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2014-04-09 03:33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大学生

申 琳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电子通信工程系,河南 新乡453000)

1 引言

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与经济景气度的重要指标。温家宝总理在其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学生就业作为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更成为研究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培养的方向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培养质量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与继续深造的要求,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正确途径是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出发,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供需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大量的、系统的数据积累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政策措施,改进教育理念[1~2]。

2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产业结构及其涵盖面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1986年,我国的三产产值比重为27.15∶43.72∶29.13,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已落后于第三产业,说明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到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已经变为10.10∶43.75∶43.14,这说明我国整体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2]21。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后工业化时代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知识化产业阶段[3]51-72,服务业比重的提升,是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消费性服务业来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他们更愿意把增加的收入投入到个人素质教育、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养生保健、体育艺术、旅游休闲等方面[4]21-22。其次,从生产性服务业来看,在生产逐渐向高端化、专业化、柔性化发展的情况下,企业无形中增加了对保险、金融、通信、物流、咨询、设计等服务行业的依赖。在生产的高级化阶段,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占有支配地位,信息处理和技术研发、创新设计以及产品的后期咨询服务为突出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必定成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而服务业的良性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以有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又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失业率也屡屡再创新高。如何安置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城市中下岗待业的职工,如何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成了我国就业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就业增长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在结构上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的增长率与产值的增长率发生偏离[5]。因此,目前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势在必行。

3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现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供求关系和结构错位。简言之,供求关系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扩招造成了大学生供大于求;而结构错位方面则显示为高校在专业设置、学习内容与产业调整升级中的不同步[6]。

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远超于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且整体就业期望(就业地区、起薪等)偏高;第二,专业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7];第三,就业结构的失衡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包含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等因素[8];第四,有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落实率呈上升趋势,而单位就业的比例在下降,而且由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了本科生落实率缓慢下降,专科生的落实率上升并超过了本科生[9]。所以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现实背景来看,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3.1 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机遇

按照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变化必然会波及并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出现变化。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由于边际效用较低,所以对大学生的需求和吸引力极其有限。而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我国第二产业,当前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体力需求大于脑力需求,经验需求大于学历需求,但随着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技术的需求会大幅增长。相对于一、二产业,服务业是当今大学生的重要选择,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行业更是倍受青睐。如金融投资、教育、信息通讯、研发设计、房地产业及商务咨询业等,这些行业对于技术含量及从业者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并可以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舒适的工作环境,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强。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二、三产业的优化升级都将极大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其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则更具吸引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必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

3.2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

面对机遇,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办学方向,成为适应产业结构变化,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所必须面对的挑战。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管理体制相对僵化,导致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固化,学校培养方向、模式等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正确的反映,从而导致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经常出现市场饱和的仍在培养,市场短缺的却无人培养的怪相。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人文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造成了大学生进入社会难、融入社会更难的困境。故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4 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4.1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从我国就业结构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看,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既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又有利于刺激就业。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产业的代表——生产性服务业,以提振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促进二、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增加产业链迂回度,进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2 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使课程设置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各级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适度放权,逐步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一是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把就业能力的培养全面融入课程设置之中,建立起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步伐,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三是要解决好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趋同问题,突出办学特色。个性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来支撑,高校应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及时设计、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通过构建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成才。

4.3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首先,高校要切实转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时间,适当增加实践环节比重,以“够用、必须”为度,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创造思维、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积极推行学分制,真正赋予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权,保证专业发展的稳定性以及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建立校企互动、合作的良性机制。把实习作为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在理论指导中伴随实践教学,在实习实训中渗透理论研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10]。再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以各类学科竞赛为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或课程的科研项目,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进一步加大人文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扩大跨学科的选修课程比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人文修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拓展学生职业选择方向。

[1] 麦克斯研究院.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1.

[3]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彭强,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

[4] 王宁.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及趋势分析[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5] 徐晓丹.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5):90-93.

[6] 闵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1):2-12.

[7]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4.

[8] 丁小浩,等.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影响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2):9-14.

[9] 岳昌君,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变化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8,(7):25-30.

[10] 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5-78.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大学生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大学生之歌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