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2014-04-09 06:16黄芳
关键词:媒介院校融合

黄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长沙410100)

·传媒教育·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黄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长沙410100)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多平台传播同步、多类型采编一体、多产业运营链接等特点,对新闻人才提出了跨学科素质、跨媒体技能、跨产品经营等要求,为适应这种要求,新闻人才培养应该在办学模式实现新闻院校与新闻业界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实现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有必要厘清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不同时代媒体传播特点的不同,对于新闻人才培养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当前,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中,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许即将成为事实。因此,有人提出新兴媒体必将取代传统媒体,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调整方向,围绕新媒体的特点“量体裁衣”。纵观媒体发展历史,对报纸而言,广播曾经被称之为“新媒体”;对广播而言,电视也曾被认为是“新媒体”,期间,也有取代与被取代的争论,但都留存了下来。对于媒体未来发展的格局,合理的设想应该不是谁被谁取代,而是基于不同的平台,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呈现一种媒介边界日益消减,媒介共融日趋紧密的全媒体时代,因此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必要以全媒体融合发展作为时代背景。

一、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运营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媒体之间的边界开始消解,媒体融合发展成为趋势。“媒介融合”是指随着传播技术(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报业、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使得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同时,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的功能逐步强大。[1]

可能是受制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产业运营集团,大多是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拓展。比如,在报业领域,以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为主题的媒体集团,在控股运营多家报社之后,通过下属的奥一传媒进军新媒体行业,所涉及的行业涵盖了报纸、杂志、网络、无线移动网;所提供的传媒产品包含时政类新闻、财经类新闻、都市类新闻、娱乐类新闻,特别是在无线移动互联网产品上,通过客户端的推广,提供的资讯既丰富又快速。又如,在电视领域,上海东方传媒以财经类新闻产品为突破口,集团的传媒架构包括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和无线终端,不仅供应新闻信息,还从事信息整合服务,被誉为全媒体专业发展典范。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多平台传播同步。从上述媒体集团的新闻信息传播来看,多平台的传媒架构,标志着媒体拥有了可以达到不同类型群体的传播渠道,新闻信息不再局限于供应某一类型媒体平台,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通过跨平台的多渠道传播覆盖至更为广泛的人群。这对新闻人才而言,标志的不仅是要掌握多平台传播同步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打造新闻传媒产品时,树立起一种全媒体传播的理念,只有做到理念与技术的同步,才能实现多平台传播的同步。

其次,多类型采编一体。要实现多平台传播的同步,就要求多类型媒体平台及其平台上的记者能够做到多类型采编的一体。之前,新闻行业中,要求文字记者采、编一体,要求电视记者采、编、播一体,都只是在某一个平台之内的要求,而在全媒体时代,对于媒体记者来说,他们要做的是能够做到跨媒体采编的一体,要求他们能够针对不同类型媒体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对新闻信息的形式与结构进行跨媒体的创造性运用,比如,对同一新闻信息,要求单个记者或者团队记者,能够及时采编出适应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的新闻信息产品。

最后,多产业运营链接。全媒体时代多平台传播同步和多类型采编一体,其目的是为了多产业运营链接。新闻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媒体机构而言,新闻产品的终极目的是运营,不同类型平台的整合传播和不同类型信息的采编一体,终极目的是要将传统媒体时期广告运营的分散性,聚合起来,发挥广告运营的整理效应。如果说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全媒体整合能够起到聚集不同类型受众的作用,那么,对于新闻机构而言,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附加的广告,也就能够产生广告传播效果的叠加效果,从而提升媒体广告运营的绩效。

二、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要求

当媒介融合开始改变新闻信息的传播结构,逼迫新闻传播主题采用新的信息组织方式与工作流程时,全媒体时代也就无可避免的对新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新闻编辑人才为例,传统新闻媒体编辑人才强调策划能力与写作能力,而全媒体新闻编辑人才在此基础上,还要求编辑具备适应不同类型媒体整合需求的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时效能力和思考能力。要求其设计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营销能够产生产品的最大效应,时效上要满足不同受众的时间要求,思考上能够跟上媒介融合趋势下全媒体的运营要求。如果简化一下,笔者认为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在知识、技能和营销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在知识层面,要求新闻人才具备跨学科素质。新闻本来就是一种社会的反应。当前,各种新闻事件的背后其实也就是一个社会的进展的记录。在社会知识开始交叉融合之后,新闻对社会的反应本身就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素质。比如,行业新闻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其背后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可能是跨行业的。媒介融合下的全媒体运营,对于记者来说,就更是如此了。一个新闻稿件要满足不同类型媒体平台的需求,其背后也就是满足不同类型包括不同知识类型的受众对这一新闻的解读,如何才能解读到位,靠单一的专业知识肯定是做不到的。

其次,在技能层面,要求新闻人才具备跨媒体技能。不同的传播技术造就了不同类型的媒体,媒介融合的根本性因素在于传播技术的革新,而媒介融合的核心技术在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支撑,可以说,信息网络技术也会改变新闻专业人才的信息搜集方式、信息表达能力和信息挖掘深度。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新闻专业人才的信息表达能力可能既是文字的也是画面,相信更多是画面的;即可能是深度的报道也可能是类似于微博、微信类的短讯式样报道。在不改变信息的基本意思情况下,全媒体要求记者采写的信息能够适应报纸、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等不同类型平台受众的信息需求,虽然内容基本一致,但是信息的形态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全媒体对新闻人才跨媒体传播技能提出的新要求。

