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2014-04-09 05:52马卫花陈文沛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劳动力城镇化人力资源

马卫花,陈文沛

(1.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曲阜师范大学 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本质而言,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人们价值观、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导人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现阶段农村的生活环境、公共服务、消费方式、就业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发展城镇化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将农村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一、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不再依靠一亩三分地,外出务工经商已成为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择业的一种主要方式。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对转移劳动力的职业稳定性和转移产业的选择有很大影响。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他们的职业稳定性,有利于他们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能够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调查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通过邮局、银行从全国各地汇到务工人员家中,这些资金的流入,不仅提高了城乡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促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小城镇居民数量增加。[2]

(二)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人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最终落脚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能否顺利就业,往往取决于他们是否有一技之长。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资差距,使他们意识到必须进行教育投资,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从而提升转移成功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资金回流效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为农村发展带来很多资金。一些务工人员致富后,在务工地或家乡创办企业,带领同村劳动者共同致富。而有的为家乡铺路架桥、投资办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再开发。此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从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的开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农村居民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趋于城镇化。与此同时,城市的现代化也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吸引着农村居民,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但实现新型城镇化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作保障,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确保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迫切需要

由于农村人口和耕地之间矛盾突出,农村劳动力数量远远超过可耕地的承载能力,大量农村劳动力无处就业。因此,只有从土地上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市场化,真正影响农民劳动收入的是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农民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就业的地点和部门,只要从事技能水平相同的工作就可以得到同等的收入。[3]因此,让农民有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他们向城镇居民的转换。如果缺乏基本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农村转移人口就很难在非农行业获得就业机会,更不用说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机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条件,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的现实要求

我国要在2020年达到人口城镇化高于50%的水平,关键是要把重点放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改革上,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有许多因素影响农村人口市民化,包括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和融入等。一方面,许多农村转移人口缺乏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导致在城市就业中处于劣势,缺乏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农村转移人口的整体素质没有达到城市居民的水平,缺乏融入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没有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他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常被忽视。农村转移人口的输出、输入地政府没有对这些特殊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城市融入性培训,因此,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缺乏成为新市民的能力。

(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人口、资源、环境严重失衡。无论是农村人口数量的膨胀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都与农村人口素质偏低有关。国内外实践证明,教育水平高的劳动者多数不愿多生多育,愚昧无知者反倒愿意“子女满堂”、“多子多福”。[4]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了解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能够按客观规律办事,保持生态平衡。显然,不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就不能有效改善农村人口的素质,难以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关键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发展从原来的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夯实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基础

1.开展农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进行成人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基础条件,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因此,要改善教育体系,让农民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增加教育投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当前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为农村开展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奠定基础。

2.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建立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效机制,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成功率、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提升农村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要继续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推广科学的饲养和种植技术。扩大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各项补贴标准,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加快构建政府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培训机制,政府要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资力度,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机制。

3.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消费行为,而是一种投资。培训可以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有助于他们获得较高的收入和较体面的工作,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目前,政府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入不足,农民教育投资负担过大,导致大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未能获得必要的培训。因此,需要建立“政府投资,社会参与,个人合理分担”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和保障机制。

4.创新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要想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有效性,需要以市场、企业和培训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按照不同行业、类型从业者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安排培训内容,引入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以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培训内容的设计应根据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基础和企业状况进行综合考虑,突出实用性的特点,以满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要。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者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他们不仅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还要接受文化知识培训;不仅要注重课堂理论学习,还要加强技术考核。

(二)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

1.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助于消除人们之间的不平等,也有助于各阶层相互理解和联系,增强社会的融合,还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但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合理流动,是形成城乡壁垒的主要原因,所以改革势在必行。事实上,只有解决了农民的户籍问题,他们才会安心出让土地,土地资源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应针对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推行户籍开放政策,只有满足农民公平就业的愿望,才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流动户口登记制度,根据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的原则,按居住地划分农村户口或城镇户口,按就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城乡差距,建立协调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劳动档案和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机制,确保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能够真实掌握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劳动经历和社会保险缴费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保障。[5]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下两种机制。一是建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人劳务档案和社会保险档案。当农民在城市务工时,该档案应保存在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当农民转移到其他城市务工时,由本人随身携带这些档案,并交由另一城市相关部门保管,作为审查农村务工人员劳务情况和社会保险的依据。二是建立全国联网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劳务情况和社会保险的电子数据库。农村务工人员除了要有纸制档案,还要有电子档案,并实现全国互联查询。只有建立并完善这两种机制,才能真正保证农村务工人员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

3.建设农村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政府应加大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面向全国的省、市、县、乡互通的信息化平台,将城乡之间、乡村之间联系在一起。[4]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建立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免费咨询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加强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的合作,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鼓励各种类型就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强对就业服务市场的监督;规范劳务派遣、就业中介机构和企业招工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为名,侵害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的违法活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必须了解本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情况,完善城乡就业登记制度。

4.扩大农村对外劳务输出。我国加入 WTO的成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地方政府要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国际竞争,开拓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国际合作渠道,在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的前提下,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劳务市场,要突出我国劳动力的文化特色、传统特性和民族特色,通过强大的劳务品牌推广,使劳务输出的经济效应得以显现。

(三)创造良好的农村社区文化环境

农村社区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下的亚文化,农村居民在社区生活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农村社区文化对农村居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以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文化需要。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不具备单独建立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条件,可建立小型的社区学习中心。有的乡镇由于缺少资金无法建立单独的文化站,可由政府部门联合附近的乡镇共建、共享文化设施。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在建成之后,要安排专人管理,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功能,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科学文化知识讲座和科技培训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可以开办社区文化补习班,配合农村扫盲工作。

2.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文化活动。根据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文艺活动,支持民办文艺团体的发展,鼓励农民自娱自乐,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小型的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通过对社区性的民间文化活动的引导和扶持,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通过社区广场文艺演出的形式,让农民看到贴近他们生活的精彩文艺节目,使他们在欢歌笑语中受到教育。同时,各社区也可以联合开展“社区文明日”、“文化开放日”、“家庭科技竞赛”等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丰富农民的卫生保健知识

1.改善农村卫生教育人员素质结构。由于农村卫生教育人员的学历较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影响了农村卫生教育的效果。为了满足农村居民对卫生保健知识的需要,要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卫生教育人员的素质结构。一方面,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建立正规的培训制度,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注重实用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各地农村卫生教育的变化;另一方面,卫生教育人员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分享经验。此外,定期更新农村卫生教育人员队伍,优化素质结构,通过严格的审查,减少队伍中低学历和无专业资格的人员数量,引进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

2.开展多种形式的保健知识宣传。我国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接受科学知识的能力不高,因此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使农民易于接受。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渠道播放健康教育节目,满足农民对保健知识的需求,介绍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简单方法;建立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栏,及时发布最新的疾病防控消息,宣传基本健康知识;对特殊人群开设健康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

[1]罗宏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N].湖南日报,2010-02-19(03).

[2]张兔元,冯晓燕.农村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65.

[3]王晓华,王喜春.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311.

[4]钟莆宁.农民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现代经济探讨,2003(9):3-6.

[5]胡连生.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J].学习与探索,2005(4):4-6.

[6]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2.

[7]聂 西.成人教育:提升成人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4):10-13.

[8]宋 雁.我国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4):44-48.

[9]王雅坤,成 全.信息检索相关性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J].图书与情报,2012(1):88-94.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城镇化人力资源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家乡的城镇化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