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巍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贸易系,河南 新乡453000)
我国高等教育强调素质教育,而在网络时代的素质教育必然包括对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素养,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与时俱进,高效率学习并终身学习。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前主席波尔在1974年向全美国图书馆与信息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信息素养”这个词。他是这样描述的:“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或解答的技能”。该定义强调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具有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源的技能与知识;二是最终目的是解决具体问题。
目前,大家对信息素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结合各种说法,可以总结为:信息素养是指有效地定位、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素养”的概念的基础上,我们给出“网络信息素养”的定义:网络信息素养是指在网络环境中懂得定位网络信息并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分析评价直至利用网络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能力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迅速捕捉网络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应用网络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在网络环境的一切活动中必须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道德水平,坚决杜绝任何扰乱网络社会基本秩序的任何行为。
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较晚,教育形式包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相关课程。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原理、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情报检索语言、计算机检索概论等。多年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术与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对于网络新时期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更高要求,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对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缺乏浓厚的信息氛围;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等。
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可以提高我们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网络媒介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更新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更新网络知识掌握新的网络技术,始终保持高效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说,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国民的信息素质与其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高等院校是培养国家未来建设人才的重地,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信息素养对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自身做起,自觉按照网络时代对信息素养的新标准新要求,学习提高相关技能与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3.2.1 增强网络信息意识
只有具备了强烈而正确的网络信息意识,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行为沿着正确有效的轨迹进行即积极把握信息技术的原理、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展全面有效的信息活动。
3.2.2 遵循网络信息伦理道德
网络信息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有充分的认识,在利用网络信息的同时,自觉摒弃垃圾信息,并自觉约束自身不参与任何扰乱网络社会信息秩序的活动。
3.2.3 具备较高的信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应能够利用数据库服务或计算机联网服务方式,收集信息并且快速、准确地辨别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具体问题进而评价信息直至创造新信息,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出统一的高教网络信息素养标准,高校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之中,尽早出台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国家标准。进行这项工作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标准,如“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 力 标 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其中的五项标准是:①能决定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和程度;②能有效而又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③能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有效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④能将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⑤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可能产生的法律、经济或者社会问题,能够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这一标准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纳和运用,实践证明是相对比较有效和成熟的,我国高校可以参考该评价系统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指导大学生培养自身网络信息素养的标准。
进行信息素质培养必须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不应该仅仅拥有传统的信息资源,应该多方面提供信息渠道,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成为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在网络时代,一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立足于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我国许多基础资料和数据仍处于分散的状态,尚未被信息需求者充分利用,鉴于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从战略全局出发整体规划全国性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实现更多的信息资源共享,大力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信息需求者提供方便。
另外,信息素养教育需要浓厚的信息环境和氛围。除了图书馆之外,还应发动各高校所属的电教中心、网络中心、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共同营造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比如,利用校园网的管理系统,进行教师与学生的互评、学生成绩的管理、图书管理等,一方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同时又使学校处于一种信息化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和意识。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信息素养的教育课程基本上只限于文献检索课和计算机课等,而计算机课程也只限于计算机基础理论、操作系统、常用软件使用、计算机语言等。而在网络时代,就信息素养教育而言,以上课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了。应该在以上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信息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诸多课程。而且,除了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甚至创造性发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例如,不应只关心学生是否会程序设计、电子排版、电脑绘画和网页制作等,还应该注意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利用信息处理问题从而达到特定目的等。
同时,信息素养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指导学生把信息技术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双向促进。一方面,学生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比如互联网远程教育、多媒体展示等形式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及相关内容,深化专业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身在网络世界的沟通、表达能力,加强信息交流。比如,对于一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他可以进行更大样本更准确的市场调查,对某企业进行横向、纵向等全方位的分析等,而网络营销课程也会教会他利用搜索引擎、网络社区、病毒营销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交流和传递,从而提升他的网络信息素养。总的来说,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把信息技术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实现有机互动和良性循环。
网络信息伦理是指在网络活动中每个人应该遵守的不违背道德标准,合理合法交流、运用信息的基本准则,它更多需要每个人的自我约束。
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一部分,广大高校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水平却并不令人乐观,在我国尚未制定系统的网络伦理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务必要时时处处注意教育学生鉴别信息真伪,并从自身做起,加强自我约束,杜绝扰乱网络公共秩序的行为。
加强网络信息伦理教育需考虑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第一,教师以身作则。比如不使用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使用盗版软件、不随意发送垃圾信息,遵循网络礼仪,规范网络语言等。第二,扩展信息伦理的教育空间。即不能仅仅把信息伦理教育放在诸如计算机学习的相关课程中,而是扩展到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中。比如在思想品德课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就可以通过介绍网络犯罪的形式、号召广大学生杜绝网络犯罪等进行网络信息伦理教育,从而使得学生对网络信息伦理不再停留在抽象认识水平上而是具体化感性化,充分加深对网络信息伦理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拥有高水平的信息素养,对于推动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不仅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师而且包括其他课程教师,均应具备现代化网络意识,拥有高水平的信息素养。首先应加强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角色意识和引导能力,做到于细微处潜移默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其次,教师应掌握一系列网络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知识主要指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能及效用、信息检索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信息知识可以完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时时更新原有的学科知识,使专业知识更有生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它是指在熟悉信息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信息知识,在大量相对杂乱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迅速利用信息,解决实际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但遗憾的是,多数高校教师包括一些在信息技术教学一线的教师也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于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十分受限。所以,高校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此,高校应从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培训应着重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可采取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专职进修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高校还应注重引导教师熟练、准确、快速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本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当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1] 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2] 从培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09,(1).
[3] 李智晔.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与方法[J].情报科学,2005,(5).