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超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310018)
创业教育这个概念,最早是1988年由科林·博尔(Kelinboer)提出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新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过程或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称其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1]。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在目标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创业教育不等同于创新教育。创新是指新想法、新设计、新事物等不同于现存形式的一系列活动。而创业是一个创造和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动力,创业教育必须按照创新的思想来实施。同时,创业必须以创新为基础,必须体现创新精神,必须有心理、精神层面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实践操作的创新。所以,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职业发展观,更强调培养意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就业教育坚持以知识的多少衡量人才的标准,将学历作为教育的方向,这种教育缺乏创造性和灵活能力,学科之间也缺少交流,不利于新经济的活跃。而创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实践过程,培养具有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为目标,要主动开发人的挑战精神、冒险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与市场经济的企业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创业教育突出创新教育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倡导不断学习。
近年来,我国高校也逐渐重视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如大部分高校设置了创业相关的课程,创立了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开展了诸如大学生挑战杯、新苗计划等创业计划大赛。但是,创业教育的宣传还不够广,创业模式还比较单一,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还比较欠缺,高校的创业文化氛围还不浓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还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不足。
很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但在课程设置这一方面不是很合理。大部分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把创业课程安排在第二课堂或者是选修课,而且课程的设置不系统,缺乏层次性和阶段性。这导致创业教育与知识学习脱节,学生通过学习不能全面地接触和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创业教育也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大大降低了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
创业教育需要专业化的、有着较强专业功底的教育师资,这样才能传授给学生更专业、更符合现实的、创业要求的教育。但是很多高校创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有些老师虽然担任创业教育的课程,但却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专业知识,他们有的是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有的是没有创业经历的教师。
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创业教育牵头实施机构。然而,在很多高校,创业教育由就业指导老师来指导,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管理中心放在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学生管理中心,把创业教育搞成了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园的创立却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大学毕业生优惠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看似鼓励大学生创业,其实与创业教育的目的有天壤之别。
很多高校还没有对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进行完善,很多高校仍局限在学生处或者校团委举办的几次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和创业园,实习的地方停留在表面层次。而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以及生产实践的接触机会更加少。这必然会造成学生缺乏市场相关的开拓经验,缺乏对资源进行整合并且进行妥善管理的能力。
在我国,创业教育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仅使一小部分学生受益,仍然带有很强的精英化色彩,把少数人当成了创业人才培养。比如,举办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很多学校是为了应付比赛,只是从学生中选取了较少的一部分“专业素质好的学生”去培训和指导,而对于大多数学生,他们则放弃了指导,每次比赛总是那么几个人,久而久之,优者更优,劣者更劣。接受创业教育和指导的只是学生中的精英,大部分学生缺乏指导和帮助,更不敢尝试和参与创业,他们只是创业教育的看客和旁观者。
设置并完善课程体系对于创业教育来说是必须做的源头性工作。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技能的专业训练,所以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一所高校如果真正重视创业教育,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置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内,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制订课程计划,规定创业课程必修学分,融入学校整体培养计划,通过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理论与技能教育。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完备作为对学校考核指标体系的一部分。
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与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而且要做到课程综合化、实践化、国际化和多元化,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主要考虑创业需要、动机、兴趣和理想的认识;创业知识课程要包括专业知识、经营知识和政策法规等综合性知识;创业能力课程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培养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具备的个人能力;创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创业心理素质、领导、驾驭风险等基本素质培养。在做课程体系设计时,还需要注意区分创业教育的阶段,创业课程的设置要有层次地进行。
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领导者、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校领导在学校的定位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校领导对创业教育不屑一顾,教育观念还停留在老的专业教育观念上,那么学校开展结合专业的创业教育是不可能的。如果校领导看到了创业教育的前景了,那开展创业教育就容易多了。所以,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必须有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专门的管理机构是推动整个创业教育体系运转的核心。高校设立如创业教育中心、创业研究中心等专职创业教育机构,其主要职责就是领导、协调、宏观调控全校创业教育工作。创业教育机构要协调学校各个部门密切合作,才能使创业教育在高校健康发展。如教务处要能够主导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宣传部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财务处应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意义,多给予经费支持;科研处要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前景,多开展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工作等等。
顺利开展创业教育还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要有专业的创业教育知识,既对国家创业政策比较了解,能够通过研究为学校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又能够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对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的各类创业培训,另一方面,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优秀创业校友等来为学生讲课,使学生接触到更专业并与学校的教育不同的创业教育知识讲授。
注重实践的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够提高创业能力,使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强化。所以开展创业教育不仅需要第一课堂推进,而且需要第二课堂的配套进行。创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要围绕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目标。
创业实践教学是实践体系中的基础内容。实践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去企业参观、调查等;也可以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直接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是自身的创业实践活动,自己开网店和实体店等。
开展创业竞赛是创业实践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创业竞赛,学生把自己的创业项目进行梳理,然后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示,教师对学生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学生在创业竞赛中可以收获很多,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学生在创业竞赛中可以将可行的创业计划转为商业行为,去尝试创业实践。
搭建创业平台,如创业工作室或者创业科技园。这个平台,由学校搭建,可以弥补学生创业资金不足、人脉少的劣势,免费提供经营场地给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自负盈亏,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这种学校搭建的创业平台,激励了更多有志于创业的学生,他们在这个平台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效果也十分明显。
支持网络创业实践。随着网络、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创业兴起并成为大学生创业新的实践平台。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够较快地接受新鲜事物,所以网络创业、电商之路变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新平台。通过网络创业可以形成一种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创业文化,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和开展创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当然,无论哪一种形式,实践体系的构建要系统而不凌乱,要广泛而不单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将创业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平台,从而更好地掌握创业理论,进一步增强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教育还需要强有力的保障体系,而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些保障应包括政策优惠、资金供应、场地支持、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国家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如小额贷款等鼓励扶持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政府对困难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资助;政府和社会共同为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评价氛围;社会企业能够积极与学校合作共建创业实践基地;社会推动孵化器帮助大学生创业初期的成长和提高成功率等[3]。我国现在支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项目(Youth Business China,YBC)和 大 学生 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项目。
创业研究对于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创业文化对人影响的长久性更是毋庸置疑的。创业型大学是继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服务型大学理念提出之后的又一新的理念,这是第二次的学术革命[4]。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全新的、集成的大学理念和实践模式,它拥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加强与外界联系、强有力的学术核心、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和创业型的校园文化。创业型大学依靠“知识”来经营和创业,具有领先的技术力量和科研能力。它能对国家目标和国家利益做出最敏锐的反应,发展高科技、催生新产业,更直接地参与研究成果商业化活动。所以,创业型大学可以为大学本身积累资金、赢得声誉,建立财政优势,形成创业型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高校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1] 任路瑶,杨增雄.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17-20.
[2] 刘沁玲,陈文华.创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蒋建微.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及其经验借鉴[J].商场现代化,2010,(26).
[4]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