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姗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断更新,但是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却脱离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离社会生活越来越远,不能与大学生具体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是高校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难题。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颜旭彪、孔琳等人提出的观点,即“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置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融入生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1]。笔者在此基础上尝试概括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即: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体验,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张耀灿先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等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的一种期望和规定。”[2]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生活,偏离了实际,没有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出发,更没有从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出发,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脱离了受教育者本身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广泛,具体地说就是大学生五观教育,即: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多地突出政治性和目的性,而忽略了它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过多地宣传理论性,而忽略了它的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停留在理论上的宣传,没有与日益发展的时代接轨,没有与具体的实际生活结合,没有与社会实践结合,忽略了社会实事及其发展动态。
理论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育者在课堂上一般多是采用讲授法和板书的形式,一讲到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没有参与课程教学内容中,更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导致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甚至厌烦课堂教学。这种低效、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停留在课本上,不仅没有开拓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反而费时费力甚至不能完成教育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强大的根基。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强调社会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人们必须遵从群体的行为模式。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形成了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念: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的行为准则必须绝对服从于集体要求的行为模式。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整体性,忽视个体独立的发展,过多地追求社会功利。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形成了传统的宣传和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并一直沿续至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意识也有所不同,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太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
传统的教育主体是教育者,教师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挑战性。例如《尚书》中对教育者有这样的表述:“天降下明,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足以表明教育者——教师的地位。长期以来,我们单纯把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导致了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使得大学生缺乏创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就是要调整教育目标,贴近大学生生活,促使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调整教育的内容,取材于大学生生活,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调整教育方法,将教学融入大学生生活,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
按照不同的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作用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社会目标比个体目标的层次高,且高于现实,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超越性和超前性特点。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应该贴近实际,具有可实现性,也就是说,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考虑到大学生的接受状态,不能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与大学生的个体目标相融合,使个体目标统一于社会目标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教育的内容不但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目的性和先进性,更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可接受性和时代性,真正从大学生需求出发,使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首先,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自身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经验等内在因素的制约,其思想和行为千差万别,呈现出不同的缺点。因此教育者就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实际、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因材施教,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果超出了大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就会导致他们失去兴趣。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化,确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解答时代发展新课题,更多地向大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使抽象的理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积极地向社会实践靠拢,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早地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使他们学习、生活、工作贴近社会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以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实现教育方法的生活化,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重视实践锻炼法的作用。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走入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上更好地发展自身的能力。社会实践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是思想认识的目的,也是检验思想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实践活动创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条件,具有书本理论知识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实践锻炼与理论教育相辅相成。通过公益性劳动、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形式,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突出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示范可以起到教育和激励人的作用,但是“榜样”应该是大学生身边的例子,而不是单纯的“高大尚”,不切实际以及远离大学生生活的事例。比如,在学校举办感动校园人物评选,让学生身边的榜样来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就会取得积极效果。再次,有效地运用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咨询、指导专业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沟通,在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给予帮助、启发和引导的方法。心理咨询法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思想困惑、内心苦闷、选择矛盾等问题的困扰,引导大学生自主地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最后,结合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等形式,主动地提高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运用自我教育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觉自悟的能力,进而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参与教育活动,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颜旭彪,孔琳.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势[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
[3]邹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长沙: 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012.
[4]王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太原: 太原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2,(7) .
[5]廖先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略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