最后,在营销方面,要求新闻人才具备跨产品经营。在媒介融合之前,新闻机构的人才划分较为明显,新闻采编、广告运营之间的界限分明,并且,各项政策要求新闻采编人才不得跨界进行广告运营,传媒机构的“二次销售”商业模式明显。所谓的“二次销售”指传媒机构首先把产品销售给读者和受众,基于读者的数量和质量,媒体就能获得或大或小的传播功能;媒体再把传播功能销售给广告主,进而实现其商业价值,完成商业模式的闭环。[2]但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对于媒体而言,不再是获取广告的一个中介物,很多时候,一些新闻就直接成为了产品,受众基于本身的需求与喜爱,直接付费。比如早先流行的手机报,现在流行的手机新闻APP客户端。与新媒体融合之后,传统的“二次销售”日薄西山,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时具备更强的受众意识和营销意识。

三、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对策

如果撇开全媒体时代背景,就之前和当下的新闻人才培养而言,新闻机构对于新闻院校人才的录用率超低,这一不争的事实反应了新闻院校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首先,在办学模式上,在国内新闻实践界和新闻理论界之间的联系本来就少,业界对新闻人才的要求是实用的,而学界似乎倾向于培养新闻批判类人才,导致新闻人才培养中严重缺乏实践锻炼环境与平台;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受制于新闻专业教育的困惑,新闻院校强调新闻采写编技能的培养,但是,一个较为明显的情况是,学生从事新闻工作后,上手能力可能较强,但是持续的后劲不足。当新闻机构开始融合之后,全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人才培养,也引发了诸多的学界的思考。面对老问题和新情况,一些专家认为应该以“融合”应对“融合”,笔者认为,新闻院校的“融合”式培养人才,应该在办学模式上实现新闻院校与新闻业界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实现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一)办学模式:新闻院校与新闻业界融合。全媒体背景下媒介融合发展首先发生在新闻业界,其次,才会有新闻业界对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具体要求,这应该是人才培养的一种传导机制。之前,受制于种种因素,新闻人才培养之间的传导机制一直不畅,在当前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欣喜的看到在2013年中宣部联合教育部发出《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之后,新闻业界与新闻院校之间的融合从之前的“点”状开始走向“面”状。人民日报与清华大学、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光明日报与中国政法大学等纷纷共建新闻学院,中央媒体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掀起一个高潮。[3]在地方,2012年,湖南日报与湖南大学共建的新闻传播类文科实践教育基地;2014年,湖南省委宣传部与湖南师范大学也开始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更为可喜的是新闻院校与新闻业界的融合已经深入到媒介融合层面,比如人民日报与清华大学共建新闻学院的协议中,不仅包括课程共建和师资队伍共享等内容,还包括双方共建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可预见新闻院校将为新闻业界的媒介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而新闻业界将为新闻院校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场地。从目前来看,在政策引导下的新闻院校与新闻业界已经建立起了融合发展的关系,其融合效果虽然有待观察,但至少这是一个正确的起点。

(二)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融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宋超认为,针对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全媒体人才需求,新闻院校应该以“融合”应对“融合”,要看到现代社会是一个既高度融合又高度分解的社会,媒体走上融合化、分众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一方面要坚持并进一步巩固通识教育,奠定学生深厚的文化根基,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和知识化,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人才的融合,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4]笔者赞同在新闻院校中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以增强新闻人才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融汇贯通的能力。但是,此类课程的开始应该是基于新闻作品的分析和新闻任务的布置,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融合在作品分析和任务完成中,从而保障学生在新闻能力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而不应该将新闻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割裂开来讲授,从而使学生找不到课程的着力点,不知道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三)教学方法: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融合。如果说办学模式上新闻院校与新闻业界的融合是培养全媒体新闻人才的一种大背景,那么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融合可以看做是一种中观环境,而教学方法上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融合则是微观的,更是基础,是以上两种层次融合的根基。传统新闻院校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将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隔离开来,其实,从新闻研究来看,新闻可以成为一门学问,但是,从新闻实践来看,特别是从新闻人才的培养来看,新闻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实践中经验与教训的累积。在新闻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采用一种双负责人制度,对于某个或者某批学生的培养,由新闻院校派遣一名老师负责学生实训中的理论指导,由新闻机构派遣一名记者负责学生实训中的业务指导,在一个任务环境下,将学生、教师、记者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应对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人才培养需求。

(责任编辑 远 扬)

[1] 董广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9(4):62.

[2] 郭全中.“二次销售”商业模式已日落西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4-09.

[3] 郑海鸥,王珏.下一盘新闻人才培养的好棋——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综述[N].人民日报,2014-09-16.

[4] 林溪声,温潇.理念、目标、对策: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新闻大学,2010(1):2.

G214

A

1671-5454(2014)06-0029-04

2014-10-27

黄芳(1970-),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金鹰卡通传播平台整合动漫产业链的研究”(编号: 12CO997)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媒介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