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虚拟社区道德培育的困境与策略探究

2014-04-09 06:16白书锋王林高尚荣
关键词:虚拟社区高职生现实

白书锋王 林高尚荣

(1,3.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48; 2.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高职学生虚拟社区道德培育的困境与策略探究

白书锋1王 林2高尚荣3

(1,3.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48; 2.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高职生虚拟社区道德培育是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程。虚拟社区存在的自组织性,使其道德控制的实施既区别于现实道德控制,又和现实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构建高职生虚拟社区道德培育体系,既要通过民主对话建立虚拟社区自治伦理道德,也要注意吸纳和借鉴现实道德资源,更离不开高职道德教育的大力创新。

虚拟社区;道德培育;高职生;策略探究

高职生对网络的依恋程度较高,虚拟社区已成为高职生获取信息知识、交友聊天、情感表达的重要场所,给高职生的个性发展和德行解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高职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虚拟社区中,出现了道德意识低下、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针对以上情况,有必要探索高职生虚拟社区道德培育的途径与方法,以满足社会对从业者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一、高职生虚拟社区道德培育面临困境

(一)现实社会病态影响了高职生虚拟社区的道德培育

虚拟社区的道德问题绝不仅仅是在虚拟社区中孤立存在的,它是当前社会环境大背景下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延续。2014年9月14日《中国新闻周刊》刊发了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整理出的十三种公众反映较多的社会病态,包括:娱乐至死、看客心态、习惯性怀疑、审丑心理、社会焦虑症、信仰缺失、暴戾狂躁症、“鸵鸟心态”、思考恐惧症、网络依赖症、炫富心态、初老症,这些社会病态无可避免地影响着虚拟社区道德,也影响着“三观”正在波动时期的高职生。现实社会病态不能解决,高职生虚拟社区道德问题更是难以根本治愈。

(二)虚拟社区道德控制有效性的降低使虚拟社区道德培育更困难

虚拟社区存在的自组织性,使得其道德控制的实施也不同于现实社区。在虚拟社区中,自组织的管理模式以社区“居民”的自觉性为基础。[1]尽管虚拟社区也有其社区规范,当一个“居民”背离了其规范时,“规则”就会让其禁言或者管理员将其删除,但是虚拟社区的隐匿性使得该成员可以化名重新注册进入虚拟社区,因此虚拟社区道德控制的有效性相对于现实道德控制而言大大降低了,也使得构建虚拟社区道德变得更加困难。

(三)高职生自身道德素质的缺陷阻碍了高职生虚拟社区道德培育

虚拟社区的管理模式是以居民的自觉性为基础的,成员的道德自律成为虚拟社区道德培育的关键。而高职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还存在一定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职生阅历尚浅,知识系统欠缺,导致对问题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积极与消极都有,但基本上都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或若隐若现的错误倾向或模糊认识,高职生的道德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力还很欠缺。二是高职生的责任意识淡化,虚拟社区中高职生缺少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逃避现实、游戏人生、娱乐至死;三是高职生的主体意识过于强烈,虚拟社区成了高职生的“自由乐土”,“我的地盘我做主”,完全抛除了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道德认知水平处于与年龄不相匹配的低层次阶段。

二、高职生虚拟社区道德构建原则

虚拟社区道德构建的基本原则是构建虚拟社区时规划的符合社会道德需要的总体方向,比如人本原则、公正原则、自律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但由于高职生个体心理和特点,仅有这些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优化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更适合高职生现状的原则,以利于道德主体的认同与接纳。

(一)无害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任何网络行为对他人和社区环境至少是无害的,高职生不能利用网络技术给其他相关主体和虚拟社区道德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这是对高职生虚拟社区道德的最低要求。人的权利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的,不能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将个人权利的实现凌驾在权利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这就要求高职生不仅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且还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尽量避免因自己“非恶意”的动机和行为给别人带来了“有害”的结果。

(二)自律原则

虚拟社区的行为人作为网络主体的存在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虚拟社区不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是由成千上万的个人组成的网络“社会”,这个“社会”的健康运行必须存在责任和义务。这个责任和义务的形成要靠网络主体的“自律”来完成,虽然缺乏传统道德约束的外在性与强制性,但是一旦形成,就能产生出一种长久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个体道德的自律性,认为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才能成为实存的道德行为和道德风尚。[2]

(三)知情原则

知情原则要求高职生在行使网络相关行为时应该使与之相关的群体尽可能地知晓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准确信息、后果和潜在风险,并作出相关理性的选择。引导高职生认识到知情原则是可以促进道德和秩序规范的形成的、任何一个网络主体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引导其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了解自己的行为将要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和风险,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的判断;引导其对其他成员的权利和意见要尊重,对于不一致的观点和成员要学会理性分析、客观评价,做一个净化虚拟社区的道德环境的积极推动者。

