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德闯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思考
柴德闯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我国影视剧中占据重要位置,电视剧比重较大,电影比重逐年减少。要扭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式微的局面,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保持其思想性和教育性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是我国建国以来出现的一种影视表现手段,对我国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经历进行回顾,也是对当下有警示作用的一类影视题材。我国在80年代初曾对这类题材下过明确的界定,塑造的人物应该“担任过或曾经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现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一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辛亥革命以来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重要作用的事件;另一类是我党建立以来国家党政主要领导人参与的事件。这种分类方式显然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范围进行了扩大化,不应该将主要领导人参与了的影视剧全部划分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即便他们是事件策划者或参与者,但这个事件对我国历史进程、对我党前进道路没有太大影响就不应该称之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
也就是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应该是反映自辛亥革命以来对我国和我党前进道路起到发展和转折作用的革命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一直是我国影视制作方拍摄比较谨慎的剧种,因为对此类影视剧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我国在1985年对此类题材规定的四条原则以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进入了规范阶段。[2]但是也由于此,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出现了局限性,导致近些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匮乏。
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崛起于80年代,辉煌阶段是在9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就电影来说:在量上,90年代共创作了35部;在质上,相继出现了《开天辟地》、《井冈山》、《大决战》、《大进军》、《开国大典》、《长征》等一系列精彩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就电视剧来说,质优量多。这些影视剧在成本上投入巨大,口碑上也收获颇丰。虽然投资回收亏损,但达到了影片的宣传教育意义。进入21世纪,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拍摄投资情况直线下降,作品不少,但好的不多。在电视剧方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占据着我国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个结构自从80年代以来就没有改变过;而在电影方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却处于弱势,正在逐渐流失市场份额,这种现象从90年代后期开始普遍。
由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大多牵扯到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所以在创作方面格外小心,在审查上也格外细微,细节上存在争议的影视新作品难以上映,现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大多是翻拍作品。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扶持力度的降低等原因,导致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小,除去电视剧份额以外,此类型的影视作品有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趋势。
(一)创作方法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遵循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对大的主体结构进行史实调查,要还原历史的真相,而在一些小的事情上,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构思,在符合大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安排。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后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一直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剧本创作和影视拍摄。但进入21世纪之后,这类影视剧的创作失去了应有的创新性原则。这是内隐于此的文化整体发展困境的外显。
近些年,一些穿越剧、古装剧、宫廷剧肆意虚构、夸张情节所引起的高收视率,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生的畸变。这种创作大背景影响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在经济效益的诱惑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也出现了创作失真、故事虚构的现象,在大事上的死板描写,失去了剧本创作的思维开阔性;在小事上的肆意虚构,忽略了故事的大环境。
当然,在这种创作环境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还是有好的作品出现,如电影《我的长征》、电视剧《长征》等,在创作上依据历史,还原真相;在小事上不拘一格,展现人物性格;在拍摄中气势恢宏,凸显张力。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方法上,对于历史应该保持尊重,对于人物应该张扬个性,对于故事应该体现张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是为了以史明鉴,以史鉴今,应该端正创作态度,为其他剧种的创作树立一个标杆,不应该对同质化的剧本趋之若鹜,应该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剧本的创新为先导,别具一格,让这种正视历史事件、尊重历史情节的风气在影视界蔚然成风。
(二)创作内容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内容在创作上是严谨的,因为这些创作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艰辛历程。我国建国之初就已经有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创作时编剧都会阅读大量史实,还原历史,加上自己的解读,通过影视剧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出来。就像《我的长征》编剧王朝柱,他每次写剧本总是要进行大量的历史研究,阅读历史书籍、人物传记,对所要讲述的事件进行深刻挖掘,将故事讲述得很真实,人物塑造得很饱满,剧情具有很大的张力。也正因为有王朝柱这样的编剧,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后期是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辉煌时期。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剧本创作遇到不小的问题,重拍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仅是省时省事又省钱的问题,更是“无话可说”的窘境。
纵观80年代至今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从一开始的真实性强到后来的故事性强,内容创作的变化不仅仅是拍摄内容的重复,更多是编剧的问题。王朝柱这些老一辈的剧作家,大多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对此类影视剧具有很强的提炼素材的能力。而现在的编剧大多是科班出身,学院气息很浓,按照剧本的套路进行创作,脱离了生活,创作内容很容易空洞失真,从而无法实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应有的教育和警醒意义。
所以在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时,编剧应该实地考察、阅览文献、分析人物,将故事创作得真实饱满;也应该注重细节,从细节出发纵观全局,创作剧本;更应该注重讲述故事的角度,从小人物出发也许会获得创作灵感。多创作一些像《我的长征》一样,转换故事角度,注重故事细节,又有深刻体会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
(三)创作意义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在我国具有着重要的传播意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结束战争、实现和平的艰难历程,脱离贫困、走向繁荣的美好愿景,都需要通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等手段进行传播。因此,我国自80年代以来创作了很多宣传共产主义理念、宣传艰苦奋斗精神、弘扬抗战精神的影视作品,如《风雨下钟山》、《我的长征》、《建国伟业》等。这些影视剧的创作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建国的艰辛历程,介绍党领导下的解放军的英勇奋战,缅怀革命先贤,同样也是为了宣传共产主义理念。
可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越来越多地考虑如何获得经济效益。如《建党伟业》、《建国伟业》这两部电影,讲述的是我国建党、建国的重大历史,可在演员上却选择了超豪华阵容,以致很多观众是为了明星去看电影,而不是为了电影本身去的。近些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水平,创作浮夸,故事跳跃,从而失去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严肃性。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就是为了让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先贤,更是激励人们艰苦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食粮。所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应该考虑到观众看到这些影视作品时的反应,应该让观众体会到影视剧的精髓,不应一味图好看、好玩、刺激,要让观众正视历史,感悟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充分发挥这类影视剧的教育意义。
总的来看,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上,编剧要对创作内容、创作方法进行深刻理解,对受众进行定位,促使这一类影视剧不仅从故事性上吸引观众,也要在教育性上警醒观众。而在国家层面,要重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要培养创作人才,努力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进步;要重视此类电影的拍摄,进一步加强此类电视剧的拍摄,努力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共同繁荣。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课题组.九十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调查与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3):128-142.
[2] 李俊.荧屏上的“红流”:长征电视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0-43.
J904
A
1671-5454(2014)06-0026-03
2014-10-17
柴德闯(1990-),男,山东潍坊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艺术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