分层次?

大体说来,我国高校中金融专业的教学层次,分做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在本科的四年中,第一年是通识教育,目的是扩大知识面,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第二、第三年进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最后一年是生产实习、写毕业论文、找工作或准备研究生考试。有的学生为了有利于找工作,还去考相关证书。在这种状况下,不可否认在高校削弱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培养。

在硕士生的教学中,存在着在本科基础上拓展的情况,即本科未学的课程,在硕士生阶段学。特别是引进西方的一些新兴课程,如金融工程,固定收益债券等。

在博士生的教学中,强调高级,着力数理。有的学校规定如必须通过高级宏观、高级微观、高级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才能开题,进入写博士论文阶段,而专业课的学习,强调自学,阅读经典文献,老师专题讲授。

这样的教学状况,质量怎么样?效果怎么样?需要检验,可以讨论。

我们认为,这三个层次的教学,需要区分,需要规范,需要有侧重点。我们的基本思想是:本科不能忘了加强“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谓“三基”当然可以讨论,在我们看来金融领域的重要的基本概念要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不能囫囵吞枣。比如货币、准货币、货币替代品、特别提款权、世界元等基本概念,再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等等?基本知识方面,比如CPI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它包括了什么?不包括什么?以及国民经济中的一些指标的真正含义比如CPI中所谓的“翘尾巴的因素”占百分之几,是怎么算的等。至于基本技能,我们觉得作为一个本科生,毕业出来起码要看得懂企事业单位的报表。有一种意见,说现在的网络技术发达,年轻人脑袋灵,不少知识在网上查看都能找到。事实确实如此,但能找到了是一回事,懂不懂是另一回事,而且懂了是否准确的把握了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我们主张本科教育要加强“三基”,必须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硕士生的教学,应在本科的基础上,主要向横向发展,适当纵深;博士生的教学,在硕士的基础上,主要向纵向发展,争取占在学科前沿。

在教学上,本科生要选好教材。培养他们进行课堂学习,系统地消化吸收前人知识的能力;硕士生要在本科生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具有明辨是非,有自己的见解,能够承担研究问题能力;博士生要在硕士生的基础上,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要建立在金融研究深化的基础之上

近年(2008—2013)我国金融研究有长足进展。在宏观金融研究方面主要有:着力探讨了货币政策调控适时、适度、灵活,研究了金融风险的可控性以及怎样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试制了《国家资产负债表》,测度了国家的承债能力,关注了我国是否存在主权债务危机。中观金融研究方面,主要有:着力研究了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影子银行、惠普金融、网络金融等。在微观金融研究方面,主要有:着力研究了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消费、家庭理财和私募基金等。此外,在研究思路和范式上,也有发展。在借鉴国外的研究范式、模型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创新。

但是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多囿于国内现状,少对国外的金融状况进行研究,特别是缺乏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状况的研究。(2)多囿于正面的对策研究,缺乏回顾、范式、讨论式的研究,特别是具有瞻前顾后的战略性研究。(3)多囿于务实性的研究,少有建设性的理论研究,特别是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4)多囿于国内经济与金融的互动(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研究,特别是少有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5)多囿于服务于权威部门(如政府)的研究,少针对、服务于广大公众和不同群体的研究。

在当代,金融业不仅仅是融通货币资金,而且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产业。这样的产业,以信用为基础,以货币、有价证券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运作,广泛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可以说,没有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人们就难以生活、生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么推动金融研究?

(1)要研究金融业怎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要公正、公平、正义。为此,要研究金融在维护公众利益,在实现就业、收入及分配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2)要研究金融业怎样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包括优化环境、养老、社会保障等。金融在推动这些方面是怎样作为的,特别是在人们养老方面怎样大有作为。

(3)要研究金融业怎样服务于不同的群体。如怎样帮助人们进行理财?怎样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怎样运行“普惠金融”制度等。

(4)要研究大国金融。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金融制度、金融运作的特殊性,它既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有相似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5)国际金融研究绝不仅是汇率调控和支付体系建设问题。要研究国际之间的资金流动,要研究金融政策、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的相互影响、传导、利弊得失。

(6)金融研究要有宽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要有争论,要有思想碰撞,要发挥集体的思想、智慧,要协同创新。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金融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靠长期的积淀,不能揠苗助长。

注释:

① 本文作者之一曾康霖在《中国金融》上所论述的“扶贫金融”,在《光明日报》上所提出的“金融在缩小收入差距中有何作为”,均对这些问题进行过考察和阐述。

② 有媒体报道,比尔.盖茨把他的财富捐赠给慈善机构,为社会做公益事业,被学术界认为是美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变迁,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完成自身的精神升华。阿里巴巴共同创始人马云和蔡崇信捐出持有的部分阿里巴巴期权,成立了一只个人公益信托基金,着力于医疗、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教育和文化领域。实践上,这些个案预示着全球富豪慈善新时代的到来;理论上,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伦理金融学发展的典型例子。

[1]曾康霖,马骁.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7).

[3]王广谦.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

[4]邱兆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5]曾康霖.建设有特色有创新的金融学科体系[J].中国金融,2013.

猜你喜欢
金融业金融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超学科”来啦
PYRAMID PAIN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