三、高职生虚拟社区道德培育策略

立足于虚拟社区的网际交流特征来构建高职生道德培育体系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这不是仅仅在网络范围内就能够解决的,还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来审视,比如完善网络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加强虚拟教育队伍建设等。此外,还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高职道德教育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要适应虚拟社区背景下对象、环境、任务、内容、渠道的新变化,研究新形势,坚持道德教育的创新。

1.高职道德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内容创新。要把握虚拟社区特点,对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进行理论创新和内容创新。高职院校要着手建设新的理论体系,以现有道德教育为基础,主动融合其他学科研究的精髓,拓展道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深度与广度。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创新,是要对高职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建设清澈美好的虚拟社区家园所必需的;坚持文化素养教育,对高职生进行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以此来提高高职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境界;对高职生进行法律精神与自律意识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两课”或社团活动加强法律精神的教育,使其认识到违法乱纪的后果,另一方面要培养高职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使其成为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道德主体。

2.在虚拟社区背景下推进“两课”教学改革。“两课”教学是高职生道德培育的主要途径。探索如何在虚拟社区背景下推进“两课”教学改革,要做好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构建与网络相适应的教学机制,研究并设计可行的教育方案和教学资料,加强两课教学的网络载体建设。“两课”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与之相适应的载体建设是其中的关键。传统的工具类、设施类、活动类的载体难以适应虚拟时代的“两课”教学,因此要加强“两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建设生动活泼的、具有特色的教育虚拟社区,如学习网站、校园BBS、网上心理咨询室等,并加强这些教育虚拟社区的规章制度建设。二是适应虚拟社区的信息传播特点,对“两课”教育进行方法创新,变单向教育、单纯灌输、抽象被动为多向交流、多方引导、具体主动,运用各种方法将科学的理论、鲜明的思想渗透到高职生的头脑中去。三是利用虚拟社区的优势创建“情境学习”。虚拟社区的道德培养离不开虚拟社区环境,高职生在校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社会情境,虚拟社区能够为高职生提供这样真实的问题和事件的情境,可以是具体的、可感知的直观情境,可以是能够培养高职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是促进高职生形成道德认知能力、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协作情境。

(二)自治伦理道德的建立

虚拟社区改变了现实社会的自上而下的交流结构,其成员有更多的选择性与话语权,因而现实的道德规范中的自上而下的、外在的约束性和强制性被弱化,因此很有必要用民主对话的方式来建立自治伦理道德。

通过民主对话,建立一个满足参与者利益和体现参与者意志的道德规范。这个道德规范必须能被相关参与者所承认、尊重、接受、遵循甚至充满喜爱,以保证通过民主对话达成道德共识的可能性。自治伦理道德的建立,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当高职生遭遇道德冲突或者伦理问题时,要鼓励其通过批评、申诉、请愿等方式来自由地表达意见,提高其参与虚拟社区自我伦理建设的积极性;二是鼓励高职生在虚拟社区中摒除现实政治、经济权力的压力和控制,自由地参与判断、质疑和讨论,通过对话来表达立场,化解冲突,形成共识,达成妥协;三是在以上充分、广泛地对话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反思和道德判断,做出道德抉择,以非暴力的理性方式来解决道德冲突和伦理问题。从道德主体的角度而言,通过民主对话,可以使高职生成为有创造性的自主主体,及时反思自我行为的自我适当性和对他人的正当性,适当加强对自我的控制来实现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避免网络生活的“放任”和“随意”,实现对自我的道德驾驭。通过这些途径促使高职生形成自主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最终调适自我道德行为。

(三)对现实道德资源的借鉴

虚拟社区是现实社会的折射,但虚拟社区“无中心、无权威和开放性使得类似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权力结构在网络空间无法建构起来。在网络空间中,任何特定的伦理体系都不可能借助权力或权威来要求所有的人们服从”。[3]虚拟社区伦理道德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存在差异性,也表明了二者相互调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解决虚拟社区的道德问题,要在成员在虚拟社区中因共同旨趣而产生的内心认同感和现实生活中已内化的道德自律的基础上,来整合和借鉴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资源,尤其是现实社区长期以来的管理经验。此外,解决虚拟社区的道德问题,还可以拓展传统的伦理道德资源的内涵,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黄金法则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的道德自律要求,可以和虚拟社区道德产生的自主性以及道德构成的多元性结合起来,可以和虚拟社区道德构建的无害原则、自律原则、知情原则结合起来,促进网络虚拟社区和现实社会在道德生活体验方面的交融,创建健康、文明、生动的虚拟社区。

(责任编辑 远 扬)

[1] 吕耀怀,魏然.虚拟社区的特征及其道德控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3] 刘永谋,侯杰论.论网络伦理的后现代转向[J].社会科学论坛,2006(2):11-14.

[4] 刘伟.虚拟社区伦理道德问题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G711

A

1671-5454(2014)06-0088-03

2014-10-08

白书锋(1977-),女,安徽宿州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王林(1978-),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继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尚荣(1979-),男,河南南阳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职德育才科技伦理。

本文为江苏省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虚拟社区对高职生的道德影响与对策研究”(编号:2011SJD880056)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高职生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内外虚拟社区可视化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